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顾衡。
又到周五互动时间了。这一周,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本讲俾斯麦的书。我继续来跟大家聊几个问题:
"注意到一个细节,《俾斯麦》这本书原本是课表上的第六本书,现在被提到第三本,背后有什么用意吗?另外顾先生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哈,课表只是列出了书目,和专栏更新的顺序不一定一样。除非两本书之间有关联,比如《文字的力量》和《技术垄断》相关性比较强,就安排了先后。否则顺序是无所谓的。这有点儿像听歌的时候选shuffle的模式。
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这是因为我们之后要读的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内容和视角都是丰富和驳杂的。那么我们也就不必强行规定一个顺序了。后面我会介绍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传记。里面会提到“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与“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之间的区别。我特意选了一只狐狸当头像,就是个表达立场的意思。
这个专栏每周介绍一本书,一年下来就52本。如果我是一只知道一件大事,或者热衷于一个大事的刺猬,那我很可能会借助选这52本书,来把自己的偏好强加给你们。这是我要极力避免的。你们从我这里得到的应该是好书,而不是我个人的偏好。
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选一本介绍俾斯麦的书呢?
我是这么想的,俾斯麦主政期间,外交方面韬光养晦;内政方面,一是颁行福利制度,二是推动适用于全德的法律体系,实现法治社会,打击容克贵族,为德国转型为现代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时期的德国的一系列政策,在我们今天看来,还是非常明智,值得我们思考。
"关于拿破仑是如何动员法国民众、输出民族主义的,还请顾老师方便的时候加个餐,或者推荐一本书。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拿破仑是如何在国内宣传民族主义,触达并打动每一个人,动员他们为国捐躯的?"
看到这个问题,真是非常开心。咱们中国人,受儒家影响太深。看待事物、讨论问题的时候,方法论往往流于从观念到观念,空对空。
就像汉宣帝吐槽的那样哈,说儒家“不达时宜,使人眩于名实”。就是不管聊什么,都是用大词堆个假山,然后在这个假山上跑得气喘吁吁。
面yeah提的这个问题的角度,就不是从观念到观念,而是从质料到观念。
当时的传播技术,怎么能够把这个民族主义的理念,传递到法国最底层民众,也就是所谓的“无套裤汉” 呢?(无套裤,就是形容衣着褴褛,没有好衣服穿。)
传到他们之后,又是怎么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呢?
看来第一期就介绍麦克卢汉,没白介绍哈。这是两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以后会专门介绍一本书,叫《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讲法国大革命期间谣言是怎么在法国农村传播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最底层的无套裤汉,怎么就扛着枪上战场卖命去了。这个问题,我后面会介绍一本书,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写的《秦汉帝国》,讲秦和汉是怎么动员普通老百姓上战场打六国、打匈奴的。
在拿破仑那里,动员民众的手段叫普选权,在咱们中国的秦汉,办法是“赐民以爵”,就是普遍给平民授爵。普选权和赐爵,逻辑是一个,就是为普通老百姓举办政治上的成人礼,从而完成了全社会的动员。
所以,请你耐心等一等。等听完介绍法国大革命和秦汉帝国的这两本书,再来看看你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为什么帝国一定要有精神上的超越性呢,一定要输出价值观呢?反观东方的帝国,大清有输出价值观吗? "
精神上的超越性,其实就是意识形态。帝国统治者要想有效动员社会,做到上下同心,就必须要有个说辞。
现在我们都习惯的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就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的,它的基础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其他民族不一样。也就是说,民族国家的人强调和他者的差异性,以及强调内部的统一性。
但是帝国却是反的。帝国非常尊重内部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只要你效忠皇帝就行,至于你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那帝国对你是不怎么干涉的。
既然在世俗生活层面是容许差异的,那么帝国统一的东西就必须要在高于世俗生活的层面去寻找。这就是所谓的精神上的超越性。
中国古代情况有点儿特殊,但是道理也是一样。对外输出的价值观,是从汉朝就开始的。我们知道,中国的皇帝也叫天子。皇帝和天子有什么区别呢?皇帝是对内说的,我就是老大。而天子的本意就是天帝的大儿子。这个天子的名称,就是专门用来对外的。
中国从汉以来,封建政权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在对外输出这样的一种价值观:我是中国,世界的中心。我是天子,天帝的大儿子。你们这些外藩,要来臣服于我。不臣服我我就要打你。打不过呢?那就得拿钱买面子。你每年派个人来朝贡,意思意思就行。我图的就是个面子。
"1862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不久之后,他在下议院发表了铁血演说,从此他得到了铁血首相这个标签。"
首先,首先感谢这位朋友彬彬有礼的沟通方式哈。这种友善的态度,现在可能只有得到这个平台才有,让人简直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仅仅因为这个,得到这个平台就值得咱们所有人珍惜。
回到关于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问题上来。
那么普奥战争到底是谁挑起来的,咱们不妨从一个更大的背景来看。奥地利要和普鲁士合并,普鲁士不干。打起来了。这就好比两个年轻人搞对象,一个死皮赖脸地追,另一个怎么也不肯答应。最后动了手。那咱们打酱油的猜是谁先动的手,应该不难吧?
奥地利为什么非要追求合并,也就是大德意志方案呢?
因为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只有奥地利帝国保留了下来,德意志地区脱离了奥地利,被拆分成38个小邦国。也就是说,相比于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丧失的,恰恰都是说德语的地区。这么一来,奥地利帝国境内说德语的人口只有23%。成了少数,这非常不利于统治。
对于奥地利来说,与说德语的德意志地区合并,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从后来的走向,也可以理解奥地利追求与德意志合并的迫切心情。因为普奥战争打输后,奥地利只好给了匈牙利非常大的自治权,奥地利帝国退化成了奥匈帝国。
所以,从以上这些情况来看,说普奥战争是普鲁士想要的。这个就没什么说服力了。
说普法战争也是俾斯麦想要的,他只是通过计谋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法国,这个就更说不过去了。普鲁士总参谋部确实有过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也有过相应的备战。但你说你有过备战计划,所以你就是蓄意侵略,这个太说不过去了。
总参谋部日常工作不就是制定各种方案吗?好比我制定了个计划,说要是翠花今年五一嫁给了大柱子,我就只好去追求丽丽。那你根据这个说我是翠花和大柱子的媒人,我冤枉不冤枉呢?
关于普法战争的起因,我觉得给出的证据已经足够有说服力了。再加一点重要的证据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就对它的结局非常悲观,觉得它活不长。后来大家有这样的印象,说两场战争虽然表面上看都是对手强加给普鲁士的,其实是俾斯麦玩心眼儿,运筹帷幄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因为德国统一后,德国民众把俾斯麦捧到了天上去,说他是帝国的缔造者,各地给他做的塑像远超过皇帝。他晚年写回忆录就吹牛,说“嘿嘿,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了”。俾斯麦的回忆录可信度很差,这是公论。所以不要被他误导了。

点击图片可一键直达《誓言:白宫与最高法院》电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