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顾衡。
上一期,咱们介绍了,通过两场被对手强加的战争,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国。
两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都出乎欧洲各方的意料。而随后而来的德国统一,更是让各方措手不及。当时的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就说,“德国的统一是欧洲近400年来最大的变革”。法国就此沦为二流国家,欧洲中间那块巨大的海绵,如今变成了坚硬的水泥块,令人生畏。
虽然俾斯麦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大肆吹嘘,好像德意志帝国是他深谋远虑的成果,但当时他可不是这么说的。从德意志帝国成立的第一天起,俾斯麦对它的命运就持悲观的态度。他说:
本来,俾斯麦的设想是普鲁士统一北德就足够了,南德可以作为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缓冲带。现在,不仅缓冲带没有了,德国和法国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和法国无法化解的仇恨大大缩小了德意志帝国外交上的活动空间。俾斯麦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下国际象棋,其中的16个格子不许我使用”。
新生的德意志帝国,生存条件很恶劣。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概有这么三个原因吧。
- 地理位置很糟糕,西面和西南面是英国和法国,东南与奥匈帝国接壤,东北则毗邻俄罗斯,一出生就掉在包围圈里了;
- 自己过于强大,单挑的话可以打败任何对手,这就引发了邻居们结盟的强烈冲动;
- 法国是个无法化解的死敌。
那么,这一手烂牌抓在手上。俾斯麦怎么打呢?
针对这个外部环境,俾斯麦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划了两条重点。第一是法俄不能结盟,第二是努力让英国对德国保持善意中立。
从后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来看,俾斯麦这两个重点还真是划得很准。但是,对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来说,这两个重点,却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呢?
争取英国中立
咱们先说说,德国为什么难以取得英国的善意中立。
首先,和欧洲大陆的强国相比,英国的陆军不是对手。但是英国的海军却一枝独秀。所以,英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不许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那么,既然德意志帝国已经是欧洲最强,英国肯定就不会和它结盟了。所以,虽然俾斯麦几次向英国示好,英国方面却一直很冷淡。
其次,英德关系搞不好,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政治体制不一样。虽然表面看上去,两个国家都是君主立宪制。但是在英国,国王已经是个虚君,议会大权在握,是个实实在在的议会民主制国家。
而在德国,立法权、行政权、军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上,议会只有一个权,就是财权。每年政府的财政预算议会要批准,才能开始征税。虽然这个权也很重要,但是和英国比,德意志帝国本质上还是个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的君主专制国家。
英国多次建议德国像他们一样,把实权弄到议会里来。俾斯麦对这个非常反感和警惕。因为,俾斯麦不过就是个打工的。他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威廉一世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放权。如果俾斯麦张罗架空王权,那直接就下岗了。
而且,就算不考虑皇帝的想法,就俾斯麦自己来说,他内心也很抵触英国的议会民主制政府。因为俾斯麦的父亲是普鲁士的贵族地主,叫“容克贵族”,母亲是市民阶层。那个年代,贵族和富裕市民结婚是常规操作,贵族得到钱,市民得到高贵的血统。俾斯麦的父母就是这么个情况。
俾斯麦的母亲对他非常严厉,这导致了母子关系的紧张。俾斯麦对市民阶级非常痛恨,或许也跟这个有关系。俾斯麦终身拥护他父亲的容克贵族阶层。
所以,俾斯麦既反对完全的君主专制,也反对英国式的议会政治。因为这两者都会损害贵族的利益。相比于君主专制,他更反感英国式的议会民主政治体制。早在当首相之前,俾斯麦就说过:“如果德意志的统一要靠国王向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党人卑躬屈膝才能实现的话,那还不如维持原状”。
基于英国自身的外交策略,基于俾斯麦个人的立场,更主要的是,基于德意志皇帝把英国政治体制视为一种威胁。这三条原因加起来,导致了英德结盟的不可能。
阻止法俄结盟
对于这一点,俾斯麦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把更多的精力和希望,放在阻止法俄结盟上。因为一旦这两个国家结盟,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之前,作为公使出使过俄国,和俄国宫廷上下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交,所以,从个人感情的角度,他也非常偏爱俄国。他说,“在欧洲,和俄国结盟是最划算的。因为它只谋求在东方国家拓展势力,而奥地利和法国则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利益……”
但是最终,俾斯麦也还是没能实现外交政策上这个首要目标,也就是阻止俄法结盟。这个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可以避免的,一个却是没法避免的。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本来可以避免的原因。
一开始,出于对法国式民族主义浪潮的恐惧,俾斯麦张罗建立起了神圣联盟,就是德意志、奥地利和俄国三个传统君主制国家,约定互相帮助,打压民族主义,防止法国式的革命在本国发生,以维护君主统治。
但是这个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
说它的必要性有问题,是指即使在德国内部,俾斯麦也要借助与民族主义联手,才能在国内打败代表工人阶级的社民党,在议会中占据多数。而且,德国为了保持强大的军力而推行普遍兵役制,也需要借民族主义这杆大旗进行动员。所以,搞这个三国联盟实在是逻辑不通。
说这个神圣联盟的可行性有问题,是指俄国和奥地利有非常深的矛盾,因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背叛神圣联盟,在俄国背后狠狠插了一刀。本来,德国可以利用这两国的矛盾,左右逢源,坐收渔利。但是俾斯麦硬要维持这样的三国联盟,最终引火烧身,白白得罪了俄国。
1877年,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发生了第十次战争,俄国大获全胜,把奥斯曼赶出了巴尔干。如果俄国拿到了巴尔干,就获得了地中海的出海口。但是英国不想让俄国染指地中海,威胁到自己的海上霸权,就支持奥地利去巴尔干摘桃子。
按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儿,躲都来不及呢不是不?但是俾斯麦要刷存在感,说我们德国是不倒翁里的那个铅块,维持欧洲均势是我们的责任,就把俄国和奥地利皇帝都请到柏林,由他来充当“诚实的经纪人”。
但是呢,俾斯麦因为想跟英国搞好关系,只能顺着英国的意思,逼俄国把一部分成果白白送给奥地利。这引发了俄国对德国深深的怨恨。
这说的是本来可以避免得罪俄国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没法避免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德国的国内政治了。有句老话,说外交不过是内政的延续。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德国议会虽然不像英国议会有那么大的权力,但是它有财权,所以,俾斯麦必须要在议会得到多数,才能通过政府预算。而他在议会里的基本盘,就是农村里的地主和农民。当时,德国农村人口占多数,他不敢得罪农村。
但是俄国正在搞工业化,这就需要钱来买机器设备。当时,俄国90%的外汇来源于粮食出口,而且主要市场就是德国。而俾斯麦为了讨好本国农民,就不得不对俄国来的农产品征收高关税。这样一来,俄国粮食出口量没有减少,但是利润却落到德国政府口袋里。
俄国多次提出抗议,俾斯麦就算心里想,也没法让步。这极大地伤害了与俄国的关系。为了能拉拢住俄国,德国就向俄国提供贷款,帮助俄国搞工业化。这让法国看到了机会。法国银行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更优惠的条件向俄国提供贷款之后,俾斯麦手上就没有牌,去阻止俄法结盟了。
英国靠不住,法国是死敌,现在又得罪了俄国。那剩下的,也就只有奥地利、意大利和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奥斯曼帝国这几个“猪队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致格局,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好,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一期的重点。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它的外部环境就很糟糕。首先,地处欧洲中部,强敌环伺;其次是实力过于强大,欧洲任何一个对手单挑的话都不是它的对手,这就促使了它的对手结盟;第三,法国成了它的死敌,仇恨无法化解。
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俾斯麦努力追求两个外交目标,一个是英国的善意中立,另一个是阻止俄法结盟。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这两个目标都没能实现。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开打,德国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下一期,我们回到刚开始的时候那两个问题,就是假如你是俾斯麦,你有没有办法做得更好?以及,俾斯麦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是个什么关系。好,我是顾衡。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