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1:俾斯麦面对的历史难题是什么?
顾衡 亲述

你好,我是顾衡。

本周,我给你讲一本关于俾斯麦的书,书名就叫《俾斯麦》,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作者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诺恩。

一说到俾斯麦,你脑子里肯定蹦出的是这么个形象:戴着头盔的铁血宰相,靠发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把一盘散沙的德意志邦联塑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但是,诺恩的这本书告诉你,这不是真的。

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正是在这一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退出了历史舞台。19世纪欧洲大陆的百年史,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拿破仑放了把火,俾斯麦不停地收拾。

俾斯麦收拾得怎么样呢?从结果来看,俾斯麦收拾得并不好。因为,20世纪随即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生灵涂炭,给全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于是,两个问题引发了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们长久而热烈的兴趣。

  •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我是俾斯麦,我能不能做得更好,从而避免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呢?
  • 第二个问题是,俾斯麦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也就是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

那你肯定要问了,你说俾斯麦建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希特勒建的是第三帝国,那第一是谁呀?

这一期,咱们就先来聊一聊这个第一帝国,也就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的由来

我们今天的世界,游戏规则是按民族各自成立国家,互相尊重主权。这个规则只有100年的历史。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人类历史几乎就是帝国的兴衰史。

关于帝国,你首先要知道的是,它和民族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扩张的倾向。阅读帝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帝国一旦停止了对外扩张,它也就走向了灭亡。

其实不光帝国是这样,公司也是这样。大公司如果赚了钱,天然的倾向就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而小公司有了利润之后,则是倾向于进一步提高效率。这大概就叫宿命。

在所有出现过的帝国中,对西方文明影响最深的,就是罗马帝国。继承罗马、重建罗马、甚至超越罗马,是欧洲所有君主心中的梦想。

但是,早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就分裂成了两个,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

虽然奥斯曼皇帝穆罕默德二世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他继承罗马帝国遗产的障碍。他请意大利画家给自己画像,请意大利学者给自己讲古罗马故事,内心渴望成为新的、脑袋上缠着头巾的奥古斯都。也正是受了这份野心的驱使,奥斯曼帝国反复攻打欧洲,最终占领了巴尔干。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燃起野心的可不止一个穆罕默德二世。伊斯坦布尔被异教徒土耳其人占领之后,东罗马帝国的国教东正教,中心就转到了莫斯科。于是,俄国的君主认为自己就成了东罗马帝国道统的继承人,他们管自己的帝国叫第三罗马,还给自己也改了名字叫沙皇,也就是恺撒的意思。为了争夺东罗马帝国的遗产,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前后打了十次大的战争,最终两败俱伤。

而西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76年就灭亡了。也就是说,它比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早了将近1000年。那么,它的遗产又是被谁继承了呢?就是这个神圣罗马帝国。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所有的帝国中可以说是非常特殊的。伏尔泰说过一句俏皮话,他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一盘散沙的帝国

说神圣罗马帝国不神圣,是指帝国必须具有精神上的超越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外输出价值观吧。

比如,亚里山大大帝对外推广的是希腊文明,罗马帝国对外推广的是自己的法律,穆罕默德二世对外推广的是古兰经……但是在当时的欧洲,精神上的超越性被掌握在教会,而不在世俗王权手上。所以,伏尔泰说“神圣罗马帝国”不神圣。

那为什么说它不罗马呢?

“不罗马”是指罗马并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而是属于教皇国。别看现在的教皇国梵蒂冈只有巴掌大的0.44平方公里,在意大利统一之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教皇国占据了整个罗马和它周边的土地,面积将近2万平方公里,在亚平宁半岛正经是个大国呢。

最后,为什么说它“不帝国”呢?

因为别的帝国,都是大一统的。但是神圣罗马帝国不这样,它的皇帝是由七个选帝候选举产生的。有资格选皇帝的诸侯,肯定是势力最强的嘛。那么,在神圣罗马帝国里,不管大的小的,公国、侯国、主教领地、伯爵领地、帝国自由城市……五花八门、各自独立的邦国,总共有多少个呢?总共有314个。这300多个独立的小单元,每个都有自己的法律、节日、货币,甚至度量衡也不统一。

所以,神圣罗马帝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帝国,而只是一个一盘散沙的邦联。

在古代社会,如果国王或者皇帝不能同时成为精神和宗教上的最高首领,那他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王权。我们拿欧洲同时期的其他大国来做个对比。

奥斯曼帝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皇帝本人就是哈里发,是宗教最高首领。而俄国信奉的是东正教,东正教天然就有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的传统。这两个帝国压根儿就不承认天主教,也就不存在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法国处理王权教权的办法是1309年,国王腓力四世强迫教皇迁到阿维尼翁,给法国国王当了70年的“御用教皇”。在这期间,法国国王不仅拿到了在法国境内任命主教的权力,还向法国境内的教产征税。

国王向教会征税,这可是头一遭啊!所以,法国国王虽然一直承认罗马教会,但是在法国境内,王权全面压制教权。

而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了能和皇后离婚以便娶情妇安妮·波琳,宣布成立国教,自己担任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与罗马教会彻底决裂了。

在欧洲所有的大国中,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在与教会的权力斗争中落于下风。所以,王权孱弱,诸侯割据,一盘散沙,也就成了政治上的必然。

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盘散沙,对于欧洲的和平是有好处的。俾斯麦就说过,神圣罗马帝国就像被放置在欧洲中间的一块大海绵,缓冲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神圣罗马帝国的老百姓也普遍认为,分裂要比统一好。原因很简单,帝国王权越是孱弱,个人自由就越是有更大的空间和保障。

但是,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这边的老百姓,开始渴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王权了。为什么呢?因为法国大革命,改变了欧洲政治的游戏规则。

拿破仑与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国王没有了。那国王没有了,法国这个国家归谁呢?那就只能归于全体人民。这就是人民主权概念的由来。

那么,人民又是谁呢?总不能说你是个人,所以法国你就有份吧?于是,就又得再造个“法国人”的概念,来和其他人区分开来。什么人才算法国人呢?法兰西民族的成员才算法国人。于是,民族主义这个概念,就瓜熟蒂落了。

现在大家一说起拿破仑,都觉得他是个军事天才。35岁当法兰西皇帝,36岁征服欧洲大陆。其实拿破仑能征服整个欧洲,个人的军事才华只占很小的比重。他战胜对手的决定性力量,就是民族主义。

因为他的对手,英国、俄国、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都是传统的帝国,这是一种肉食者谋之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军队的主体是贵族。遇到打仗,平头百姓只管交税,并不上战场。而法国搞出民族主义之后,法国是属于全体法国人民的,那么,两方的战争动员能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一个是贵族精英阶层为君主而战,一个是全体人民为祖国而战。这才是拿破仑所向披靡的真正原因。

1804年,拿破仑称帝。为了保持战争动员的能力,民族主义这一套说辞就不能放弃。同时,作为一个帝国,前面咱们说过,它总是有扩张的倾向,而且,它也一定要对外输出一种价值观,也就是要体现精神上的超越性。

那么,法兰西帝国对外输出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民族主义。拿破仑声称自己是“民族解放者”,主张每个民族都有权拥有属于自己的国王。这么一来呢,由多个民族拼凑起来的、一盘散沙的神圣罗马帝国,自然也就成了拿破仑的头号敌人了。

拿破仑一定要打垮神圣罗马帝国,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正统性的争夺。因为在过去的1000多年里,继承西罗马帝国遗产的一直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在道统上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如果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被打垮,法兰西帝国不就成了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了吗?

1806年,在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的最后通牒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但是过了没十年,拿破仑战败,退出历史舞台。1815年,欧洲列强在维也纳开会,重新安排欧洲的政治秩序。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建议被否决,德意志地区的38个邦国,松散地结成了一个德意志邦联。

这个德意志邦联,除了一些跑龙套的小邦国,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 第一块是最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它也是邦联的永久主席国;
  • 第二块是在北部德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普鲁士;
  • 第三块是南部德国四个中等规模的独立王国,也就是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

这其中,奥地利和普鲁士构成了彼此竞争的两极,而南德的四个中等邦国,则相对独立,成为两巨头争相取悦和拉拢的对象。

1815年,表面上一切恢复平静,拿破仑的民族主义革命偃旗息鼓。但是在德意志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的思想却暗流涌动。与法国不同的是,法国的民族主义是趾高气扬的,是居高临下以解放者自居的。而德国的民族主义,却是在失败的屈辱中滋生出来的。

所以,德国的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是病态的、夸张的、充满了自我崇拜和自我标榜的激情。德意志人开始声称自己是“真正的民族”、最优秀的民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对法国人,内心充满了恨意。

这么一来,德意志邦联的大小君主,尤其是普鲁士国王,就面临了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打压这股民族主义浪潮呢,他们就还是打不过法国。可是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泛滥呢,自己的王位可能就保不住,弄不好命都要送掉,就像法国的路易十六。这可如何是好呢?这道难题,就留给了俾斯麦。

好,我是顾衡。下一期,咱们开始介绍俾斯麦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