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大卫·D·弗里德曼
有好几个弗里德曼值得你知道,有一个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畅销书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他的代表作《世界是平的》你一定听说过。
最有名的弗里德曼当然是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按说获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不算个啥。但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可不一样。里根、撒切尔夫人,都是他忠实的信徒。
按说获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不算个啥。但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可不一样。里根、撒切尔夫人,都是他忠实的信徒。
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理念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006年他去世的时候,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写的悼词说得非常到位,他说:“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只有极少数的人以其足够的创造性的理念实质性地改变了文明的方向,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是这极少数人之一”。
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大卫·弗里德曼,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儿子,一个很牛的学二代。这本书的书名就点明了他的主题:用经济学思维评判法律的好坏。
用经济学思维评判法律的好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有人主张对强奸犯处以死刑。那经济学家就会反对这个主张,理由是,这会诱导罪犯杀掉受害人。因为灭口会让他被抓的风险降低,这对罪犯有好处。那万一被抓到呢?被抓到他的处罚也不会变得更重。所以,为什么不杀掉呢?
大卫·弗里德曼还举了个例子,就是政府规定,房东出租房子给房客,必须达到“宜居”的标准,就是要有空调、自来水、抽水马桶之类。理由是穷人也有尊严。那这么一来,房东成本增加,房租就得涨了。房租涨了,穷人租不起,怎么办呢?这个,政府就不管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个坏法律。因为它导致了房东和房客双输,却没有人得到好处。
用经济效率来评判法律的好坏,这门学科叫法律经济学,开山鼻祖是理查德·波斯纳。波斯纳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还是美国联邦第七巡回法院的法官。而大卫·弗里德曼是个经济学家。两个人就像分别从山的两边挖通一个隧道,把经济学和法学打通。
如果你是法律从业人士,那你就直接去看波斯纳的书。可是如果你是个聪明的外行人,那你就看这本吧。因为相比于经济学,法理学和法哲学更烧脑。即使你连经济学基础都没有,也没关系。弗里德曼这本书是从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的,非常友好。
好,《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就介绍到这里。
2《与达尔文共进晚餐》乔纳森·西尔弗顿
这本书的主题词有两个,一个是进化,一个是食物。
通过这两个关键字的组合,就会产生出个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人类的进化和迁徙的不同阶段,都吃了些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如何将动植物转化为食物,也就是驯化动植物的过程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食物和烹饪方式,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味觉。也就是说,我们是因为得到了某种食物,吃习惯了觉得它好吃,还是因为觉得某种东西好吃,所以想尽办法扩大再生产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
各个地方的人,对于什么东西好吃的回答,实在是千差万别。这肯定因为他们小时候吃的东西不一样,所以塑造了他们的基本口味。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注意到,关于好吃不好吃,也还是有跨种族和跨地域的共性存在的,比如可口可乐,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喝第一口就爱上它的话,那它很难像今天这样在全球这么流行。这个共性,是什么呢?
还有,关于口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变化。关于什么好吃,古代人的想法和今天的我们肯定不一样。乔纳森在书中引用了古罗马作家小普林尼责备一个朋友爽约的信。信里是这么说的:
今天的我们,绝大多数都会做出和克拉鲁斯同样的选择。牡蛎啊,海胆啊,舞女啊!比一边听诗朗诵一边啃一根莴苣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小普林尼怎么有脸责备他的朋友呢?
总之,这本书挺长学问。不过,有个问题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
说到为什么要开party分享食物,他也往达尔文上扯,我觉得这个站不住。
关于为什么古人热衷于请大家吃饭,加拿大人海登提出的宴飨说我认为更合理。
海登说,古代人为了得到部落里的人的尊重,就要打自己吃不掉的大猎物。因为那会儿也没冰箱,你一个人打了只300斤的野猪,分享给别人换取尊敬,是唯一划算的事情。
再进一步,为了在特定时期,比如部落选酋长的那一天,不早不晚,你能拿出10只羊和60斤葱油饼来。这个需求,催生了人们争相对植物和动物进行驯化,从而完成了从采集向农耕和放牧的转型。
这是第二本书,《与达尔文共进晚餐》。
3《德国总参谋部》斯宾塞·威尔金森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都采取了让人难以理解的策略,就是东西两线同时开战。为了打俄国,必须先打垮法国。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皇就质疑过这个策略,问为啥一定要先打法国啊?咱们直接去攻俄国不行吗?德军总参谋部的回答是“不行,我手上就这一套方案:先打法国,再打俄国”。德皇竟然就同意了。说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吧,我相信我的总参谋部。
这种放在别的国家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在德国竟然发生了两次。这本书,就是以1866年普奥战争为背景,介绍了德国总参谋部是个什么样的机构,以及它是怎么运作的。
既然说的是1866年的事儿,那名字改成《普鲁士总参谋部》更合适些,因为毕竟德国是1871年打完普法战争后才统一的。而且,也只有普鲁士这种奇葩的国家,才会出现这样的总参谋部。不是有句话吗?
“别的国家是拥有一支军队,而普鲁士却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这本书,对于你理解希特勒时期的内政以及他的军事部署,比如希特勒为什么要灭掉前期为他立下大功的冲锋队,以及党卫队与国防军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你喜欢看二战题材的战争片,那你肯定爱看这本书。
这是第三本书《德国总参谋部》。
4《渴望风流》欧文·斯通
欧文·斯通这个人,怎么说呢,算是传记作者里的琼瑶吧,特别煽情,特别能忽悠。
斯通还写过一本极其煽情的梵高传,《渴望生活》。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他,梵高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名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因为梵高生前喜欢浮世绘,就疯狂地追捧梵高,这当然是一个因素。而另一个因素,就是斯通写的传记,把他塑造成一个被残酷的命运击垮了的天才,大卖特卖。不过里面大多数内容都不是事实。
一说起梵高,大家都觉得他穷得不行。这个印象就是斯通营造出来的。但其实梵高一点儿都不穷。自从他决定当画家之后,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只卖掉过一幅画,卖了400法郎,但是他的弟弟提奥每个月固定给他150法郎。就这,梵高还天天嚷嚷不够用,所以提奥经常还会再给他寄50、100甚至150法郎。
这个150法郎在当时是什么概念?马拉美在大学里当教授,月薪就是150法郎,大房子、老婆孩子、佣人,过得好好的。再比如塞尚,也同样是个卖不出画的画家,但他当银行家的父亲,每月也才给塞尚100法郎。
梵高是后印象派画家,这本《渴望风流》,讲的是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现在一提印象派画家,大家都想到莫奈啊,雷诺阿啊,德加啊,知道毕沙罗的人就比较少。但是斯通选毕沙罗作传,这个选择我还是很欣赏的。
印象派前后举办过八次画展,毕沙罗是唯一一个八次全参加的。如果没有他的好脾气和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别说开八次画展了,四次都够呛。
另外,印象派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特别、也有着非常清晰理念的绘画方式。但是印象派的画家中,除了毕沙罗,或许还可以再加上一个女画家贝尔特·摩利索,其他的画家从没有把印象派的绘画理念坚持得这么久,坚持得这么纯粹。毕沙罗就是印象派这条船上一块不起眼、但不能缺的压舱石。如果没有毕沙罗的话,印象派的历史就会过于破碎,变得没有逻辑,无法解释。
当然,如果想通过斯通的书来了解印象派绘画理念,或者毕沙罗真实的生平,那都不靠谱。我也正在找合适的书,来介绍一下现代艺术。
不过,如果你对印象派绘画还不太熟悉的话,那你可以看看这本书。一是那么多人物,先混个眼熟;二是,就像看清宫剧,虽然情节改编得一塌糊涂,但是如果以后你真的看正经的清朝历史书了,那也还是会降低你的阅读难度;三是,当个小说看看的话,说实话还挺好看的。
好,这一期就为你推荐这几本书吧。我是顾衡,咱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