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上一讲我说,咱们要向标题党学习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认真研读了大量的标题党作品之后(请大家相信,这可不是个轻松的工作),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这个总结,我觉得,其实概括了大多数广告、甚至是所有的内容里,激发用户互动的四种动机——有关系、有好处、有意思、有期待。接下来,咱们分别举例谈谈。
有关系
第一种动机,“有关系”。这个“有关系”,是说建立内容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建立相关性。
为什么要建立相关性?因为我们都会关心跟自己有关系的内容。走在街上,有人在后边喊“张三!”我未必会回头看看。但如果是有人喊“东东枪!”我肯定得转身瞧瞧,是吧?
而且,还别说是喊我的名字,哪怕只是听见有人朝着我这个方向在喊,“嘿!说你呢!长得特好看的那个!”我都得回头瞧瞧,万一要是说我呢。
只要不是彻底确认跟我无关,或者说,只要是“有可能与我有关”,我就忍不住要去关注一下。
我们平时对种种消息与内容的关注程度不同,也是这个道理:同事告诉你,“听说了吗,某个欧洲小国有个8岁的小女孩走失了?”你可能会纳闷,跟我说这个干嘛?
但如果电视新闻里突然提到,你所在的小区,哪怕是说你们小区丢了一辆自行车,我猜你都会认真看完的。自行车重要还是小女孩重要?当然是小女孩,但因为离你远,与你无关,就不会那么受你关注。
大众媒介平台,有时候就类似于一个人声嘈杂的广场,这个时候,你如果希望某些人关注你接下来要说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地告诉他,这事儿跟他有关系。
很多“标题党"型的标题是这么搞的。“所有手机号码以13开头的朋友注意啦,请一定别忽略这件小事!”,假如你的手机号是13开头的,你会点开这样一篇文章吗?反正我会。这标题一下子就给我建立了一个强关联,不可辩驳。
有时候这一招被用得特别夸张,标题不是“所有手机号码以13开头的朋友注意啦”,而是“手机号码以13、15、17、18开头的朋友注意啦”——其实这就相当于“所有人请注意啦”,但是,喊“所有人请注意啦”的效果,恐怕就不如具体到这几个号码,就是因为这种提及,更加强化了这个相关性。
抖音里的视频也有很多在运用这一招,视频的第一句就喊出“你家洗碗还在用这种海绵刷吗?”“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朋友们请关注一下这条视频”这种都很常见。还有一些做得更到位,他们用方言,来锁定某一地区的受众,让这一地区的人格外关注这部分内容,比如用四川话“家里面有娃儿的家长,注意了哈”,这就锁定得更加具体。
有好处
第二种动机叫“有好处”。这个“好处”,指的是“利益承诺”或“利益暗示”。
“学会这一招,轻轻松松让家庭年收入翻10倍!”、“天啊,脱发终于有救了!而且只需500块!”——如果你看到一篇这样标题的文章,或是在短视频网站刷到一条视频,一开头就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能忍住不看下去吗?你能抗拒这样强大的诱惑力吗?反正我不能,至少脱发那条我不能。
而且请大家注意,有好处里的“好处”有很多种,不能狭隘地理解它,不只是金钱层面上的好处。
比如,如果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叫“为什么那些汽车厂商对这5件事情从来闭口不谈?”这个文案显然在暗示,接下来,你会知道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且这件事对你很可能是有用的,因为你八成也开车,不开车也坐车或者想要买车,这个题目让你觉得似乎有人在瞒着你什么,你读了,也许就有机会躲开一些安全隐患,少被欺骗几次——这就是所谓“好处”了。
还有一些文案,是一些很鲜明或者很新奇的观点,比如说,“专家告诉你,孩子就是要打”“为什么房子必须每五年重装修一次”——这种标题,也可以算是利用了“有好处”这个动机,它们暗示的利益,其实是观点、知识、甚至谈资和标签。
不能自己产生观点的人,需要别人给他一些现成的观点。他知道观点的可贵,但是他自己没有,所以他非常珍惜别人给他的一些不一样的观点,他愿意拿这些观点来滋养自己,甚至是装点自己。而这些新鲜的观点作为谈资,是社交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材料。很多人需要这种标签,比如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的标签,或是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观等标签。
有意思
第三种动机,说起来很容易理解,“有意思”。“有意思”指的并不一定是有趣好玩幽默滑稽,而是广义的“娱乐性”。
好笑的段子、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视觉效果,甚至最常见的美女帅男或各种明星,这些都是给人美感,令人赏心悦目的东西。如果是一支广告片或者一支短视频,你可以在视频的一开始就让这些内容露出,让受众第一时间就看到、听到。如果还是只有一句文案的机会,那就要地建立起大家对内文的准确期待来。
《我和奇葩老公的爆笑生活》——显然会是很好笑的夫妻趣事;《来,让这50张图片做证,中国是最美的国度!》——想必是有好看的照片可以看;《你不得不听的20首英文歌,小心耳朵会怀孕!》——那不定多好听呢,否则怎么会怀孕呢……
这些内容,都会触发“有意思,我得看看”这个动机。很多人也会愿意把这些“有意思”的内容分享给其他人,因为不是人人都有创作有意思的内容的能力,但分享转发一些品质好的内容,也是对他们个人形象和品位的加持。这时候的“意思”,其实也已经是一种“好处”。
有期待
第四种动机,叫做“有期待”。这个“有期待”有些不同。前边的三种动机,其实都有可能造成受众对内容的期待,但之所以还要单独列出这第四个动机,是因为有时候,这个“期待”是可以不借助于有关系、有好处、有意思这三点,而凭空捏造出来的。
期待还能凭空造出来?当然能。举个例子,很多短视频,你刷到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条视频你一定要看到最后一秒。
你会怎么想?你会想“我凭什么听你的?我就不看!”
不会的,大多数人不会的,大多数人会真的接着往下看一看。
还有一种文章标题,有一段时间也常见,就是所谓的“震惊体”,一句语焉不详的描述,比如说“竟然有这种人”“北京市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甚至是“今天的天气是这样的”,只要在前头加上“震惊!”,马上就不一样了,不信你品一下:
“震惊!竟然有这种人!”“震惊!北京市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震惊!今天的天气是这样的!”
是不是凭空就多了几分好奇和期待?
我还看过一个广告视频,一上来就先放了一条字幕,“让老公震惊不已的洗衣泡腾片!”。我后来看了看,就是一个普通的洗衣泡腾片,但我已经看完了。我后来发现,其实什么东西,前头加上一个“让老公震惊不已的”,似乎效果都还凑合。都能制造一些好奇。
类似“震惊!”这种凭空制造期待的话术,还有很多,相信你也见过,“深度好文!”“重磅消息!”“终于来了!”“刚刚发生!”“必看!”“官方消息!”“独家解密!”很多视频内容,发布时的文案也会用一些小花招,比如说,“注意,亮点在第57秒!”等等等等。
这些“平地抠饼”式的小招数,看起来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没说,但就是会让很多人凭空建立起一个期待来。大家对“标题党”的讨厌,有很多,是因为他们滥用了这些招数,引起了反感。
但也不得不说,最早用起这些招数、发明这些句式的人,对于受众的心理,是有着准确的洞察的,也正是因为这些招数有用、好用,才会泛滥到后来这种程度。
几点提醒
有关系、有好处、有意思、有期待,如果你可以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这四种动机,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写出很多能诱发受众互动的文案、或者做出一些让人欲罢不能、不看不舒服、不转不高兴、不赞不过瘾的创意内容来了。
但别急,我还有几点小提醒给你。
第一点提醒:这四种动机,强弱有别。咱们刚才介绍这四种动机的顺序,其实就是一个由强到弱的顺序。简单地说,有关系强过有好处,因为关系是客观的,好处是主观的;有好处胜过有意思,因为娱乐不是刚需,利益可是刚需;有意思又强过有期待,因为清楚承诺的意思是确定的,凭空捏造的期待有可能是假的。
第二点提醒:这四种动机,可以组合使用。创作一则广告、创意文案,或者一个内容,不一定是要四选一,我们刚才举的例子里,为了清楚区分这四种动机,大多数只强调了某一种动机,实际上,这几种动机可以做任意的组合,两两组合可以,三种或四种动机全都混用起来也没问题,比如说,《没听过这首爆笑吐槽神曲,就先别买车了!(删前速看!)》
哎,怎么样?是不是已经有点腻了?难道我们学这四种动机,就是为了写出这种东西吗?别急,第三点提醒来了。
第三点提醒:这四种动机,来自“标题党”,但不只可以让你变成“标题党”。我们不是要照搬这种咋咋呼呼的文风,而是要领会这种文案背后的道理,化用其中的逻辑。相信你也能理解。
而且,我们刚才举例的时候,设想的任务大多是要撰写一句引人点击的文案标题,或是一则视频广告、视频内容的开头第一句话。实际上,这四种动机,以及刚才所说的这种思考逻辑,不只适用于这样的场景——要吸引别人转发一条微博、甚至在什么评选中给某个明星投票点赞,我们都可以参考以上这些例子,举一反三。
而且,引发这四种动机的诱因,未必只是文字、文案。咱们之前提到过,视觉、听觉上的设计,以及其他各种可以在内容中、在媒介环境下实现的效果,也都可以变成触发动机的诱因。
总结
好,关于这四种动机,我们就介绍到这儿了。
其实最后还有一点提醒:这四种动机之外,也许还有别的动机。不同媒介下,不同人群,也许都有独特的“参与人群洞察”,完全可能还有新的动机等你发现。
我们运用以上四种动机,但也完全不必固步自封。
思考题:除了我们举的例子,你还见过哪些文案或者内容,是运用过我们所说的几种动机的?
今日得到: 1.激发用户互动的四种动机:有关系、有好处、有意思、有期待。 2.有关系强过有好处;有好处胜过有意思;有意思强过有期待。 3.“标题党”背后,蕴藏着对受众的准确洞察。化用其中的逻辑,对于创意、文案的创作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