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顾衡。
前面两期,我们介绍了在前现代国家,也就是有国王的年代,国王为了实现直接统治的目标,动用各种手段去推动社会的简单化和均质化,在这个过程中,他总是会遇到地方上贵族的抵抗。
那么,在没有贵族的社会,比如秦朝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或者连国王带贵族都没有了,比如自法国大革命以后纷纷成立的人民主权国家,又有什么不同呢?
官僚体系的弊端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贵族的古代社会,皇帝通过一个官僚系统来实施全国统治。这也就是咱们中国的情况。
汉朝建立之后,老刘家讨论前朝得失。结论是:像周朝那样搞封建制,地方上诸侯坐大,反过来欺负中央,这个太可怕,不能搞;但是像秦朝那样设郡县,全国一个样,书同文车同轨,这个对社会的打压太狠,出手太重,二世而亡,也不可取。
怎么办呢?所以汉朝也搞了个“双轨制”。这个双轨制虽然只维持了差不多400年,但在中国历朝历代,也是仅次于周朝第二长命的王朝了。
你看,搞封建制的周朝和汉朝,都很长命,一个800年,一个400年。而第一个搞集权的秦朝,才14年寿命,那为什么中国后来的王朝,不搞封建制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没有皇帝能控制住直接统治的欲望。周天子的窝囊样儿,让人不寒而栗;第二,晋朝算是中国王朝的一个另类,它真心推行封建制,但很快就八王之乱,前后只维持了51年。所以自西晋以后,中国的皇帝们不再有摇摆,都是一心一意搞中央大一统,就是皇帝建一套官僚系统,对全国进行直接统治。
我们拿明朝举例。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立即命令全国搜集数据。各县造土地清册、做人口普查,上报中央,放在今天南京玄武湖中间的岛上。这个,叫黄册。
按说这没啥。但是朱元璋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朱元璋是苦出身,饿怕了。所以相比于钱,他更喜欢大米白面。这么一来呢,各地就得以实物缴税。用实物缴税,给地方官员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比如广州的大米运到南京,需要走一路晒一路,不然就会发霉。但是一晒呢,份量就损失了。广州装船的时候是100斤,到南京后只剩93斤了,上哪儿说理去?
朱元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虽然他给地方官惹了这么大的麻烦,但是他对官员却非常抠门。工资发的不是钱,而是大米。米不够,就给官员发豆饼。有的时候豆饼还是发霉的,马都不吃。这你让官员怎么活呢?
而且就算发米吧,发得也不够。比方说县官升堂审案,旁边要站八个衙役负责喊“威武”喊“肃静”,还要负责拿板子打犯人屁股。这八个衙役,朝廷只肯负担两个,剩下六个要县官自己掏腰包。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八个衙役里只有两个在编,那六个都不在编,地方财政自己开支。可是,县官口袋里只有发霉的豆饼,他拿什么给不在编的那六个衙役开支呢?
没办法,县官只好做两个册子。黄册交中央,每年都不变。白册自己留着,记录下新增人口和新开垦的耕地,给县里弄个小金库。不然日子怎么过呢?
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不可避免。系统性作弊之后,大面积贪腐也就成了必然。明朝中后期虽然在政策上做了很多补救,甚至重用宦官,用东厂西厂收拾不听话的官员,但还是没能解决官员系统性贪腐的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那些古代国家自上而下简化社会的冲动,总是对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欧洲的封建制就像个减震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王对社会的伤害。但如果是单纯的古代王朝官僚体系呢?地方官员反而会利用政策的不合理,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从而成倍地加重了对那个社会的伤害。
官僚利用政策的不合理来谋取私利,我举一个现代的例子,更直观一些。
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秘鲁要搞工业化。那就要买机器。买机器的钱哪儿来呢?秘鲁政府决定粮食统购统销,一块钱从农民手里买玉米,两块钱卖给城里居民。这个就是剪刀差嘛。如果农民挑着担子去城里摆摊卖一块五呢?那就是投机倒把罪抓起来判刑。
玉米有好坏之分,那就要分等。均价一块的话,那就是二等玉米1块,三等8毛,一等1块2。好!收粮官派到农村去了。因为他是唯一的买家,而且价格是锁定的。农民就拿钱行贿收粮官。“托雷斯老爷,大热的天,您还跑到乡下来,真是辛苦了,这是小的孝敬的茶钱”。这么着,三等玉米就被定为一等玉米,以1块2的价格,收到国库里去了。
但是,即使是三等定为一等,农民还是亏钱。因为市场价是1块5。怎么办呢?那就是孝敬的钱不停加,同时在三等玉米里不停地掺砂子……
秘鲁这场轰轰烈烈的粮食统购统销运动,最终结果,农民还是在黑市中,以1块5的价格出清了自己的玉米。那一届的秘鲁政府当然是最大的输家,因为它1块2买了一堆砂子。秘鲁的地方官员成了唯一的赢家。
那么在我看来,在过去的那些前现代国家里,允许一定程度封建制度的存在,遏制国王和皇帝们一统到底的冲动,是有利于王朝长治久安的。中国历朝历代,周和汉两个朝代最长命,这并非偶然。法国也是一样,路易十四打垮了地方贵族,实行中央集权,自诩“太阳王”,风光得不行。但是一百年之后,路易十六就走上了断头台。
好,到这儿咱们小结一下。
过去的国王和皇帝们都渴望实施直接统治,而避免受制于地方贵族。而地方贵族总是对此进行抵抗。
两方形成均势,则有利于王朝的稳定。如果是贵族赢了国王,那国家就没有了;而如果是国王赢了贵族,用一个官僚体系取代地方贵族的话,官僚会利用这种机会,上下其手,作弊自肥,从而加重了对社会的伤害。
什么是“极端现代主义”
前面说的是前现代社会,有国王和贵族的年代。那么,现代社会,没有贵族,连国王都没有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那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现代国家和传统国家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有这么三个:
首先,能力上完全不一样。在暴力水平上,现代国家的政府与民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之前冷兵器时代,人民揭竿而起,用菜刀锄头和官兵干,还能互有胜负。到现在,用冷兵器时代的手段已经完全不可能打赢了。
另外,前面咱们提到过,孔子的时候,老百姓跑到有老虎出没的地方,政府的官差就不敢来了。《水浒》里,浪子燕青一声不吭,突然就跑掉了。这么大个人物,隐姓埋名,竟然就没有人能找得到他。搁今天试试呢?
阿克顿勋爵说:“自由是古老的,专制是现代的”。意思是说,在古代,因为统治者能力跟不上,总还有非国家空间存在。而在现代国家,这样的空间就没有了。
第二个区别,传统国家是有主的。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一个王国,是国王的财产。那么我在你地盘上种地,我在你地盘上卖豆腐,交税理所应当。这个关系梳理起来,就比较简单。而现代国家,主权在民,但是,大家都是民众中的一分子。于是,国家就有可能陷入了公地悲剧。
现在的首相、总统,只是个打工的,是伙计。以前的国王却是东家。身份不一样,立场也就不一样。相比之下,不少国王倒是会更注重王国的长远利益。而首相或者总统,好容易选上来了,也就能干四年,所以他就倾向于眼下,不太会注重一个国家的长远利益。
最后一个区别,也是最要命的区别,就是,现代国家,可以说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启蒙是什么呢?就是用理性代替上帝。启蒙运动之后,人们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相信未来一定是进步的。这种意识形态,斯特科特意给取了个名字,叫“极端现代主义”。
极端现代主义邪乎到什么程度,我拿福楼拜来举例子。他说:“我们早晚有一天,能找到写小说的科学办法”。今天我们当笑话听。但是当时,人们痴迷科学进步,真的就到了这样的程度。
古代的国王,他强推官僚政府是为了实现直接统治,为了利益。万一过分了他会停手。但是欧洲启蒙运动之后出现的现代的治理者更相信理念,相信科学,相信进步。对他们来说,值得追求的是未来。那么,现实世界就不重要了,甚至不真实了。也就是说,相比于以前的国王,现代社会的治理者们,反而有可能特别“豁得出去”。
因为现代治理者坚信自己的理念不会错,所以他们惹了祸之后反而会迁怒受害者,进而变本加厉。
这方面,斯科特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连世界银行都支持的坦桑尼亚的乌贾玛,也就是村庄化运动。
这个乌贾玛真是个史无前例的大折腾。坦桑尼亚政府承诺为农民提供干净的水、免费的小学教育,和荒年的救济,强制超过70%的人口,在三年内迁入政府指定的新农村。为了防止村民偷偷跑回以前的村子,每搬迁一个村子,政府官员都会把以前的村子烧掉。
破釜沉舟之后,效果怎么样呢?两年后,坦桑尼亚政府就不得不花12亿先令进口粮食。这笔钱,够给每个坦桑尼亚家庭购买一头牛。
连着三天,咱们讲了《国家的视角》这本书,最后,敲黑板再总结一下重点哈。
第一, 社会是复杂的,多元的。在古代,国王为了实现有效统治,他总是倾向于把社会简单化,统一化。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第二, 古代社会,如果地方上有贵族,贵族会抵抗,从而会减缓国王对社会的伤害。但是国王甩开贵族,用一套官僚体系来实现统治呢,官僚往往会利用国王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上下其手,作弊自肥。有时候他们反而会加重国王对社会的伤害。
启蒙运动之后,全世界纷纷建立起人民主权国家,国王和贵族下台了,改由知识精英来统治。但是知识精英们很自大。他们坚信自己的理念是科学的,是能让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这么着,他们对现实社会就不太在乎。
好,我是顾衡。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就介绍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见!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作者:【日】西嶋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