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顾衡。本周,我给你带来的是加拿大的叶礼庭写的《伯林传》。
这个叶礼庭,不要被名字误导,他不是华裔,而是俄裔。正经名字叫米哈伊尔·伊格纳季耶夫。
不过他也不是和咱中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的曾祖父,1860年来过北京,以内政大臣的身份代表沙俄政府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他的祖父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教育部大臣。这一拨大臣里,就他一个人在十月革命中保住性命,带着家人跑到了加拿大。他的父亲,当过加拿大驻联合国大使和多伦多大学校长。总之,老叶家算是个高门大姓,门庭显赫吧。
叶礼庭本人也不差,他是加拿大自由党的党魁,还是著名的专栏作家和小说家,在加拿大很有名。
叶礼庭的身世,对于他理解伯林的深度,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伯林也是俄裔,也有很多亲戚在那场动荡中有凄惨的遭遇。谁说过这么句话来着,叫“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如果叶礼庭不是俄裔,不是那样的出身,他就很难理解伯林的思想以及他对于很多事情的态度。
这说的是传记作家——米哈伊尔·伊格纳季耶夫,叶礼庭。
那传主呢,以赛亚·伯林,就更牛了。
伯林23岁在牛津刚毕业就留校教授哲学,同年又被牛津全灵学院录取,成为这个英国顶级学术机构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犹太裔研究员。他也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聪明的人。
丘吉尔写回忆录,刚写完前六章就交给伯林让他提修改意见;撒切尔夫人每次见到伯林都问“最近在忙啥啊?”伯林说“没忙啥,闲着呢”。撒切尔夫人就心疼,觉得英国最聪明的脑子,闲着……那可不行,所以每次都责备他:“要工作啊,以赛亚,你得努力工作。”
1997年10月23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写信给伯林。那会儿,布莱尔正和他的老师吉登斯捣鼓出个第三条道路。就是在英国搞计划经济不行,搞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不行,我们在中间放一条平衡木,张开双手摇摇晃晃地走。第三条道路就是这么个东西。
那么,这就意味着工党这种传统左翼政党要转型。转多少、怎么转,这些都得从理论层面给个说法。布莱尔给伯林写信呢,就是希望能从伯林那里得到一些指导。可惜,他并没有得到伯林的回应。因为伯林那个时候已经病得很重,没过半个月就与世长辞了。
后来,吉登斯公开表态,第三条道路的理论破产,走不通。布莱尔和现任工党领袖为这次英国议会选举工党的惨败而互相指责。看到这样的现状,我不禁就想,如果当初伯林给布莱尔回信的话,他会说些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伯林的思想中最核心的东西: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这也是我要把这本伯林的传记推荐给你的最主要的理由。
不过,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问题先放一放,既然是传记,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伯林这个人。
“狐狸”的性格
要了解伯林这个人,有一根主线需要时刻牢记,就是“狐狸知道很多小事,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这句话是古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说的。却是因为伯林的引用,而成为20世纪思想观念史中最著名的一个隐喻。
这句话,也同样可以用来解读伯林本人。伯林这个人,一生中充满了矛盾。中学和大学期间,伯林有两个特点给他的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第一是大家都觉得伯林的阅读量简直不可思议。不管聊什么话题,谁谁谁在哪本书里说过什么,张嘴就来。这导致了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作为一个学者,牛津大学的教授,写出来的东西却不符合学术规范。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演讲稿。这样,就搞不清楚哪些话是他引用的,哪些话是他自己的。这让后来为他整理文稿的编辑亨利·哈代大伤脑筋。
第二个特点是他说话非常快,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超强。他的同学说他说话像用舌头演奏帕格尼尼。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他滔滔不绝讲了一大通之后,同学们问他“你point是什么?”伯林说没有,没有point,我就是为了说话而说话。
为了说话而说话。做一件事情就是做一件事情,并不一定非得有个目的。这是伯林最重要的精神气质,也决定了他的思维倾向。
比如别人问他:“你的思想纲领是啥啊?总得有根主线吧?”伯林的回答是:“在学术上,我就像一辆出租车。人们打个手势,我就停;人们给我一个目的地,我就走。”别人问他:“生活有啥意义啊?”伯林的回答是:“我根本就不会去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我怀疑它根本就没有意义。这给我带来巨大的安慰。”
可是很多人认为,必须要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更高的意义,才能得到安慰。怎么人生没有意义,对伯林是个巨大的安慰呢?这就是狐狸与刺猬的差别。伯林以狐狸自居,难以理解生活之外、之上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这本身不就是意义吗?但刺猬不这么想。刺猬是为了大事活着,比如造福人类改变未来,志向老大了。
狐狸和刺猬,对生活的看法不一样,对死亡的看法也不一样。狐狸觉得,死亡好可怕啊,最喜欢的毛血旺,没得吃了;高跟鞋,没机会穿了;《奇葩说》,也没得看了……但是刺猬不这么想。刺猬的人生意义只能到人生之外或人生之上去寻找,唯独在人生里找不到。刺猬就觉得,死在上班的路上,那就是重如泰山;死在麻将桌呢,那就轻如鸿毛了。
“狐狸”的处事方法
好,刚才咱们说了伯林在性格上的突出特点。下面,咱们接着聊伯林这只知道很多小事儿的狐狸,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
伯林1909年出生于里加,就是现在拉脱维亚的首都。不过当时拉脱维亚还没独立,而是属于俄国的领土。
伯林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是一个富裕的木材商。一战爆发后,德国和俄国开战,德国舰队封锁了波罗的海,木材生意做不成了。一家人在1916年迁往彼得格勒。迁到彼得格勒没多久,又赶上十月革命。正好,战前伯林的父亲和英国人做了笔生意,当时把1万英镑存在了英国的银行里。兵荒马乱的,这1万英镑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1921年,一家人逃到了英国。
伯林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没活下来。他父母本来以为这辈子不会再有孩子了。所以伯林出生后夫妻俩大喜过望,宝贝得不行。十月革命的时候,兵荒马乱,吃不上喝不上,他父亲还是想办法偷偷弄些面粉回来,烤了白面包,大人不舍得吃,都给伯林吃。把伯林喂得白白胖胖的。不过,虽然伯林被惯得不成样子,在家里跟小霸王似的,但是他对父母的感情却非常深。
被父母过度娇惯,再加上出生时左胳膊被接生的医生拉成了残疾,导致伯林过度敏感的性格。他害怕失败,害怕别人说他不好。所以他一直说自己的价值“接近或根本就等于零”。他想用这种过分的自贬,事先消除掉被别人批评的风险,你拳头还没来,我先往地上一躺。他说:“我写的东西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文章这东西就像钱。自己挣来的钱怎么看怎么都像假钞。”
这种极度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的心态,也反映在他和女人的关系上。他上大学的时候爱上过一个姑娘,磨磨唧唧磨磨唧唧,小手都不敢摸。最终,人家姑娘“投身到更热衷于身体接触的男性怀抱里去了”。伯林虽然身材矮胖,一条胳膊还有残疾,但聪明过人、年少成名,再加上谈吐幽默,所以并不缺乏追求他的年轻姑娘。但是他却拒绝了所有恋爱的机会。
这么守身如玉一直到41岁,伯林却摇身一变,成了“人妻控”。有一次他感冒,他一个好朋友的媳妇去照顾他,结果两个人就有了婚外情。这么过了一阵子,伯林实在过意不去,就去和那个好朋友坦白,说“我爱上您妻子了”。好朋友的回答是“别闹,那不可能”。那,两个人只好继续私通。过了一阵子,伯林良心又过不去,又去跟他坦白。好朋友回家跟媳妇说:“伯林最近脑子出问题了,他又跟我说他爱上你了……”
1954年,伯林又爱上了另一个同事、物理学家哈尔本的妻子艾琳,和前一个一样,艾琳也是个有三个孩子的妈妈。他跑去和人家丈夫说:“正义完全站在你这一边,你娶了她,你爱她。我无话可说。我只想提个建议。如果你把一个人关在监狱里,囚犯急着出去的程度一定超过狱卒想要他待在里面的程度。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你好好想想吧。”
做丈夫的就想了想,觉得伯林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他俩一周可以见一次。但是过了没多久,哈尔本又被嫉妒心折磨得受不了。说这媳妇我不要了,你领走吧。1956年,伯林和艾琳结婚。让人高兴的是,两个人的婚姻非常幸福,他俩形影不离,一直白头到老。
艾琳也是个犹太人,出身贵族,不仅文学修养很高,社交技巧也很娴熟,把伯林的个人生活和社交打理得非常好。要知道,在学术界要想混个好人缘,家里有一个烧得一手好菜的厨子和一个举止得体、谈吐亲切的妻子,可比你写过多厚的书重要多了。
这两场风流韵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伯林都去和人家丈夫摊牌了。英国另一个大哲学家罗素,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但是罗素跟绝大多数奸夫一样,每次出去找朋友媳妇,都围一条跟床单差不多大的大围脖,把自己裹得跟个粽子似的,生怕人家丈夫知道。
伯林却反其道而行之。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伯林虽然是个搞思想观念史的,但他是一只狐狸,要说他的生活必须服从一个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真理、大观念,那他是拒绝的。
通奸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伯林并非不承认这个。但是他觉得,我爱上了隔壁王太太,既然这已经发生了,那我就去和隔壁王先生谈一谈,万一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来呢?
生活并不是一个可以靠通分约分就可以简化的方程,它就是鸡零狗碎充满矛盾的。如果生活让观念变得矛盾和逻辑混乱,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你看,这就是狐狸的思维。
好,这一讲,咱们主要是一起了解了一下伯林这个人的生平,还有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他是一只可爱的大狐狸。下一期,咱们再接着聊他的思想。
好,我是顾衡,感谢你的收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