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之前,我们分享了很多广告创意的专业知识。今天这一讲,我们换一个角度,我想跟你谈谈,从广告创意行业的“工作姿态”里,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是的,我造了一个有点奇怪的词,叫“工作姿态”。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工作的方法与态度。
为什么要谈这个?因为对广告创意行业的工作姿态,似乎一直有着各种戏剧化的表述。当年曾经有一句著名的“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让很多同行自豪、让很多外人向往。
美剧《广告狂人》以及历来国内国外众多涉及广告人的影剧作品里,广告人也常以光鲜亮丽、潇洒不羁的“商业艺术家”形象出现——电影里出演广告人的,是余文乐、刘德华……但另一边呢,“广告狗”这个称呼,以及类似的种种名词、段子、文章近些年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广告创意工作者到底是怎样工作的?他们应该怎样工作?我发现很多创意工作者自己,对此都有一些误解。如果你是个广告创意工作者,今天我想跟你谈谈我的观点,如果你不是相关从业者,或许也该听听,看对你的工作是否也有启发。
我把我的观点,总结成六个“不”。
第一个不:我们不靠灵感
“没有灵感怎么办?”“怎么保证随时都有灵感?”经常有人对广告创意工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突发奇想、灵机一动、忽然闪念……很多文艺作品里,描述那些广告人,他们创作的过程,经常都是用这种方式。
但我的观察是,好的广告人,或者说大一点,包括广告人在内的职业创作者,他们不靠灵感工作。有人错误地认为做创意是靠异想天开吃饭,是靠丰富的想象力,靠奔逸的思维吃饭。
不是的。你已经听过前边的二十几讲,我猜这一点已经不用做太多的解释。我们的创作是有道理、有逻辑、有方法、有技巧的。
没有灵感怎么办?没有灵感很正常。一个以创作为爱好的人可以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写一个,画一个,没灵感的时候就闲着。
职业创作者不同,你不能等灵感来了再开工,你不能告诉等着你解决问题的客户说,你得等我有了灵感再说。
即使是某一次幸运的“妙手偶得”,那也是以长期的演练、积累,以及无数次的冥思苦想为基础的。有灵感很好,但灵感是靠不住的。“灵感”不是我们的创意源头,“灵机一动”不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必须有清晰的工作逻辑和方法,才能保证数量和质量都保持稳定的产出。
第二个不:我们不必拼命
广告从业者,跟其他一些行业的工作者一起,都常常被认为是熬夜加班、不眠不休的代表。这是实情吗?算是。
有一个业内的段子,说“深夜街头三种人”,广告人就是其中一种。我以前在广告公司上班时,每天后半夜,街边总有一溜出租车在趴活儿,等着楼里的各位总监、、文案们下班,司机们都知道别的地方没活儿了,这条街还有。
但是,这应该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将它作为一种传统继承下来吗?我不同意。
认真工作是对的,但如果为了工作而废寝忘食、抛妻弃子这成了一个行业的常态或文化、传统,那这是不正常的,视“拼命”为常态是有问题的。
咱们不要把辛苦误认为是努力。辛苦,有时反倒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努力,才导致你没有办法尽快把事情做正确,没有办法快点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一直鼓励身边的伙伴避免那样的辛苦,我鼓励大家都学会偷懒。你也可以试试。但请注意,偷懒可不是懒惰,这两个词截然不同——懒惰,是劳动的最小化。偷懒,是劳动时间的最小化。你想偷懒,就意味着你要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因此呢,你就得努力减少无效投入,减少对时间的无意义消耗。
也就是说,你得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完成对一个个工作细节的正确判断,那才行。要正确地偷懒,那你不仅需要比别人更努力,而且需要更有效的努力。
我猜你一定听说过那个老故事——一家电厂的发电机坏了,请了一位电机专家来检修。专家来了以后,这里看看,那里听听,最后,在电机的一处用粉笔画了一个圈,说:毛病在这里。
工人们把那里打开,很快修好了电机。最后,厂家付报酬的时候,专家说:一万美金。
大家很不服气:用粉笔画一个圈,要一万美金?专家说:用粉笔画圈,收1美金;知道在哪儿画圈,值9999美金。
可是,你知道吗,有很多人的废寝忘食、呕心沥血,都用来了把那个圈画得更圆上,你说可笑不可笑。而我们前边所讲的一切内容,都是希望帮助你比别人更快地找到那个该画圈的位置、更快地找到画圈的最佳姿势。
第三个不:我们不与客户为敌
这句话说起来就挺荒谬的,有人与客户为敌吗?还真有。前些年,甚至有从业者专门写文章,鄙视、嘲笑那些他看不起的“格调低下、又不懂广告、不懂创意的土客户、蠢客户”。
更多的广告工作者、创意人员,不会公开发出这种声音,但事实上,也有很多从业者一直是带着一股怨气在工作。很多文章、段子也都表达了这种情绪,它们添油加醋地把甲方乙方之间的关系描述成,虐与被虐的关系,似乎甲方都是一群不可理喻的坏人,乙方都是受尽欺凌的弱者。
这实际上,是把自己和客户,摆到了对立的位置。这非常不应该。赢得甲方的信任和尊重,是乙方专业能力的一部分。没能赢得甲方的信任与尊重,是乙方自己的失败。
你不能奢望甲方的客户个个都有高明的审美和敏锐的创意触觉——他不懂广告,他不懂设计,他缺乏美感……是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找到你,接受你的报价,付钱让你帮他做这些。
我们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为没有这个能力的甲方服务,提供我们的这些能力。
你更得理解,大家分工不同,质疑你的产出、评估,甚至从他们的立场上否定你的一些产出,是他们的职责。不是他们不喜欢有趣的、美好的、能够打动人的东西,而是他们的立场、体制和职位,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另外的决定。而如何帮助他们,一起突破各种阻力——思想上的、体制上的,做出突破自己的举动,其实,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艺。
理解客户是你的责任,如果你习惯了鄙视客户,实际上是在习惯性地拒绝理解他的顾虑和观点,这很容易让你错过真正的问题。你知道吗?有时候,错过一个刁钻的问题,就代表你错过了一个精彩的解答。
所以,不要与客户为敌,要记得你的职责就是帮助他解决问题——我们要战胜疾病,不是战胜病人。
第四个不:不做“广告狗”或任何“狗”
上一条,我们说的是不该轻视客户,这一条我们要说说,不该轻视自己。广告人风光无限的那个年代,可能确实已经过去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该用“广告狗”来称呼自己,不代表我们要把“客户爸爸”这种词汇,纳入我们的语言体系。
不只是广告人,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不能带着自轻自贱的情绪工作。这种情绪和姿态,本质上代表的是放弃和拒绝,放弃努力,拒绝沟通。
而这会让你的工作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价值不被肯定,所以放弃努力,拒绝沟通,唯命是从,这样产出的东西就更加没有价值,更加不被肯定……
言听计从不是我们的使命,乖乖照做不是我们的本分。不要因为一时、一事上的懊恼,就让自己变成一个放弃思考和沟通、只会奉命行事的泥塑木雕。
事事听从意见,从不反驳,和真正尽心竭力地为客户解决问题,是两种不同层级的“服务”。
有一种说法是,“绝对服从,是最大的消极怠工”。放弃思考,就是自我放弃。
无论哪个行业,都要把“广告狗”和“客户爸爸”这种词从日常语汇,尤其是工作话语体系里剔除出去,这是会混淆思想、误导年轻人的错误说法,哪怕是玩笑也不要用这样的表述。这是我的建议。
第五个不:我们不是不可理喻的怪人
电影里的广告人、创意工作者经常是发型奇特、行为另类的怪咖。我想提醒的反倒是“做个普通人”的重要性。
这当然不是说你必须过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而是说,请你保持对普通人的了解与理解,保持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感以及与“大多数人”的共情能力——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做广告的人更不能“远人”。你要多食点人间烟火,多看世态,多近人情。做广告的人不愿意接近人,洞察从哪来呢?
而另一方面,你也得保持自己“被普通人认可、理解”的能力,要保持自己跟普通人的沟通能力,而不要变成一个“脱离群众”的人。为什么?别忘了我们产出的创意是要给谁看、要打动谁啊。
离地三尺,是做不出打动普通人的广告来的。你得学会“贴地飞行”。
第六个不:我们不为掌声和奖杯工作
好的广告创意工作者,在职业生涯里可能都有机会遇到掌声和奖杯,但是,请一定不要误会,我们不是为掌声和奖杯而工作。
还记得第一讲的时候,我们引用过的大卫·奥格威的话吗?关于他提到的那两个古希腊演说家,我们得时刻警惕,不要成为那种“他说得多好啊”这样的广告人。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人,我们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精彩的表演。
不是有句话叫“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吗?类似的,也不要因为走的姿势太好看,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错误的目标,会让你陷入一场错误的战斗。不要误解了自己的目标,不要误会了自己的使命。
总结
好的,今天我们澄清了几个常见的对于广告创意人工作姿态的误解。希望这些澄清,也对你自己的工作姿态有所启发,找到你自己最美的“工作姿态”。
思考题:今天,我希望你能聊聊自己,你的职业是什么?你所在的行业里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好的“工作姿态”吗?
今日得到: 1.广告人的六种工作姿态:不靠灵感、不必拼命、不与客户为敌、不做广告狗、不是不可理喻的怪人、不为掌声和奖杯工作。 2.创意是靠长期的演练、积累,以及无数次的冥思苦想而来的。 3.正确地偷懒,就是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完成对一个个工作细节的正确判断。 4.广告人必须保持对普通人的了解与理解,保持与大多数人共情的能力,才能找到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