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浪潮》2: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怎么失效了?
顾衡 亲述

你好,我是顾衡。昨天我们介绍了与人口问题相关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切入正题,介绍保罗·莫兰的这本《人口浪潮》。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一说起人口问题,我们难免要先谈一谈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人口原理》出版于1798年,是最早的,也是影响力巨大的人口学著作之一。它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就是:人口是指数增长,但是粮食却是算术增长。于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饥荒,然后就是战争,人口下降,从头再来。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循环播放的灾难片。

《人口原理》这本书出了不到五十年,爱尔兰就发生了一次大饥荒。大饥荒的原因是从美洲引进的土豆。这个小小的土豆,让爱尔兰人口在短时间内从200万一下子飙升到了800万。然后,1845年,好像就是为了证明马尔萨斯说得对,土豆因为病害而大面积歉收,饿死了100万人。

爱尔兰的这场大饥荒,把各国政府吓坏了。1920年,日本人口迅速增长,粮食无法自给自足,1/7的大米需要进口。这造成了日本政府的极度恐慌,派代表去美国游说,说“没有满洲日本就活不下去啦,吃饭成问题”……日本就是在这样的恐慌中,实施了对中国的侵略。

欧洲比日本更复杂,因为它同时有几个实力差不多的国家,具体来说就是英、法、德、俄。那么这四个国家中,只要有一个国家人口增加,首先是它自己心惊胆战,担心发生爱尔兰那样的大饥荒;但是别的国家也心惊胆战,害怕它吃不上喝不上,发动侵略战争。这就是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一个大国崛起了,周围的国家会感觉到威胁,最后导致战争。

当时对于英、法、德、俄四个国家来说,只有两个策略可以选择——自己多生,然后去邻居家吃饭;或者自己少生,等着邻居来自己家吃饭。你就是让一头驴来选,它都知道选哪个。

十九世纪初的时候,法国人口占整个欧洲的1/5,拿破仑就领着法国人到别人家吃饭去了。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可是仅仅过了50年,到了1870年普法战争的时候,德国人口从2500万增长到4000万,就轮到德国人来法国吃饭了。

又过了100年,到了20世纪初,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俄国人口快速增长了。这成了德国的心头大患,觉得俄国人早晚要打过来,不如先下手为强。这种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也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公开呼吁,只有奶瓶才能拯救德意志。但是即便领袖把话说到这份上,德国妇女也还是生不过苏联。二战中,苏联军队达到3400万人的规模,而德国军队却只有1300万人,还要分两线作战。

“多生去邻居家吃饭”和“少生邻居来你家吃饭”,在马尔萨斯的理论下,大到一国政府,小到一介农夫,选择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论种族和文化,小农自然经济下的高生育率,是全球的普遍现象。

《人口理论》怎么颠覆的?

那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能不能被颠覆呢?人类社会能不能摆脱战争周期性发作的宿命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带来了三个巨大的变化:

  • 第一,工业化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英国的纺织品,就可以为英国人换来所需要的全部粮食。也就是说,只要能进行全球性贸易,英国人即使自己不种地,也不会饿死了。这是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最根本的区别。
  • 第二,工业化又带来了农业的机械化,英国本身,粮食单产就提高了50%。
  • 第三,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1800年,英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50%。这个数字领先到什么程度呢?法国100年后才达到这个水平。中国200年后,一直到2000年,才达到这个水平。

工业革命带来的这三个变化,工业品、全球贸易和农业机械化,都是有利于人口提高的。英国也正是靠着率先实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红利,从母国源源不断地向殖民地输出人口,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但是第三个变化——城市化——对于人口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城市,首先提高了平均收入,夫妻有能力养活更多的孩子。马尔萨斯出书的18世纪末,英国妇女平均生育数达到6个。同时,城市还为所有阶层的妇女提供了干净的水和专业的医院服务。仅此两项,就导致了婴儿死亡率的极剧下降。

平均生育数提高,再加上婴儿死亡率极剧下降,立即带来了人口的爆发性增长。但是很快,城市又表现出对人口不友好的另一面,就是城市里的女人不爱生孩子了。人口负增长,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特征。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比于自然经济中的传统女性,商品经济中的现代妇女识字率提高、可以外出工作、女权意识高涨,等等,都是不愿意多生孩子的原因。但是这些因素加起来,我觉得都赶不上另一个因素重要,就是口服避孕药。

古罗马的时候,妇女的避孕办法是在腿上抹经血,然后在身上披一张雄鹿皮,往床上一趴。这个办法,就算遇到个胆小的丈夫,顶多也就管用一个星期。而且,天主教教义还不允许避孕。那么对于女性来说,一个可以不被神父知道、不被丈夫知道,自己完全可以操控的避孕办法,就被迫切需要了。但是,这样的办法找不到!

更加糟糕的是,长期以来,欧洲人一直相信这样一个荒唐的说法,就是女人只有在经期里和男人做爱才会怀孕。这个观念似乎来自于希波克拉底,他说热的精子必须与冷的经血相遇,形成一团絮状物,然后才能凝结成一个胎儿。那为了避孕,欧洲的妻子就鼓励丈夫在非经期和她做爱,以为这样就安全了,结果适得其反。

避孕套虽然在17世纪就被发明出来了,但在女性地位低下且宗教不允许避孕措施的大环境下,这种避孕方式很难普及。

但是1960年,美国FDA批准了口服避孕药雌二醇上市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种避孕方法是女性来主导的,她甚至不需要让男方知道。所以,口服避孕药才是广大妇女真正的贴心人。即使是在孟加拉,避孕药的普及也导致了生育率的极剧下降。如果女人能自己说了算,不管哪儿的女人,她都会倾向于少生孩子。

说到工业化、现代化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颠覆,除了妇女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没那么快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农业的现代化,粮食多了。

什么叫农业现代化呢?简单的定义就是在机械化、育种、化肥、农药这四大支柱之下,实现规模化生产。现代农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能,同时又极剧地降低了成本。从1970年开始,虽然全球人口每30年就翻一番,但是全球粮食的产量却一直供大于求。也就是说,所有人敞开肚皮吃,也吃不完种出来的粮食。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虽然今天还是有人在挨饿,但那是分配原因,不是生产造成的。

到本世纪末,全球人口预计会增长到210亿,然后停止增长。但即使人口增长到210亿,也就是今天的三倍。全球农业的生产能力,也足以喂饱这些人口。长期的匮乏彻底结束了。也就是说,从1970年起,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彻底失效了。

人类不再需要战争了。周期性的饥荒,已经通过现代社会妇女自愿降低生育率、农业现代化和全球性贸易,得到了彻底解决。一个国家,不论产不产粮食,只要这个国家参与到全球化贸易体系中来,它的国民就不会挨饿。自二战以来,除了一些局部战争,全球已经享受了75年的和平。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个长期和平的基础,就是农业现代化和全球化贸易。

就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而言,一种办法是参加全球贸易体系,卖给其他国家更多商品和服务,换回粮食;另一种是关起门努力种地生产。和很多人的直觉不一样的是:越是人口体量大的国家,其实越应该要选择第一种策略。因为加入全球化贸易体系之后,只有全球农产品同时歉收,你才会挨饿。

那么,人口问题是不是就彻底解决了呢?下一期,我们继续以保罗·莫兰的思路,来梳理一下现在以及未来,我们人类面临的人口问题。

好,我是顾衡。感谢你的收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