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2:是历史统一了德意志,不是俾斯麦
顾衡 亲述

你好,我是顾衡。

上一期,咱们简单介绍了德意志第一帝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期,咱们就开始介绍俾斯麦,介绍德意志第二帝国。

一提俾斯麦,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普鲁士打赢了这两场战争,成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你可能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俾斯麦是个和希特勒一样的战争狂人。

但是克里斯托弗·诺恩在《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这本书中说,不论是普奥战争还是普法战争,都不是普鲁士挑起来的,而是它的对手强加给它的。

普奥战争

好,咱们先说说第一场战争,普奥战争。

上一期咱们说过,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的最后通牒下,被迫解体。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德意志地区的38个邦国,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德意志邦联。

这个邦联,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奥地利帝国,第二块北部德国,这一块一共有21个小邦国和3个自由市,完全受普鲁士影响。当时,北德地区总人口2400万,普鲁士自己就占了1800万,处于绝对的优势。而第三块,是南部德国。这部分主要由四个中等大小的独立邦国组成,就是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

按说,这三块加起来,就等于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但是奥地利帝国有点特殊,因为它既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而且还是邦联永久的主席国。同时,在德意志地区之外,它还有很多其他领土,现在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当时都属于奥地利帝国。

如此一来,奥地利和普鲁士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奥地利主张“大德意志方案”,就是它带着匈牙利、波兰、捷克这些领土,一起加入德意志邦联。这样的好处,一是实质性地恢复了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二是,德意志被切出去之后,奥地利帝国中讲德语的人口太少了,这非常不利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但是普鲁士国王不这么想,他追求的是“小德意志方案”。我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国家小是小了点儿,但我能当老大。为啥要在你奥地利手下当个副总经理呢?所以,普鲁士不仅不想和奥地利合并,它连南德的四个王国都不想要。

俾斯麦说:“在我看来,要想巩固北德邦联,就不能把南德、天主教、巴伐利亚的元素纳入进来。后者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柏林的统治。”对于普鲁士来说,只要统一北部德国,就足够了。

这样一来,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1866年,普奥战争打响。在打之前,欧洲各国普遍认为奥地利会赢,毕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底子,烂船也有三斤钉,打不过拿破仑还打不过你俾斯麦?!一打,还真就打不过,而且是脆败。在战场上,奥地利只坚持了七个星期就垮掉了。

普奥战争中,南德的四个邦国,都是站在奥地利一方的。普鲁士胜利后,俾斯麦也还是坚持自己的小德意志方案。他说:“北德包括了我们想要的一切,也就是在德意志的行动自由……而南德,像一只还未成熟的果子。”

战争结束后,普鲁士也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反而是给足了面子,极力避免对奥地利的羞辱。因为,俾斯麦认为对普鲁士君主制最大的威胁,首先来自民族主义盛行的法国,其次来自已经成功转型为现代议会制的英国。

所以,他在任内,努力让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这三个君主制国家彼此结盟,也就是所谓的神圣同盟,这是俾斯麦外交路线的基石。神圣同盟规定,必要时可以互相出兵,维护君主制,镇压一切人民主权和民族主义的思想。

普法战争

说完普奥战争。咱们再说普法战争。普法战争又是怎么打起来的呢?这个,必须扯远点儿说说了。

上一期咱们提到过,拿破仑以民族解放者自居,在欧洲大陆到处输出民族主义。拿破仑战败后,欧洲的君主们压制住了民族主义浪潮,欧洲暂时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但是表面的平静下,却是暗流涌动。法国大革命的理念“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民主权概念,也就是“法国是法国人的法国”“西西里是西西里人的西西里”“德意志是德意志人的德意志”,这些新的思想,让传统君主制下的不平等,变得令人格外难以忍受。

所以,拿破仑战败后短短30几年,到了1848年,欧洲就普遍爆发了革命,反抗君主专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法国再次成为急先锋,国王又一次被推翻,建立起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在这种压力下,普鲁士也颁布宪法和选举法,成立政党,成立议会,与社会各阶层分享政治权力。俾斯麦怎么在议会里和各党派斗智斗勇,这个下期介绍,现在先按下不表,咱们接着说法国。

1848年的法国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国人民出于对拿破仑的怀念,选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了总统。四年后,他却通过一次全民公决,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成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路易·波拿巴也就从总统摇身一变而成了皇帝,就是拿破仑三世。

马克思说路易·波拿巴“窃取了革命果实”,指的就是这个。马克思还说他是“历史特定时期孕育出的一个成功的小丑”,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总之吧,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的评价非常低。

但是平心而论,路易·波拿巴在台上的20多年,国内经济还是搞得不错的,他的问题出在外交上。因为,他当选总统、当选皇帝,原因只有一个:叔叔是拿破仑。所以,为了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他就必须为他叔叔一雪前耻。

这么着,当年联手打败拿破仑的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就都成了他的敌人。他支持意大利的独立运动,得罪了奥地利;和英国一起发动克里米亚战争,得罪了俄国;又在中东和英国人抢地盘,得罪了英国。总之就是没朋友。

为了在国内得到民意支持,外交上不顾后果地硬怼所有人。这给法国惹下了大祸。1870年的普法战争,可以说完全是法国一手挑起来的。这其中,除了拿破仑三世急于替叔叔找回面子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自从1867年,拿破仑三世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所以他急于要发动一场对外战争,重新夺回实权。

说起来也是可笑,普法战争的由头,竟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西班牙。

1870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推翻,那么内阁就要为西班牙找个新国王。选来选去,选了个利奥波德亲王。这个亲王,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远房亲戚。那说起来,这事儿和你法国有啥关系呢?哎,法国竟然就怒不可遏了。理由是你普鲁士派个亲戚去西班牙当国王,让我腹背受敌。你想干什么?!

威廉一世只好出面去劝利奥波德亲王,说算了,你放弃吧。利奥波德也听话,就发了个声明,说“本人无意于西班牙王位”。这够给面子了吧?不行!法国人要求威廉一世必须写个保证,答应“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王位”。这个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威廉一世也没撕破脸,只是婉言谢绝了。

饶是普鲁士这么好的态度,法国还是立即宣战了。结果呢,比七个星期的普奥战争还快,法国对普鲁士宣战后的第45天,就在色当惨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写信给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愿意将佩剑交到陛下手中”。

战胜法国,引发了德意志地区狂热的民族自豪感。之前在普奥战争中还支持奥地利的南德的四个邦国,现在主动要求加入北德联邦。如此一来,德意志帝国也就瓜熟蒂落了。

法德世仇

普法战争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德国和法国成了世仇。普奥战争是兄弟阋于墙,可以既不要赔款,也不要割地。但是法国是宿敌啊!所以,不仅要求法国赔款45亿金马克,还要求割让洛林和阿尔萨斯。咱们中学语文都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吧?讲的就是这个。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德国人过分了。就是他们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这是对对手没有必要的羞辱。俾斯麦本来是想拦着的。但当时民意汹涌,也只好顺水推舟了。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这一期的重点内容。

普鲁士本来只要统一了北部德国,就满足了。但是奥地利和法国先后强加给它两场战争,活生生催生出了个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如果当初法国人不是硬要作死的话,德语地区本来是可以分成六个国家的,就是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在那样的一种格局下,后面的历史进程,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好,下一期,咱们介绍一下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俾斯麦从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变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他将帝国带向了何方。我是顾衡,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