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调性真相:什么?低俗也有低俗的道理?
| 东东枪 亲述 |

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上一讲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调性这个概念。结尾我提了一个问题给大家:不“高大上”的广告,就是烂广告吗?

广告大师比尔·伯恩巴克(Bill Bernbach)说过,做广告的人,就是应该向世界证明,好的艺术、好的文字、好的品位,也可以变成好的促销。

很多做创意的人都有这个使命感,就是要做出像艺术品一般美好的广告来。我当然同意、赞成、支持这样的观点和使命感。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该对那些我们认为不够美好的广告嗤之以鼻。

那些不够美好,但却很有效的广告背后,也许藏着一些很重要的道理。理解它们为何如此,解释它们存在的道理,对我们都是很有意义的。

比方说,在我看来,正确理解那些不够高大上的烂广告,就能帮我们认清关于“调性”的三个非常重要的真相。而明白了这三件事,也就明白了传播沟通时,该如何确立自己的调性。

咱们一个个来说。

真相一:调性服从于目的

第一个真相:调性不是一个可以单独评判的东西。

为什么?因为调性要服从于传播目的。咱们之前谈到,广告的调性是可以改变受众对于产品或品牌的感受的。那么,一个广告的调性是怎样的,当然就取决于我们想要在别人心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感受。那个目的不同,调性就该不同。

不是所有的广告都是希望让受众觉得,这个品牌是一个文艺优雅或时尚新锐的品牌,产品是专业顶尖或者酷炫新潮的产品。

就像我们上一讲举的例子,那个在街头农贸市场上卖小米的摊贩,也许恰恰希望别人觉得自己就是个朴实的、没有文化的、不懂任何现代农业科技,连化肥农药在哪买都不知道的正宗原生态老农。

为什么?因为他可能很敏锐地觉得,来逛这个农贸市场的老百姓,都是更希望在这儿买到那些刚从地里收获回来的农产品,而不是和大超市里一样的,那些精工细作、高价的、大品牌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土,反倒才对。

再说咱们之前专门谈过的脑白金——脑白金,是卖给逢年过节走亲戚送礼的普通人的。所以,它的广告里表现的、试图影响的,也都是普通老百姓,甚至具体地说,是中年或中年以上的,年纪偏大一些的老百姓。

你可以试着想一想,如果脑白金的广告里出现的都是低调而奢华的豪宅、时尚又另类的艺术家,整个片子的色调也从喜庆红变成高级灰……也许看起来调性是更高级一点了,可这会给那些普通受众什么感觉?

没准是这样的,“哎呀,这东西恐怕很贵吧,看起来是挺高级的,可不是我买得起的,也不像我二舅这种人能喜欢的……”。

你看,这种时候,“高大上”反倒成了一种负担或障碍。

调性从不独立存在,更不能被独立评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真相。

真相二:调性有弹性

第二个真相——人群不同,调性的弹性不同。

咱们在前边谈“洞察”的时候说过,洞察,都是针对具体的人群而言的。实际上,对调性的感受和破解,也与受众群体有关系。不同的人,对“调性”的敏感程度、感受角度都是不同的。

打个比方,如果我说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作品和大张伟的听起来也没有什么区别,你会怎么想?你八成不会认同,对不对?

可我告诉你,在我姥姥听来,迈克尔·杰克逊和大张伟,有可能完全没有区别,因为反正都是“动次打次”一通乱喊呗。你让我姥姥分辨迈克尔·杰克逊和大张伟的风格有何不同、品位和水准的高低,她真分不出来。

这还不只是年龄的问题,你让一个从没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埃塞俄比亚青年听梅兰芳和李玉刚,问他哪个高级哪个低级,哪个含蓄哪个通俗,我猜他也判断不了。他的感受和我们的感受不会相同。

我喜欢借用经济学里所说的“弹性”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对于调性的不同敏感程度——弹性,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敏感程度,比如在经济学里经常谈到的需求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举个例子,不同人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张阿姨认为苹果3元一斤5元一斤没区别,该买还会买,李阿姨却认为一斤苹果敢超过4元就是丧了良心,宁可不吃也绝不能掏钱。这就是弹性不同。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不同受众对于广告或品牌调性的弹性也是不一样的——你眼中的脑白金广告可能土得掉渣,但在有些人眼里,也许脑白金的广告和那些时尚文艺的广告区别并不大——“都是上过电视的大品牌”,比他们在村镇小超市里看到的很多杂牌保健品和礼品强太多了。

在某些目标受众群体里,对调性的敏感程度很低,弹性很小,你看起来有天壤之别的两种调性,在他们眼里区别并不大,更不会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

做广告之前,要了解你的目标人群是怎样的,这个了解,也包括他们对调性的敏感程度——他们是不是在乎一则广告好看不好看、有没有品质感?他们会不会因为一个广告的品质感而确定自己的消费决策?他们是不是只买那些非常高大上的品牌,还是其实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到底是挑剔的,还是随和的?这都很重要。

真相三:调性关乎品类

第三个真相是,调性的弹性,还与品牌或产品所在的品类有关。

是的,哪怕是同一群人,针对不同消费品类的产品,对“调性”的敏感程度、挑剔程度,都不同,这还可以用弹性来解释。

就拿不同品类产品的价格来说吧,李阿姨认为苹果一斤超过4元钱坚决不能买,但食用盐的价格从一斤2元涨到一斤10元,她该买多少还是会买多少,因为不吃苹果没问题,不吃盐可不行。苹果和盐就是不同品类。

同一批消费者,在不同的品类里,对于调性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普通消费者,可能大多数人在买衣服、皮鞋这类产品的时候,都很在意那个品牌以及调性。但如果我们买的是装修用的一瓶玻璃胶、给汽车加的几十升汽油、挂相框的一枚铁钉子,可能就只有很少人会在乎或用心分辨它们的品牌、调性。

我听说过一个挺老的名词叫“领带商品”,我理解是指有一些品类的商品,实际上是有领带一样的装饰及身份象征作用的。比如手表、 比如身上背的包包、比如汽车。这些都是别人看得见,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关注一下的东西。

但像刚才提到的,玻璃胶、铁钉子之类,可能就不是“领带商品”了。人们相对不太重视“非领带商品”的品牌调性。

话剧《茶馆》里,说庞太监“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如果是实情,那么这个庞太监家可能就是太有钱了,导致在一些别人都不讲究调性、讲究细节的地方都讲究起来。所有人都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你家打醋的瓶子有必要用玛瑙的吗?

这个真相其实跟马斯洛需求模型有关。在马斯洛的需求三角形里,偏底层的那些生存基本所需的东西,往往调性的重要性偏弱一点;而层级比较高的,调性的重要性可能就高一点。

相信这也不难理解,一个饿了半个月的人,如果有机会从10种食物中选一件走,“包装是否精美”这个因素恐怕就会排在比较次要的优先级上。

但我还得特别提醒一下,一些原本对于调性并不敏感的品类,在最近这些年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也有变化。我相信大家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感触,就是这些年,什么东西都变得可以晒、可以拍个照片用来炫耀了——衣食住行,各种都可以。也有很多厂商在努力促成这件事情,连家里削土豆皮的削皮刀,都有网红款、明星同款了。消费升级的大潮,让很多原来的“非领带商品”,也可以做调性区分和层级细分了。

调性的有效阈值

好了,刚才我们谈到了三个关于调性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我们说,广告的调性是怎样的,取决于你希望在受众心中埋下一个什么感受。目标不同,调性就该不同,广告并不一定是越“高大上”越好。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沟通时如何决定自己的调性。

第二个真相,我们说调性是有弹性的,不是所有人都对广告的调性那么敏感。所以广告的调性是否重要,也取决于你面对的受众是怎样的一群人。

第三个真相,调性是否能起这么大的作用,还与产品的品类有关系。有一些品类,比如那些“非领带产品”的品类,大家的购买决策就不太受品牌或广告的调性的影响。

弄明白这几点,你就可以知道,留给调性的阈值有多大。

总结

最后,我的建议是,请大家一定要知道,创意、文案,或者你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不是要努力做出最高级的调性,而是做出最合适、最有效、最能影响对方感受的调性才对。

我们说要用好的品位,做美好的广告,前提是,要在正确调性的有效阈值之内。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才应该尽可能地创造美好——不知道这么说,你听明白没有?

不过,知道某一人群或者某一品类的调性没有那么重要,并不代表你就可以放松、乱来、直奔下限而去。“他们并不在乎调性”——这可不该是一个轻率作出的判断。他们今天不在乎,不代表永远不在乎;他们不在乎,不代表其他人的在乎就不重要。

好了,上一讲,我们谈的是“高大上”为什么有意义,而这一讲我们说的是硬币的另一面,为什么有些时候不必非得“高大上”,那些“烂广告”自有其道理。

调性的问题谈完了吗?还没有。下一讲,我们要换一个新的角度来谈调性,我们要来谈谈调性的趋势和变化了——你有没有发现啊,最近这些年,很多原本高大上的品牌,都突然改变姿态,不那么高大上了?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咱们下一讲再聊。

思考题:除了人群和品类,你觉得,对调性的解读还与什么有关?

今日得到: 1.调性不能单独评判,它取决于你想在目标人群心中埋下什么样的形象,所以广告并不是越高大上越好。 2.不同的人,对“调性”的敏感程度、感受角度都不同,对于广告或品牌调性的“弹性”也是不一样的。 3.调性的弹性,与品牌或产品所在的品类有关,在马斯洛需求三角形里的层级越高的东西,调性的重要性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