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在上一讲的结尾,我提到了一个我观察到的现象,就是近些年来,尤其随着一些新的媒介平台的发展,很多品牌似乎都开始反思起它们原来高大上的调性来了。
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些从业者诉说他们的苦恼,甚至恐惧,因为他们发现,在这些新媒体上,他们原本的那一套,不好使了。甚至,那些高大上的广告并没有被人觉得向往、期待,反倒看起来有点可笑,有点格格不入。
于是,也就真有一些品牌,在这种情况下乱了阵脚,或者是手足无措。
这是为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今天咱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在海滩上穿貂的人
上一讲的结尾,我留了一道思考题给你,我问,对调性的解读还与什么有关?
今天我来说说我的回答——调性,还与媒介空间中的语境有关。
打个比方,我们判断一个人的穿着是新潮还是老气,不只与他的打扮以及我们的审美有关,还与他所处的环境、那个环境里别人在穿什么样的衣服有关。
几十年前,1980年代,如果你留个长头发、穿着一条喇叭裤、戴着一副墨镜,背着一把吉他或扛着一台收录机走在中国北方某城市,比如长春或天津、石家庄的街头,你可能马上会成为所有人目光的焦点,你可能会潮到惊动当地派出所。
但是如果,同样是1980年代,你穿着这一身行头,出现在美国纽约的街头,你可能会被认为是非常复古的老派青年,因为你看起来还挺像六七十年代那些嬉皮士的。
创意文案的调性也是一样——原本很多高端品牌,比如一些高端汽车,或者是奢侈品,它们的广告所呈现出来的高端大气奢华,在现在很多人的眼里,变得不那么令人向往、令人心动,是因为人们的审美、媒介环境都变了。
更典型的是很多中小品牌。我经常看到一些本土卫浴品牌爱做的那种平面广告,你去各种家装市场常能看到印着这样画面的小传单——高档酒店一般的金色环境、白人女模特、华贵的长裙(通常是金色的)、高脚酒杯、神秘的微笑……旁边是光洁的某某牌坐便器或淋浴花洒九件套。
放在二三十年前,这也许看起来真挺高端的。但现在,原本的高、大、上,已经越来越像假、老、土。
调性这个东西,就有这么个特点,它不是所见即所得。你放在广告里的调性,与受众的感受,未必相等。人群不同、语境不同、时代不同,对调性的解读也不同。
这一点咱们其实谈到过,但没有直接说破,但如果你听了前边几讲,应该不难理解。
当然,也有很多品类、品牌,在努力跟随时代审美、跟随媒介语境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不难发现——十几年前,一些高端手机品牌,为了彰显高端,在广告里展现出来的使用者形象,都是穿着笔挺的西服,坐在飞机的商务舱里,手里端着一杯咖啡眺望窗外的云层,或者捧着翻盖手机,正用笔在屏幕上指指点点,比比划划。十几年前,这就是大家眼中的“高端”。
但现在我们看到iPhone、华为等等手机品牌,它们广告里的用户形象,哪怕是它们的高端机型展现出来的消费者形象,也不再是这样的了。
我跟朋友聊天时曾经说过一个比喻:有时候,那些原本高大上的品牌广告、创意文案,放在现在的媒介环境里,就像是在海滩上穿貂儿的人。
貂儿很昂贵大家都知道,你穿貂儿走在红毯上没有错,但是这是海滩啊,人人都穿着泳衣、欢快地奔跑戏水,你那身貂儿越昂贵越雍容,你看起来就越傻,虽然你傻得很豪华。
我建议大家记住这个比喻,请大家在做传播、创意、文案,或者做任何公开表达的时候,都注意一下周围的环境——你到底是在红毯上还是在海滩上?你周围的人到底是衣冠楚楚的各界精英,还是海滩上追逐笑闹的世俗男女?
更虚伪,还是更真实?
媒介语境为何变化?这是个更大的问题,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但广告是依附于媒介,以内容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得对媒介语境有个了解,先要知其然。
近些年,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正逐步从公众语境,转变为社交语境,甚至自我语境。在一些新的媒体平台上,更是如此。
咱们可以先以各种娱乐明星、文化名人举例。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我们只能从电视、报刊上看到他们。那时候,这些明星名人,大多数是光鲜亮丽,以非常体面、正式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但是,从十多年前微博出现开始,明星、名人开始能直接跟大众做平等贴近的交流了,于是,我们有机会在微博上,看到他们很随意地谈起他自己的日常起居、琐碎生活,以及明星名人之间的问候、玩笑,甚至是冲突。
以前的明星是站在舞台上,被我们仰望,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像是有机会走进了明星家的客厅。他一边泡着茶一边跟大家聊天,他不仅没化妆,聊的也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平常话。
这就是从公众语境到社交语境的转变。
而现在,又不一样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抖音上那些明星和名人?我最早看抖音的时候有个感觉——好好的明星、名人,怎么一上抖音就变成神经病了?
因为在抖音上,那些明星表现出来的是远比刚才咱们说的,在客厅里边儿跟你一边泡茶一边谈心的那个状态,更加私密、更加个人的状态。
在抖音里,他们旁若无人,展现出好像在自家卧室里才会做出来的各种淘气、调皮,各种放飞自我的表演。
事实上也不只是他们,在抖音上,很多普通人展现的状态,都像是旁若无人的样子。那些对着手机镜头撒娇、搞笑的叔叔大爷大妈大婶,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即使在朋友家人面前,也不都是那样的。
完全释放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我,展现以往从不对外示人的本性,我觉得这就叫“自我语境”。
以抖音为代表的这些新的媒介平台,营造出的就是这种“自我语境”。大家可以去看看《新闻联播》的抖音号,看看这种语境,是如何改变《新闻联播》的说话方式的。
有一种观点是:在现在这些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看到的都是不真实的人,因为大家都用各种滤镜把自己变得完全不像自己了,从外表到状态,我们看到的完全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他们。
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相反,我觉得那些加上抖音滤镜的他们、那些旁若无人的他们,才是更真实的他们。因为那个疯疯癫癫的他、那个活泼搞怪的他,才是他与自己相处时的样子,那是灵魂深处的他。
这个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他不一样,反倒是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他,是被社会规则、被社交身份束缚的他。就连那些被滤镜美颜之后的容貌,都是更真实的——因为在他自己的心中,他就长那样,他应该长那样。
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心象”吗?如果你是一个品牌,你要了解你的消费者,那恭喜你,在这些平台上你能看到你的消费者最真实的样子。你看了隔壁的李阿姨的抖音,你才知道平时那么端庄的李阿姨,其实内心是一个非常活泼可爱的人。那个活泼可爱的李阿姨才是真实的她,那是她对自己的认知,她平时做出的任何决策,包括消费决策,都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她在做主。
一个人灵魂的真相,是远比他外在的真相更深刻,也对我们这些要去改变人家看法和感受的人,更有价值的东西。
如何成为海滩上的super star?
好了,更具体的问题来了——语境变了,调性要怎么跟着变?原本我们可以靠穿貂儿显示我们的尊贵不凡,但是在海滩上,我们该怎么办?
刚才我说,很多品牌就乱了阵脚。啊,原来已经来到海滩了?那就是谁穿得最少、谁最没下限,谁就会成为海滩上万众瞩目的焦点了吧?
于是,不光忍痛把身上的貂儿扔了,还立刻陷入了一种非常癫狂的姿态,玩命推搡海滩上那些人——看,哥们儿,看我!我都脱了!脱光了!牛不牛?
嘿,请一定要注意,穿貂儿不好使了,不代表我们要抛弃所有的高大上。
海滩上,也不是谁穿得越廉价、越粗糙,就越被人关注。海滩有海滩的时尚,海滩有海滩的精致,大家只是标准不同而已。
我前些天读到一位老师写的一篇东西,里头有个说法我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准确,容我转述一下。
他说,现在有一些经常被别人认为是low的东西,其实不是low,而是lo-fi,也就是“低保真度”的意思。
lo-fi是与hi-fi(高保真度)相对的,它指的是质感的真实和不过分修饰。
我们可以用拍照片来举例子,你要给你喜欢的女孩拍个照片,那种先花几个小时化妆打扮,再打上精美灯光,在专业摄影棚内拍摄、并且经过完美修图的、纤毫毕现的高端写真大片照,就是hi-fi的;而当你跟她在街边小馆吃饭,当她正在眉飞色舞地跟你说着什么,或者因为你说的什么而傻笑,你掏出一部拍立得相机,随手一拍,恰好拍下她那一刻的表情,这张照片就是lo-fi的。
lo-fi有lo-fi的好处。lo-fi会让人觉得真实,亲近,可信。而这个真实,亲近,可信作为一种调性,是广告传播里经常需要的。它为愿意倾听和被说服、被打动,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随手一拍的生活照里,有没有打动人心的作品、有没有美好的画面?当然有。这就是我们说的,海滩有海滩的审美,lo-fi有lo-fi的讲究。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在电视上看过一些专业防敏感牙膏的广告?那些广告里会聘请一些专业的医生,来讲述牙齿和牙膏的常识。你会看到那些视频里边,医生所处的环境非常自然真实,看起来就是个没收拾过的普通办公室,医生看起来也就像一个普通人,说话的语、妆容,以及现场灯光,都非常的“业余”,并不像别的一些专业的广告里,有着漂亮的演员来扮演医生,在华丽的布景下,字正腔圆地跟你介绍这些东西。
你可不要以为是这些广告没有钱去做这个事情,或者忘了做这个事情。这些故意保留的真实痕迹,这种朴实诚恳的气息,反倒是这个广告里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调性,是被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出来的。
总结
好的,今天咱们谈的是在变化的媒介语境下,如何把握自己的调性。调性这个话题,我们用了几讲的时间,就先谈到这儿了。
希望你听了这些,能更好地规划每一次表达、沟通时的调性,甚至是你自己的调性。
思考题:从公众语境到社交语境、自我语境,这个变化,你认同吗?你还能举出别的领域的一些例子或者是反例吗?
今日得到: 1.调性,还与媒介空间中的语境有关。 2.人群不同、语境不同、时代不同,对调性的解读也不同。 2.针对一个人群设计调性,要从他们的“心象”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