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这是我们这个课程的最后一讲,这一讲,我想帮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总结——学完了这30节课,你最该记住的是什么,我帮你总结了6个关键词。借助这6个词,让我们以一个新的思路重新审视一下前边这30课的内容,看看我们到底一起“向广告学习”学到了什么。林语堂当年说过,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你离开学校好多年,把所有书本上的东西忘得差不多了的时候,还剩下的那一点点东西。而这6个关键词,就是我希望你把咱们这30讲的大部分内容都忘掉之后,还能剩下的那些东西。
这6个词分别是:触动、换位、升维、聚焦、开放、增值。
我们一个个来讲。
触动:制造改变
触动是两个字,触和动。用内容触达,并且制造改变,这就是触动。在这门课程的一开始,我们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广告的最本质特征是要引发改变”。
然后,我们给出了改变他人行为的三种力量,推力、拉力、压力。广告的作用路径,通常是拉力,广告不能命令别人、不能强迫别人,广告从来都是希望别人能心甘情愿地、自主地改变他们的行为,是通过改变别人的看法或感受,继而改变别人的行为。我们后边所讲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这个使命服务的。今后,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要开始撰写任何文字或创作任何内容时,不管你是要写一篇公文、做一个PPT,还是发一条微博或朋友圈,甚至是写一封情书、拍一个小视频,你都可以先考虑下,你是只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想法感受,还是希望这些内容对他人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如果是后者,那么你就要提醒自己一下,想想我们这30课里谈到的这些道理和方法了。如果以往,你不能有逻辑、有方法地去制造那个改变,现在,听完这些课之后,你完全可以自信一点——你可以了。
换位:相信洞察
要触动别人,先要了解别人。另一件我希望你记得的事情,是换位思考的习惯。我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前边这些课里,我多次提到过,视角的转换——我们要从我们的视角转换为他们的视角,把我们的看法植入他们的看法,让我们的感受联通他们的感受。这种换位,我们是靠一个专业的概念,或者说一个工具来实现的,就是“洞察”。
是的,在明确了广告的定义,或者说广告的使命之后,我介绍了一些广告创意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概念给你。这些概念很重要,因为他们每一步,都与成功地触动他人、制造改变有关。但如果说这些概念里最重要的一个,那还是“洞察”,insight。
我介绍了洞察的定义、洞察的来源,然后我们针对几种不同角色的人群,观看者、消费者、参与者,辨析清楚了三种相对应的洞察:社会人群洞察、消费人群洞察、参与人群洞察。这三种洞察,作用各异——社会人群洞察与观看相关,消费人群洞察与转化相关,参与人群洞察与互动相关。
这是“换位”的基础,也是“换位”的结果。设身处地地观察挖掘,才能发现精准深入的洞察,好的洞察也更能帮助我们实现有效的改变。
在后边一点的课程里,我还介绍了,在文案和创意的创作时实现换位,也就是“把你的变成他的”的五个小招数——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从平淡到精彩。我们当时就提到过:“把你的变成他的”,是最根本的底层逻辑、最重要的创作技巧,这几个招数都是从对方的视角、从对方的感知和接收习惯考虑,才能做好的。而这五个招数,背后的根本,还是“洞察”。
曾经有人总结,广告文案大致分X型文案、Y型文案两种,我的理解,他们所说的X型文案、Y型文案,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基于产品/品牌视角,一个是基于用户/消费者视角。这和我们所说的“换位”是一致的。从X型文案到Y型文案,这个换位、转变,表面看是口吻或视角的转变,本质上还是有赖于对洞察的挖掘。
我常说洞察是打动人心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我建议你把这个武器,带到你的工作生活里,时刻提醒自己发现、积累洞察,利用洞察做换位思考、换位表达,看看能制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升维:在更高层级解决问题
第三个关键词是升维。这个词,我们在介绍“IDEA金字塔”时,多次提到过——希望你还记得那座金字塔,记得“办法、看法、说法”这三个不同的层级。之所以要强调升维这件事,是因为很多不懂广告和创意原理的人,比如当年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我,在产出创意、创作内容时,总在说法层面上纠缠不休,还自以为已经穷尽所有可能。
前边的课程里,我带领你从说法开始,层层升维,直到最后搭建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工具,并且用脑白金的广告为例,给你解释了这三个层级的关系——希望你记住的不只是看待脑白金广告的不同视角,而同样记住了“办法、看法、说法”的不同。
这三个词非常通俗易懂,通俗到你可以在任何生活或工作问题上来对照检验一下,你正停留在金字塔的哪个层级上。以及,是否有升维来解决问题的可能。
每一次升维,都是一重境界。不是量变,而是质变。升维,其实是愈加接近问题的源头与根本,也更有可能找到更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意与文案,不只是雕龙绣风、字斟句酌,那些只是这一领域的皮毛,希望你能记得这座金字塔,希望你能努力往更高层级攀登。
聚焦:用沙漏替代风暴
你一定记得,我曾经专门跟你探讨过,为什么我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工作方法。而且,我当时的建议是,我们要用沙漏来代替风暴。
是的,在大多人一提到“创意”就想到“脑洞”或“脑暴”这种热门词汇的时候,我希望你能记得“聚焦”的重要。沙漏形的工作流程,代表的是“先聚焦,再发散”的工作思路。
为你提供了两种发想路径——一个叫做“以终为始”,以一个个“how to”串联起来一个有逻辑的思考过程;一个叫做“浮想联翩”,以一次次的“what if”引发更加丰富多元的碰撞和组合。
此外,我还推荐了六种辅助发想的武器,这些都有助于更高效地发散,但发散之后,还是要以一个严格的标准来做筛选、评判、选择。从发散出的众多可能里边,再次聚焦。
“聚焦、发散、选择、检验”四个步骤缺一不可。从聚焦开始,到再次聚焦结束。
记得“聚焦”,从大处讲,会减少很多盲目的思考、更加高效地产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从小处讲呢,也许就能让你少参加几次毫无必要的、冗长低效的讨论会,少加几次班,少熬几回夜。
开放:永远拥抱新可能
下面这个关键词,叫“开放”。
这个词之前没怎么提到过,但实际上,是贯穿了我们提到的很多个步骤。洞察的挖掘、想法的碰撞、思维的发散——在创作的过程里,你要随时准备接纳各种新的可能,这需要你时刻保持一个开放的姿态。
也许你会说,当然,我平时也都很开放、很包容、很能接纳新想法的——好的,那很好,但职业创作者所谓的“开放”跟普通人所说的“开放”还是略有不同的。
比方说,随时拥抱新可能,其实就意味着随时准备否定别人,以及自我否定。你得随时准备推翻你上一秒的想法,随时自我批评、自我颠覆。当你和同伴一起讨论工作时,大家也并不是互相夸奖赞扬,而很有可能也是随时在互相批评、挑战、否定。
这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因为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在沙浆中澄出黄金。
职业的广告创意工作者是将否定与自我否定,视为工作的常态的。不必沮丧,也不必羞愧或退却——但不瞒你说,我说的这种“开诚布公”的工作姿态,实际上还挺爽的。
我建议你也试试,在身边培养出这样一个工作氛围——就是大家都把那些多余的自尊和敏感先收起来,哪怕只是一小段时间,大家谁也不要把捍卫自己的想法当做自己天然的职责——我猜,你会喜欢上那种感觉的。
增值:创意的意义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增值”。
增值是什么?增值是创意的意义所在。
最近两年,我常跟身边的小伙伴说,我们这个时代,做出好广告来的终极秘诀,是让广告成为有价值的内容。我也相信,广告本该成为、也完全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内容。
说得具体一点,我认为,好的创意文案可以为广告增值,好的广告可以为产品和品牌增值,而好的产品和品牌可以为每个消费者的生活、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增值。
创意、文案,都是很有用的东西,我们此前的课程,讲的一直是产出“对”而“好”,也就是既有效又精彩的广告创意、文案内容的门道。
希望已经一路听到这里的你,也能记得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触动、换位、升维、聚焦、开放、增值,以及这几个词背后的道理、思路、方法、技巧,乃至更多的我们之前一同探讨过的内容。
我非常希望,未来在你的工作或人生里,或者在你人生里的某个时刻,你会想起咱们这门课里提到的某个词、某个概念、某个观点,希望它能为你日常的表达与沟通增值、为你的工作或创作产出增值、为你每一天的生活增值、为你的生命增值——希望你也能活得充满创意、美好而精彩。
好的,我是东东枪,我们这门课程到此结束,感谢你的信任,我们后会有期。
另外,我有一个请求,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思考题:我想让你谈一谈,在听完这30讲课程之后,你最大的感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一写,谈一谈。
今日得到: 向广告学习的六件事:用触动制造改变、通过洞察来换位思考、通过升维来解决问题、用“创意沙漏”来取代头脑风暴、保持开放的姿态、用创意来实现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