顾衡问答|有“纯狐狸”和“纯刺猬”吗?
顾衡 亲述

你好,我是顾衡。又到周五聊天的时间了。

本周介绍的是以赛亚·伯林的传记。伯林是我最喜爱的思想家。在遇到他之前,我对法国大革命很厌恶,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却说不出原因。遇到伯林之后,就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厌恶了。这是我终生感激伯林的地方。法国大革命的两大理论支撑——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至今影响还非常大。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不自觉地受了影响。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两样东西还加了一层历史滤镜。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清朝以前,咱们中国人一直以为自己站在世界中心,自大得不得了。所以对西方人在清末用坚船利炮强加给我们的羞辱,就难以忘怀。

于是,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中,就把科学技术这个方法论层面的东西,提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对工具理性天然具有侵犯个人自由的弊端,完全没有应有的警惕。就这样,“科学”这两个字,沦落成了一个话语霸权。一个东西是不科学的,就没有权利存在吗?很多人认为没有!不科学的东西,就应该被消灭。

伯林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会让人进入危险的境地。这是伯林最伟大的贡献。

好比有两瓶酒,一瓶啤酒一瓶红酒。如果你只有啤酒开瓶器,那你可能会选择喝啤酒,因为没有开瓶器喝红酒很麻烦。但是如果有人说“我有啤酒开瓶器,所以啤酒比红酒好喝”。这个人,你会觉得他有病。因为他是用有没有工具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了。

可是,如果我把开瓶器换成双盲对照实验呢?

好多人,一张嘴就是双盲啦对照啦,好像这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以后有机会,我会介绍一下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之间的关系,也介绍一下双盲对照实验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局限性。

伯林虽然深富洞见,但是说的却是老生常谈。无非就是四个字:群己权责。我们不要把自己活成个度量衡。不要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更不要把自己的事当成大家的事。这就是伯林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全部意思。通过了解伯林,我希望你能理解以下三句话:

  1. 科学只是个方法论。如果用科学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个人自由可能就没有了。福柯说:“压制不仅仅来自于强权,更来自于我们自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人与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强求一致的结果只有一个:所有人血肉模糊。结了一身疤后一看,人和人还是不一样;
  3. 西方人总说Don’t judge。我希望我们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也能有这样的体面,有这样的教养——就是不要评判别人应该不应该做某事。我们在公共场域讨论别人的行为,只能从权利的角度——一个人有没有权利做某事。而权利只有两个来源:法律授予和当事人合意。

好,因为过于喜爱伯林,忍不住又多啰嗦几句。下面回答问题。

读者 KaiyuL长沙::
"伯林时常需要平衡民族和国家的矛盾,俄罗斯精神、犹太意识和英国经验,作者的意思是伯林用了很长时间终于控制住了这些复杂情感对他内心的冲击,老师怎么看?"

这些东西都不要当真。因为答案是由问题本身诱导出来的。换个问题,伯林的输出就会不一样。测不准原理,在心理学这门学科中也同样是适用的。

我完全不这么认为。将军在前线下指令、皇上下圣旨,都是口授。我要是雇得起秘书,我也愿意口授。写字太费劲了而已。

恰恰相反,伯林说他们犹太人没有祖国,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犹太人天性中最让伯林痛恨的,就是过度取悦他人的心态。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所以他才一定要回英国。你要这么理解他热衷于社交、战争中跑回英国的行为。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柏林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就是作为一只狐狸过于发散,导致他无法完成一部需要一个具有收敛性结果的大部头的书。关于浪漫主义,他用功了好多年,整理了很多素材,也写了很多笔记。但是需要把这些素材和笔记梳理成一本书,从而指向一个明确的结论时,这只狐狸退却了,或者说,逃避了。

读者 Allelujah 朱磊::
"有的人是活在人生之中的狐狸,有的人是活在人生之上的刺猬。我也注意到,还有的人,偶尔想活成刺猬,偶尔又想活成狐狸。常在两头徘徊,导致哪边也都不太像。这两头一定是泾渭分明,没有共存的可能性吗?"

狐狸和刺猬只是个思想观念史上的隐喻。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很怀疑,一个人是狐狸还是刺猬,这是先天气质决定的。刺猬必须要为所有的事情找到一个一元的、终极的解释,不然就吃不下睡不着,日子没法过;而狐狸却是大数据型的,鸡零狗碎的这一点儿那一点儿,只要是个数据,不管是结构性的还是非结构性的,都往脑子里划拉。划拉到一定程度,等待着结论以涌现的方式呈现。

但是,有没有纯粹的狐狸呢?也就是说,狐狸往脑子里装资料的时候,有没有系统预装的默认偏好呢?

我认为这个是免不了的。伯林说他发现的唯一真理就是任何人与任何人之间的利益和偏好都无法通分约分,无法调和。这并不是无偏差搜集材料后涌现的结论,而是系统默认偏好。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狐狸,伯林也不例外。

读者 鞠鑫::
"上个世纪可以诞生伯林这样的“狐狸”型思想家,是因为人类的知识增长速度比不上天才的学习速度。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还有可能出现这种没有目的、没有主线、没有观点的“狐狸”型大师吗?"

正相反,数据的产生速度远超过天才的学习速度或者说是一流头脑思考的速度,这正是狐狸最喜爱的生存环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前人没啥知识,只能思而不学。搞出很多大学问大观念,祸害千年。相比之下,学而不思的危害就小很多。因为有大数据嘛。数据积攒到一定程度,结论自然会“涌现”。

顾衡

读者 Jack.:
"那“自律给我自由”是现代人的自由吗? "

不是,古罗马人就认为自由就是遵守法律。关于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我在后面介绍拉塞尔·柯克的《美国秩序的根基》时会详细谈到。请你耐心等待一下吧。

还有好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可惜时间到了。在此要对提问的朋友们说句抱歉。

不过问题就像个鸡蛋。你把它放在脑子里,它往往自己会孵化出小鸡来。

另外,还有很多问题,其实你们可以从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40讲》这门课里得到更加清晰和更加准确的答案。伯林说观念必须是汤汤水水的,和其他的观念产生联系,和现实产生联系。我希望各位把刘擎老师的课理解为观念,而我这里就是汤汤水水。两个课同时听,会对你特别有帮助。

好,我是顾衡,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