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我发现很多公司团队里头,每当要进行什么有点创意性质的工作,就会有人提议说,来,咱们一起头脑风暴一下吧!或者就说:多叫上点人,咱们一起来脑暴一下吧!听起来特别血腥。
我也听人说过,说你们做创意的,每天的工作肯定特别有意思,肯定是一群有趣的人,整天在一块儿头脑风暴,多开心呐。
坦率地说,我做了十多年创意工作了,平时的工作里,我通常会尽量避免头脑风暴这种工作模式。为什么呢?因为我有比头脑风暴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思考逻辑。
到底是什么呢?咱们接下来就要谈谈。
忘记头脑风暴
事实上,很多经常把“头脑风暴”这四个字挂在嘴边上的人,未必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维基百科上对头脑风暴的标准定义:
“头脑风暴法”,又称为“脑力激荡法”,是一种为激发创造力、强化思考力而设计出来的方法。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人进行。参与者围在一起,随意将脑中和研讨主题有关的见解提出来,然后再将大家的见解重新分类整理。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提出的意见和见解多么可笑、荒谬,其他人都不得打断和批评,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
头脑风暴是80年前美国人发明的,为什么发明这个方法?是基于一个前提:他们认为,产出好创意的主要障碍,是大家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
2012年1月30日,《纽约客》杂志上登出了一篇关于头脑风暴的文章,叫作《集体思考:头脑风暴神话》(《Groupthink: The Brainstorming Myth》),作者叫乔纳·莱勒(Jonah Lehrer)。文章里有一段话,大意是说,头脑风暴这个办法,背后其实有一个假想,它的理论依据,就是人们会因为害怕说出错误的想法,而导致根本就不说了。
头脑风暴的本意就是鼓励人们把不敢说的想法说出来,甚至是那些被认为很傻的想法全都说出来,所以它才要求成员互相之间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不管别人说得多傻,你都要鼓励,不许互相批判。每个人都尽情地发散,说出所有想到的东西。典型的头脑风暴就是结束之后,每个参与者都觉得自己非常骄傲地贡献了很多好想法。
头脑风暴看起来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技术,一种让生产力爆发的、让大家感觉良好的方法。但是,头脑风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从来都不管用。
不瞒你说,这跟我在实际中看到的情况非常接近——我通常所看到的头脑风暴,根本就不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个工具,本来有严格的步骤和详细的规则。而现在所谓的头脑风暴,经常是非常随意地,在一块随机抛出各种零散的想法而已。这根本不符合头脑风暴的标准,也更难以保证有质量的产出。
为什么?因为那个假设的前提是错的。我的看法是:大多数情况下,产出高质量创意idea的障碍,不是人们羞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大家难以将好idea从坏idea中分辨挑选出来。
原本“头脑风暴”这个工具设计的,是“先发散,再聚焦”的思路。大家先放飞自我畅所欲言,然后由专业的、有判断力的人进行挑选和甄别。但实际上,我看到的大多数头脑风暴,是任意发散而忽略聚焦,甚至只发散而不聚焦的。
可以想象,如果真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头脑风暴,把所有想到的想法都记录下来而不做分辨、挑选。那最后你得到的只能是数量惊人但毫无用处的一堆平庸的烂想法。
很多时候,头脑风暴,实际上变成了偷懒或推卸责任的好办法。每个人都想偷懒的时候,大家来头脑风暴就好了。这种所谓的头脑风暴,是每个人都指望从别人的讨论里得到一些灵感,但实际上大家在互相指望。
有人总是拉很多人来参与头脑风暴,这就更有问题,因为临时拉来的人往往是不了解具体情况、对事情没有全盘的深入清楚认识的人。三个和尚没水吃,十个和尚就更难办了。
从风暴,到沙漏
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是先聚焦,再发散。
这也是我们这门课程,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我们要用专业分析和思考框架,逐渐缩小包围圈,逐渐地明确、聚焦于问题的“最优解”,最可能出现在的那个区域。然后,我们再来发散。这个过程,一定是一个先聚焦、再发散的过程。
大家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沙漏的形状,我跟它叫“头脑沙漏”。事实上,我见到过不少专业创意团队梳理出来的工作逻辑,有很多都是一张沙漏形的图表,或者沙漏的变形。
这个沙漏可以在各个层级出现,宏观地看——先通过策略思考聚焦在某个核心体验,接下来再从这个核心体验开始发散,发想ieda,这是个大沙漏。
具体工作中,我们发想一个具体的广告创意,也可能要先在众多“看法”的可能中做出选择,再从这一个看法,去发想尽可能多的、精彩的“说法”,这就是个小沙漏。
这是不同层级的“先聚焦,再发散”。
每个沙漏的上半部分都是聚焦,每一层都是不断收窄,从宽到窄。因为每一步都是过滤,都是选择,都是从众多可能性里选择一个可能的方式,接下来,沙漏的下半部分,又是个从窄变宽的过程。
我们或者是从一个核心体验开始发散,开始思考怎么把那个体验讲清楚。或者是从某个看法开始发散,看看它又能衍生出哪些不同的说法。
这和医生治病是一样的,要先慢慢地望闻问切,排除错误选项,找到症结所在,接下来,再尝试各种药物和医疗方式,看看什么药方能够解决问题。
医生怎么能靠头脑风暴解决问题?来了病人,医生就跟护士说,来了个新病人,今天中午多叫上点人,咱一块儿脑暴一下,看谁有什么好主意吧。那不就坏了吗?
要是说得再完整、详细一点,这个“先聚焦,再发散”的过程,一共包括四层——聚焦、发散、选择、检验。
举个很简化的例子,假如我们要为一个叫做“宇宙牌火腿肠”的产品做广告,这个宇宙牌火腿肠有很多优点,工艺强、用料好,历史悠久建厂早,口味多、质量高,物美价廉有促销,等等等等吧。
但是到底说哪个呢?经过漫长的讨论,大家发现,这个火腿肠最吸引目标人群的,是它有一种特别老派的口味,是很多人“小时候吃过的那种味道”,这才是最特别的。从众多卖点中选出这个来,就是那个“聚焦”的过程。
接下来,大家就得一起开动脑筋来想想,有什么主意能让别人想来尝尝这个“记忆中的味道”呢?但是我有两点提醒:第一,请注意,这个发散的过程,可未必是“头脑风暴”,具体怎么做,咱们后边会讲;第二,一定要先有上一步的聚焦,才能开始这一步的发散。否则,你想的是“记忆中的味道”、他想的是“你从没尝过的味道”,还有人想的是“每天一根肠,强壮中国人”,这怎么行?
下一步,假如大家一共想出50个主意来,有人说“回忆里的味道”就是“一吃就能穿越到童年”,有人说“回忆里的味道”就是“藏在脑海深处最珍贵的东西”,等等等等。
大家又经过讨论,从里面选出来了一个。这个创意是说,别信什么穿越了,吃什么火腿肠,你也没办法穿越回你小时候了,因为那些童年时的快乐,美好的回忆,就是找不回来了,我们反倒得说:旧时光就是找不回来了,谁也没法穿越回去,但是,幸好,这个火腿肠还在,还没变。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好像更有道理、更能让人信服一些。这就是“选择”。当然,“选择”之后,大家还得再看看——这个主意是不是符合最初的要求?是不是有什么限制、难以实现?等等等等。这就是检验。
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个过程非常简化,但是它把这四个步骤是怎么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做了一个基本的演示。
这个流程跟“头脑风暴”最大的区别在哪?就是在于,它是从聚焦开始,而不是从发散开始。头脑风暴,只是“发散”那一步里,你可以选用的很多个方法之一而已。
对于每个单独完成某项创意工作的人来说,这四个步骤也同样存在——先努力分析,聚焦于某个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再努力发想出尽量多的创意想法来,再然后自己从中做出选择,对照最初的实际问题来做检验。
还要单独提醒一下的是,“检验”与“选择”不同。“选择”是选出好的Idea或方案,是择优;检验是将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去掉,是“查错”。“检验”通常应该用三个指标来验证筛选。筛选它是不是相关,是不是可实现,是不是匹配品牌的调性。
这三个都是硬指标,一旦违背,就绝不可以通过。
如果说选择更多的是主观上的审美的选择、格调的选择、创意品质的选择,那么检验,就应该是一个理性的过程,是一个回归到策略与商业目标上的评判,这一步,是沙漏下方的一层滤网。
总结
好,今天这一课,我们做了一个工作,就是摧毁了一场风暴,换成了一个沙漏——希望你能记住“先聚焦,再分散”这样一个思考逻辑,以及“聚焦、发散、选择、检验”这样四个缺一不可的步骤。
下次再有人对你说“中午有空没,有个事情我们脑暴一下”,你就可以有理有据地跟他说,“中午还是先好好吃饭吧,或者,我先给你介绍一个叫‘头脑沙漏’的东西好不好……”
思考题:你同意我对“头脑风暴”的否定吗?如果不同意,为什么?
今日得到: 1.头脑风暴这个工具,本来有着严格的步骤和详细的规则,不是指随意地抛出各种零散的想法,对它的误解和误用,导致它通常不奏效。 2.头脑沙漏包括聚焦、发散、选择、检验这四个步骤,它不但能产出更多idea,还能帮助你从众多的idea中筛选出最符合商业目标的那个来。 3.头脑沙漏是从”聚焦“开始,而”头脑风暴“只是四个步骤里的“发散”那一环里,可以选用的众多方法之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