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衡问答|怎么选书和读书?
顾衡 亲述

你好,我是顾衡。又到周五的聊天时间了。

本周我介绍的是西嶋定生先生的《秦汉帝国》。这本书并不在最初的计划内,而是在介绍了詹姆士·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之后,发现很多留言的朋友表示无法接受这本书的基本立场。所以我临时起意又选了这本《秦汉帝国》,用中国的例子再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

说起来,我要对西嶋定生先生说一句抱歉,因为我是把他这本书当作《国家的视角》的辅导材料来介绍的。把人家的作品这样工具化使用,是一件很不敬的事情。

另外,也正因为这样一个辅导材料的角度,我把西嶋定生先生书中关于儒学在汉朝成为国教的过程和背后的逻辑,这方面的内容就全部忽略掉了。而这恰恰是全书非常精彩的内容。所以,如果你肯亲自读一读这本《秦汉帝国》,那我真是感激不尽!

因为额外拿出一本书来讨论了同一个话题,也就是如何看待国家这东西。所以我就不想解答和这两本书有关的问题了。

有好几个人说顾老师听你说秦汉帝国,讲秦始皇讲汉武帝,讲商鞅讲孟尝君。这些人我都知道,他们干的事情我也都知道。但从来就没弄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听你一讲,全串起来了,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按说,这方面的历史书我也没少看啊,怎么自己就打不通任督二脉呢?你都是怎么选书的?

看到这么多人夸我,那我还是要给你泼盆凉水,也给自己泼盆凉水。就是我说的也不一定都靠谱。有些是我书上看来的,有些是我看书时自己琢磨出来的。你觉得我打通了你的任督二脉,我当然很高兴。但你还是要始终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问我是怎么选书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敏感的。不是有句话吗,男人的书架就像女人的衣橱,挺忌讳给别人看的。不过今天我被你们夸得实在是高兴,那就把我这些年选书的一些心得,跟你们说说。

首先,你要养成定期逛书店的习惯。

有一句话,叫好女人就像一本书。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就是一个好书店就像个好女人。一个书店,你总去,总去。每次去,就会发现有些旧书不见了,又添了些新书。但是它总的布局没变,总的格调没变。还是你心里偷偷爱慕的那个女人,只是换了件衣服。这会让你更喜欢她,领略到她更多美的细节。

书店是需要泡的,这个过程免不了。就像一块华夫饼干,慢慢被牛奶浸透。你不要掰碎饼干,也不要搅动牛奶。不要做任何能加速浸透的动作。你要做的,就是享受慢慢被浸透的这个过程。

选中一家书店,就总去这一家,不要跳来跳去。

好,你现在开始逛书店了。但是进去一看,密密麻麻一排一排的。选哪一本呢?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怎么选书?

选书的基本原则

咱们中国,一年出几十万种新书,你最多只能看100本。看哪本呢?啊呀好多人就陷入了选择焦虑。

但是你想想,如果你是去一家自助餐厅。自助餐厅里食物非常多,你胃口又非常有限,你会焦虑吗?你不会!因为你是给三个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端着盘子就冲出去了。哪三个参数呢?第一是自己爱吃;第二是贵,平常不舍得吃,现在奢侈一下;第三是这东西听说过但没吃过,我尝尝。

那么,选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1. 选的书一定要自己喜欢读;
  2. 奢侈——选那些对自己涨工资、怎么挑男朋友没什么用的书;
  3. 平常脑子里根本就没想过的问题。

日常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鸡零狗碎的小烦恼。就像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读一本书,就是让你暂时忘却这些虱子。

每一本书都像一把扫帚,你骑上它,可以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如果你选的扫帚是《制作ppt的十八个小窍门》、《如何开口让你老板给你加工资》,那怎么去远方呢?

所以,一定要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而且最好讲的还是之前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用非功利的角度对待读书,这是最要紧的事情。

我们说一个人穷,并不单指可供他支配的物质比较少,同时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就是逼仄粗砺的生活,把我们本来高贵而精致的精神世界磨损殆尽。

选书的具体建议

说那么多琼瑶,到底应该怎么选书呢?我有两个具体的建议:

  1. 定期逛书店,不要带着目的。在书架上随机挑书;
  2. 打开书的第69页。这一页你能读下去,就买。读不下去就不买。这个69页挑书大法是我从麦克卢汉那儿学来的,很管用;

我再强调一下:没有任何一本书,重要到需要你硬着头皮非要把它啃下来的程度。很多人不爱读书,一说读书就怕,就是吃了这个亏。觉得硬着头皮读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付出的牺牲大,那么收获一定就会大。那我要告诉你,除了对读书产生厌恶和恐惧之外,你不会有任何别的收获。

在互联网时期,就获取信息而言,书是最低效的。所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知道了点什么,而是从问题到答案之间的这段风景。如果你不喜欢这段风景,那不如闭目养神。

绕弯路怎么办?

说到这儿,你可能还是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就是,顾衡老师你现在让我按自己的喜好选书,万一我就喜欢挑《温州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100天内幕惊天大放送》啊。我每个月选10本书,都是第69页里有小姨子的,这咋整?从小姨子这儿出发,怎么才能走到休谟到康德呢?

我觉得你完全不必有这样的困惑。因为:

第一,你有这样的困惑,就说明你已经有了从小姨子家出来,走到康德家的冲动了。只要你的这个冲动够强烈,你早晚就能走到那里。

第二,人都是各擅胜场。得到那么多老师,那么多课。哪个比较重要哪个比较不重要?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你能下的判断只能是你更喜欢哪一个。遇到喜欢的,比如我。咱俩这不是已经接上头了吗?曙光就在前头啊!每年我介绍52本书,最多三年,我也就倒空了。我倒空了,你和我也就差不多了吧?急个啥呢?

我一个好朋友就说过一句特别有道理的话。他说:“所谓成长的过程,就是看着以前觉得特别牛的人,一个一个地,变成了傻瓜。”其实并不是别人变傻了,而是你变聪明了,变得更有学问了。我衷心地希望我在各位心目中,能早日变成一个傻瓜。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知道得多一点,无非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换了个大一点儿的救生圈,让自己与自己的无知有一个更长的接触面而已。谁能成为无所不通的全材呢?我对《古兰经》一无所知,我对佛教什么大乘小乘的也一无所知。我就是智力缺陷啦?

所以,能从阅读中得到乐趣才是最重要的,读什么书却并不重要。

我发现,得到的同学们普遍存在一种对自己的无知的焦虑状态,却忽略了“得到”过程中的快乐。大家都是半杯水,你盯着上面空的那一半,我盯着下面满的那一半。

美国最高法院已故大法官霍姆斯有句名言,他说:“生命的目标,乃是要从不完美中尽量能获取多少就获取多少。”相比于一个人一生所能掌握的,知识的总量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临咽气的时候我拥有过多少知识”就成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过程中尽力,并且感受到快乐,就好了。

也正是因为书太多,知识太多。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用户,我想对你多说一句话,就是,在求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幼态持续的状态保持得长一点。

什么叫幼态持续呢?就是小孩子嘛!小孩子对什么都有兴趣,拿起来玩两下啃两口,就扔掉了。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广泛的兴趣,满足于对什么都“浅尝辄止”,是更好的策略。

不要过早地对什么东西深信不疑。对一个理论,一个观点过于深信,这导致了管状思维,会让你自动屏蔽了很多其他的理论和观点。而且,固守于一个观点,总是会让人变蠢。罗素说,“聪明人失于轻信,蠢人却失于执拗。”如果犯错避免不了,那我建议你犯聪明人的错误。

说到怎么选历史书。很简单的两句话:中国历史看日本人写的东西;欧洲历史看英国人写的东西。这是我个人的偏好,咱们不争执哈。

最后,我诚恳地建议你养成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

每次我走进书店,看着一排排的书,想着我这是和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曾经活着的最优秀的几千人共处一室,每一次我都会心生敬畏。

精神上的愉悦,有的是可以分享给别人的,比如一个笑话,说给别人听,别人笑得越厉害你就越是感到满足。

但是还有一种精神愉悦,是你无法与任何人分享的。这就是你与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甚至早就死去的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和情投意合。而这种心领神会,这种情投意合,你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会得到。

好,我是顾衡,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