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衡问答|为啥说找到“科学的写小说的办法”是个笑话?
顾衡 亲述

你好,我是顾衡。又到周末聊天互动的时间了哈。

本周,我介绍的是詹姆斯·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

今天问答有点不一样,评论区收到了很多问题,但我没有挑针对这本书的问题,原因有两个:第一,提到的这些问题,我在后面介绍其他书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解答。第二,我这个专栏一年下来要介绍52本书,当然你都看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你只读一本书的话,我强烈推荐这一本。

读者 夏::
"您对朱元璋那一段,我有不同的解,您看看合不合逻辑:你认为朱元璋更喜欢实物,不喜欢银钱,这个说法恐怕过于牵强。 一,明朝初期百业凋敝,贵金属在那个朝代存世量非常少,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禁止了贵金属交易,这些金银就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工艺首饰; 二,朱元璋他虽然苦出身,但他并不迂腐,他还发行过纸币,由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中央无法调控纸币发行量,在加上没有相应的配套,注定不可能成功,中央以纸币发工资给官员,官员肯定嘟嘟囔囔,因为元朝纸币系统破产,给世人留下极坏的影响,再加上国家缺铜的天然缺陷,铜钱也不够用,干脆就不要做买卖了,限制人口流动,尽可能减少交易,收税就收实物; 三,朱元璋不喜欢收实物,收实物很麻烦,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形成贪腐,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极力打压贪腐。食物还要找地方储存,储存得不好,就得用发了霉的食物作为官员工资,上下都难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缺铜,纸币系统信用破产,白银得到明朝中后期才大量流入,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实行“折银纳税”,中后期才出现大侠们喝完酒扔一锭银子的场景,选择实物是朱元璋无奈的选择,并非本意,可以从他各种制度和实行的政策佐证,这个可能性肯定要比个人喜好大的多。 "

问题比较长,我简单归纳一下,就是说,明初朱元璋禁止金银铜流通,只是因为国家缺铜,而不是朱元璋对货币的厌恶。

简单说,就是朱元璋禁止流通货币,是因为不能够,还是不愿意?

说明初禁止金银铜币流通仅仅是因为缺少铸钱的币材,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明的经济体量比较宋有很大的萎缩。而宋,我们知道,铸币量达到了汉朝的20倍。那么,买卖少了,铜钱还是那么多,怎么可能是因为铜缺乏而不得不禁止金银铜作为货币发行呢?这是一。

第二呢,说一个东西不够,所以我干脆就不许流通了,这个不符合逻辑。我们选金银铜作为货币,除了它性质稳定、易于分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稀缺性。铜再缺,缺不过金子,欧洲金币不也流通得好好的吗?

第三,看朱元璋禁止金银铜是主观的讨厌还是客观的没有铜,我们还要看他其他的施政措施。

朱元璋曾制定政策,强迫移民。咱们现在管上厕所叫“解手”,就是当年人们都是绑着被移民,路上撒尿要求把手上的绳子解开。为什么要强迫移民呢?就是均分土地啊。均分土地之后,朱元璋还硬性规定了每户农民在地里种什么,种多少,要求官员检查,没做到的就要罚款。

除了均分土地、强迫种植之外,他还禁止人员流动,离家百里要有县令出具路引,私自出门的抓到要打80棍,遣送原籍。

你看,强迫种植,禁止人口流动。这本质上就不是让农民拥有土地,而是让土地拥有农民的农奴制,对不对?既然是农奴制了,交易就没有必要了。朱元璋是唯一的地主,所有农夫向他直接交租子,他为什么要允许货币的存在,让商人从中抢他的利润呢?

另外,至于夏同学说一直到了海外白银流入中国后,中国才解决了通货不足之苦,出现了大侠吃完饭“啪”拍一锭银子在饭桌上的情况。这也并不是事实。中国古代的货币一直是银铜两级制,银只作为财富的储存手段,不是用来日常消费的,日常消费只用铜板。

白银多了,铜币相对就少了,铜币退出流通了吗?并没有!反而因为稀缺,铜板更受欢迎了。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学者黑田明伸在他的《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中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说,农民明明知道去城里,一两银子可以换1300个铜元,但他们也宁可用一两银子换一贯钱,也就是1000文。到后来铜元再缺,就流行所谓“短陌”,一贯钱只有720枚甚至650枚铜板,用这个办法自发地维持了银铜两级的货币流通问题。

另外,来自墨西哥等地的白银涌入中国后,造成通胀了吗?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复杂,就是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和资产的价格上升,伴发着日常生活价格指数的下降。这里不仅有个货币流速问题,也有一个交易层级的问题。

货币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以后我找找合适的书,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夏”同学对于货币困惑,可能并不是个别现象。

读者 han::
"我想请问先生,凭什么要认为福楼拜说能找到写小说的科学方法是笑话?我不专业从事写作和算法,可能一家之言讲得不对哈。但我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它在写作上的表现,以及咪蒙等写作套路,网文的兴起和可量产性等方面看来,这很可能不是个笑话,就此我对斯科特所定义的“极端现代主义”有所质疑。 而这个质疑很可能要牵扯到人类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上,如果不存在自由意志,那么福楼拜很可能并不是个笑话。不知道先生是否读过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如果先生随意翻过,不知道能不能就这个矛盾帮我解答一翻。 "

“科学的小说”,讨论这东西,咱们就要先弄清楚什么叫科学,什么叫小说。

科学这东西,本质上是一套方法论,用来证实或证伪某个想法。一个东西我们说它是科学的,意思只有一个,就是波普尔所说的,它进入了“可证伪”的场域。不在这个场域的问题,则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量子力学兴起后,牛顿建构的物理世界的普适性和确定性消失了。但是科学却并没有放弃“揭示客观规律”的使命。只不过相比于牛顿的世界,今天的客观规律要么缩小了适用范围,要么牺牲了某种参数。但是,“在某个范围内,假定另一个参数为不变量的前提下,某某某规律为真”,仍然是科学的任务和使命。也就是说,它只对一件事情感兴趣——这是真的吗?

回头来看小说。关于小说的定义有很多,但是大家都承认的是,小说是虚构的。它是一个人的白日梦,在想象中对真实的生活做了置换,来讨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是米兰·昆德拉对小说的定义,他写了一本书叫《被背叛的遗嘱》,我非常同意他的说法。

如果“科学的小说”这个概念成立的话,它需要满足两个前提。

  • 第一,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可以被理解的模型。我们理解了这个模型之后,就可以做出预判,输入什么,它的输出将是什么。
  • 第二, 给不同的脑子同样的输入,得到一组不同的输出。我们还要制定一个标准,来评判哪一个输出更好。这个标准如何制定呢?回到科学的定义,科学只能判断真伪的问题,而不能判断好坏的问题。如此一来,小说就无法再承担“在想象中对现实进行置换”这个任务了,而只能是逼真地解释现实世界。如此一来,小说就消失了,而代之以社会学和历史哲学而已。

你看,当你尝试将一个方法论范畴的科学纳入价值判断的领域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科学教教徒们吧,声称善恶只是伪问题,只有真伪才是值得讨论的。他们认为哲学等学科没有资格存在,除非是作为科学的小秘书。

看,从波普尔的“不能被证伪的问题不属于科学范畴”,到“不属于科学范畴的问题就不应该存在”。这个过程,被哈耶克总结为“理性的僭越和谵妄”。

最后,就算存在批量生产的网文、套路写作,这些并不是我们所讨论的“小说”。

读者 王一凡::
"我一直不是很理解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更多更丰富的商品为什么会使世界更糟呢?"

首先,咱们先明确一点,经济不是生产越多越好,而是交易越多越好。你生产出来的东西要卖得掉,并且有利润。这个才叫好。如果卖不掉的话,那可不就是生产越多越糟糕吗?

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我这里提出的一个解释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结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相比于消费,投资过度。这个问题,阐述得最好的应该是熊彼得和明斯基。

明斯基的观点是,经济好的时候,投资者敢于冒险,也就是咱们说的加杠杆;杠杆越加越多越加越多,最后到达一个临界点,他投资的收益不足以偿付他们的债务。斩仓离场,导致资产价值的崩溃。这是从投资的角度来描述了资本主义的这个结构性缺陷。

熊彼得是从生产角度出发的。市场需求旺盛导致生产扩大,扩大,再扩大。最终,需求降低,泡沫破灭。

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个缺陷,是通过把劳动者转变为消费者,从而缓解了投资旺盛与消费相对不足的矛盾。但是自从证券交易电子化之后,购买股票和基金是如此的方便,广大劳动者也开始加入到投资者的行列。矛盾又尖锐起来了。

这个投资相比于消费的过度,导致了生产出太多没人要的东西。这造成了资源的错配和浪费。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生产出太多卖不掉的东西,让这个世界变糟糕了。而不仅仅是生产出太多的东西。

人类社会大致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入生产大于消费的时代。我们在资源稀缺的时代生活得太久了,所以还不太习惯这个生产大于消费的时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只在经济领域里找答案,可能够呛。

经济领域里能找到什么呢?无非就是创新,发掘出新的需求。这种靠创新拉动需求的路数,总有个头。就像苹果手机换代,一代一代换下来,现在发现新出的苹果和上一代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我们没必要把创新神化了。

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文化上的转型可能是个方向吧,以前的消费文化,现在渐渐转向了环保文化、乐活文化、慢下来文化、低欲望文化……等等吧,这些新出来的文化苗头,其实都是在表达对消费文化的抵制和厌倦。关于对消费异化的反抗,弗洛姆的书可以看看,说得挺好的。有机会,我也为你介绍一下。

这一期就到这里,咱们下一期见!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的兴亡》

作者:【日】西嶋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