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思考路径:不靠“脑洞”靠什么?
| 东东枪 亲述 |

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当你对着一张白纸,或者一个空白的电脑文档,要产出一些好创意的时候,你该怎样思考呢?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想出一些好创意的两种具体路径。

以终为始

第一个路径叫“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就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层层推演,一点点推导出完整的解决问题的链条,形成解决方案。

咱们之前介绍的思考逻辑,是从商业目标到传播目标,由传播目标到核心体验,再在idea金字塔里由上到下,从办法、看法,到说法。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沿着以终为始、层层推演的逻辑在进行的。

到了创意发想阶段,问题已经更加明确、聚焦,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应该是可以清楚地变成一句话,写在纸上或者敲在你的电脑文档里的。

那么,接下来,你的思考过程应该是靠一连串的问题串起来的。什么问题?是一些以“怎样才能”,也就是“how to”开头的问题。

“怎样才能”后边要填上的是什么?要填的是你要解决的那个问题。在创意发想阶段,这个“how to”问的,应该就是idea金字塔上一层的问题。你在发想的是“看法”,“how to”后边填的就该是“办法”。你的任务是发想“说法”,那你要填在“how to”后边的就是上一层的那个“看法”。要用这个“how to”的问题逼问自己,努力产出更多idea。

咱们举个例子,如果你接到的任务是一个既定的“办法”——比如,如果你开了一家饭馆,叫“宇宙包子铺”,你莫名其妙地决定主打胖子市场,想出来的“办法”是“让那些胖子忘掉减肥,吃更多包子”。那么,接下来你要发想的就是“看法”(idea金字塔中间层)。

你从哪里开始?就该从终点,也就是已经确定的那个办法开始。你该问问自己:怎样才能(how to)让那些胖子忘掉减肥,吃更多包子呢?

告诉他们好吃的东西比健康更重要怎么样?好像说不通;告诉他们包子其实热量并不高,尤其是宇宙包子铺的蔬菜包子,跟别的包子不一样,是低热量又好吃的减肥包子。所以,吃宇宙包子铺的包子反倒不用担心减肥——这个怎么样?好像还行。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要以这个结论为终点了——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并且相信宇宙包子铺的包子是低热量的减肥包子呢?给他们看权威的检验报告就可以,让他们信得过的名人来作证也可以,或者找些胖子来亲自体验,连吃一个月做个测试也可以。

嗯,都不错。咱们再选一个,比如给他们看权威的热量检验报告——那么,接下来,又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这个检验报告被他们看到呢?把报告印成一个巨大的风筝放飞到天上?或者组织一个胖子朗诵大赛,只有胖子才能参赛,谁朗诵的好就给10万块钱奖金,朗读的材料就是这个检验报告?……

你看,我们用刚才这一连串的“怎样才能”,给你演示了到底什么是“以终为始”式的推演。

再举个例子,怎样才能表现一辆汽车特别高档?强调某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乘坐体验的感受就好了。那么,怎样的感受,才能让人有这个汽车特别高档、比别的车都更高档的感觉呢?舒适?车速快?隔音?好像隔音还不错,只有高档车才会把隔音效果做得很好。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出隔音效果好呢?也弄个检验报告让胖子们朗诵?好像不对。用一个生动的、能让人感知到车内安静程度的细节来表现,好像就可以。怎样的细节才能体现出车内特别安静呢?掉一根针都听得见?有点俗气,而且谁在车里用针啊。

环境特别安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哦,环境特别安静的时候,一些本来很微小的声音就听得特别清楚了。有了,这么写吧——“车速60迈时,这辆劳斯莱斯里最大的噪音,是电子钟的咔哒声”。

刚才这句广告文案,据说是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生前最得意的作品。

浮想联翩

第二种创意发想的路径,叫做“浮想联翩”。

如果说“以终为始”的发想路径是层层推演,那么在“浮想联翩”这条路径下,发想创意靠的就是“逐一穷举”。穷举的逻辑不是“怎样才能”,而是“如果……会怎样?”也就是说,不是how to,而是what if。

咱们还以刚才的宇宙包子铺为例。宇宙包子铺要“让那些胖子忘掉减肥,吃更多的包子”,这回我们要直接开始发散思路,设想各种“如果”——既然是要跟胖子沟通,如果我们找一个特别开心的胖子来代言怎么样?那如果这胖子不光是说出来这个包子有多好吃,而是唱出来怎么样?如果还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唱,是他和他的很多胖子朋友一起唱怎么样?如果不是把他唱歌录成一段视频,而是真的搞一个演出,站在店门口唱,怎么样?好像不够好看,那如果还有一辆高科技的花车,他们站在花车上唱这首歌怎么样?再有,如果领头的胖子是个名人,一个著名胖子怎么样?

你看,这次,起点虽然是一样的,但我们是用一个个“如果……会怎么样?”来引领思考的。每一个如果,都是不断地再次引申、不断地发散。

有一次我跟人提到这个方法,他说,这算什么方法?我们平时都是这么想的啊,异想天开、凭空想象呗。

哎,这么理解就不对了。浮想联翩跟异想天开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我们刚才的一次次“如果”,真是在凭空想象吗?不是的。“浮想联翩”的这个“联”字,是有意义的。

说到这儿,我得告诉你一个小技巧啊——快速高效产出创意想法的时候,靠想象是不行的,得靠“联想”。

为什么?我给你讲一个我讲了好多年的例子吧,这个例子是我小时候从一本书里读到的。当时那本书里提出一个问题:你能随口说出50个圆形的东西吗?

我小时候读的那本书里的建议是,先别急着想,一定要先设定一条线索。比如说,你可以拿自己早上起床开始的动作为线索。我早上醒来,睁眼,哦,眼珠是圆的,起床看看旁边的闹钟,闹钟的表盘是圆的,然后我坐起来了,打个哈欠,打哈欠的嘴是圆的,哦,那嗓子眼儿也是圆的。

好,我坐起来了,穿拖鞋,我那双拖鞋有印花,上头的波点是圆的,然后我去刷牙,杯子口是圆的,然后拿起牙刷,牙刷毛的截面也是圆的,打开水龙头,水龙头的出水口也是圆的……

实际上这个过程是把“想象”变成了“联想”。而且,这个联想不只是靠一些外部线索来联想,你还可以从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联想出更多类似的想法。一个50分的想法也许就能让你联想到一个90分的想法,这种“顺藤摸瓜”式的思考法,也是值得勤加运用的。事实上,有些人迷恋头脑风暴,迷恋的就是不断有人抛出一些想法,供你再去联想、引申、丰富。

怎样选择?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种思考路径,你能看出它们的不同吗?

不断地问“how to”,实际上是不断寻找能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根据一系列有逻辑的解答,层层深入,层层推演。

而不断地问“what if”,其实是不断激发更新鲜的可能。激发可能的时候,我们根本没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有可能越想越远,反正最后再来检验就好了。

笼统地说,我觉得,“以终为始”的推演,是更可能产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但是,如果不够发散,有可能陷入非常常规的思路、产出非常平庸的idea。

“浮想联翩”式的发想,一是效率较低,因为大多数的联想,可能都是无效的;二是很多idea可能会越引申越远,脱离原来的需求和限制,经不起推敲,最后拿回来检验的时候才发现不可行,白白耽误了工夫。走得太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具体作业时该如何选择呢?我有一个非常概括的建议:idea金字塔的上面两层,策略idea和创意idea(“办法”和“看法”),应该尽量用“以始为终”的推演来产出;最下边一层,执行idea(“说法”),则可以优先考虑“浮想联翩”的穷举法。

推演更有可能产生出好的策略idea和创意idea,因为它们更需要匹配之前的思考,而执行idea则更需要奇思妙想。

除了这两个,还有别的思考路径吗?其实还有的。只不过,我都并不太推荐。比如,还有一种,我跟它叫“量力而行”。什么叫“量力而行”,就是有时候,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同时还要被很多资源、时间、技术的限制所束缚,这种时候,与其推演理想的最优解,或者天马行空地设想各种“如果”,不如直接看米下锅,把可以利用的资源列举出来,直接拿这些资源来碰撞、来联想,看看它们能搞出什么可能来。

你可以理解成,这是“浮想联翩”法的低配版,先画一个圈,再在这个圈里做碰撞、做发想。这当然不是理想状态,但却是很多工作不得不面临的实际情况。

另一种,是我个人不太赞成,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在用的,叫“见风使舵”。什么意思?就是既不从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出发,也不从有什么资源和元素可以利用出发,而是从“别人做了什么”“大家都在做什么”出发。

追热点、学爆款都是这种。会有效吗?不知道,但你们见过追热点把自己追成热点的?

这就像是你生了病,结果你不让医生给你做检查,也不问药剂师他有什么药可以治你的病,你直接看药店的销售榜,哪个药卖得多你就吃哪个……这怎么行?

总结

好了,今天咱们讲了创意发想的两种路径,并且顺带还多介绍了两个我并不推荐的其他路径。不是人人都要发想广告创意,但这两条路径的适用范围,倒也不只是广告、创意、文案。相信你一定能理解。

思考题:爱人过生日,你要送他个礼物,如果分别用这两种路径思考,你会得到什么答案?会有什么不同吗?

今日得到: 1.发想创意的两种路径:以终为始、浮想联翩。 2.以终为始,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怎样才能”来层层推演,形成解决方案。 3.浮想联翩是靠“逐一穷举”,用一连串的“如果……会怎样?“来引领思考。 4.“办法”和“看法”,应该尽量用“以始为终”来产出;“说法”则优先考虑“浮想联翩”的穷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