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讲我谈到过,在我看来,脑白金当年的一系列广告,其实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不错,但是同时,也确实有很多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把脑白金广告当做“烂广告”的代表。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认为?据我观察,大家所说的“烂”,往往是指广告内容欠缺美感和观赏性,或者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广告的“调性”比较土气、俗气。
“调性”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不同的广告选择了不同的调性?为什么有的广告追求“高大上”,有些广告却没有这么做?高大上到底有没有必要?不高大上到底有没有问题?媒介环境变了,调性要不要跟着变?怎么变?
接下来的三讲,我们就要试着讲清楚这里边的道理。
“调性”这个词的英文是Tone and Manner,顾名思义,它是指呈现在外、能被感知到的风格与个性。有时候我们会说广告的调性是什么,有时候也会说一个品牌的调性是什么——因为有一些品牌会给自己确立一个调性,让所有的传播、广告都尽量遵循这个调性。
有人说,品牌的调性就是品牌的“人设”。我觉得这么说并不严谨。品牌需要一个人设,这没有错,但人设是内在的,可以近似地理解成“品牌形象”。调性不一样,调性是基于这个品牌形象,所展露出来的那些东西,是“人设”的外在表相。
比方说,一个人很有文化、很有涵养,所以平时说话都很慢条斯理,那么“有文化有涵养”就是他的“品牌形象”,是“人设”,而说话“慢条斯理”就是他的调性。
调性有什么用?
广告为什么要讲“调性”?我举个例子你就清楚了。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见有人贴出一张在老家菜市场拍的照片,说“我们老家这做买卖的语言也太贫乏了”,照片上是一个卖各类杂粮的摊位,几种粮食口袋里插着手写的牌子,“新黏玉米碴,老黏了”“新大米,老香了”“新小米,6元一斤,老好吃了”。
语言贫乏吗?是有点。但这样有错吗?一点都没有。
我认为老板这几块牌子写得很好。因为就这个写法、语气,那歪歪扭扭的手写字,一看就觉着这老板像是个质朴的老农,特别真诚地为自己种出来的这些粮食的品质而骄傲。
设想一下,假如小米袋子里那块牌子不是手写的大白话,而是印刷精美的彩色广告牌,排版特别雅致含蓄,文字写的不是“6元一斤 老好吃了”,而是“粒粒纯香 口感绝佳 六元一斤 倾‘新’之选”——意思还是这个意思,但感觉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
我不知道你什么感觉,反正我的感觉是“粒粒纯香 口感绝佳”就是不如“老香了,老好吃了”更香、更好吃,是不是?而且“倾‘新’之选”——这里头还有个谐音梗,新是加了引号的“崭新”的“新”,反倒一听就不像朴实的老农刚从地里收获来的“新小米”,像是从外地进货来的,是不是?
纯朴的方言,比文绉绉的书面表达,更能给人实在、可信的感觉。字斟句酌的、精彩的书面语言,对于来农贸市场买小米买粗粮的大爷大妈们来说,恐怕是太远了、太生分了、太假了。
这两种不同的写法,就是两种不同的调性,它们传达同样的信息,给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再举个例子,也是个真实的广告。有某外卖平台招募员工,也就是外卖骑手,他们有则招聘广告的文案写的是,“如果不自由,来送外卖,骑车在春天的风中很暖和”。
这广告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不瞒你说,我看到这广告时,都有片刻,对于在春天暖和的风中骑车兜风产生了美好的期待,想去体会体会这种自由。
我觉得这广告也不错,可能真有一些苦闷孤独的、辛苦打拼,又渴望自由的青年人,被这广告传递的这种感觉、气质打动。让它这么一说,送外卖好像不是苦哈哈的差事,而有了点儿不羁、叛逆,甚至酷酷的浪漫在里头,是不是?
假如没那么写呢?同样的意思,咱也学学那卖小米的,写成“应聘骑手送外卖,老自由了”,还不羁吗?还浪漫吗?还有那感觉吗?不光没那感觉了,听着还挺松松垮垮的,好像有点吊儿郎当、不好好上班那意思,是吧?
是的,从这两个例子里,不难看出,调性是广告呈现出来的风格与个性,同样的讯息,如果以不同的调性出现,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感受。
这里要注意啦,“感受”这个词,是不是在哪见过呢?当然见过,咱们前头谈广告的作用路径时就说过,广告就是要靠“改变别人的看法或感受”,来改变人的行为。
这个感受,指的是区别于理性的“看法”的,我们认知中那个感性的、“没道理”的部分。是的,这一部分“感受”,通常就要靠广告的“调性”来触动、来改变。这就是“调性”的意义所在。
不可理喻,自有道理
那么,调性怎么来触动、改变人们的感受呢?有一个很重要的路径,就是制造一种“不可理喻的喜欢”。
台湾中兴百货的广告是一代甚至几代广告人眼中的神作,它们的广告很好认,因为个性非常鲜明,比如这种:
没有禁欲的消费者,只有太清教徒的百货公司; 没有不会放电的眼睛,只有抓不到重点的墨镜; 没有平凡的表情,只有无法聚焦的化妆品; 没有平庸的身体,只有不懂挑逗的服装; 没有不冲动的本能,只有迟到的感官刺激; 没有禁止进入的梦,只有想象力不足的床; 深藏不露的购买欲重新复苏,中兴百货信义店全新开幕。
是不是还挺……不可理喻的?
百货商场新店开业,前头那些梦话是什么玩意儿?有什么关系?可是,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样的广告还挺有意思,甚至挺酷的?尤其是,这可是将近20年前的文案。
中兴百货的很多广告作品,文案、视觉表现出来的调性,都是文艺气息浓郁的怪异与妖娆。
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调性?我的理解是,因为怪异妖娆的姿态,往往会被破译成个性与时尚。越怪异越时尚,永远是这样的。
当那些平庸沉稳老气的“流行时尚”充斥着所有人的耳目的时候,中兴百货的这种调性就直接跳脱出来,让当时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这家百货公司更新、更酷一些。
依靠调性来触动别人的感受,这是直击本能的做法,不说服,不讲任何道理,但引发的是更底层的一种“喜欢”,我把它叫做“不可理喻的喜欢”。
感觉是不能靠理性的办法去说服的。一个并不幽默的人认真地告诉你一万遍,“我这个人可幽默了,真的”,你也不会觉得他很幽默,你顶多会对他说“你很搞笑哎”,这个“搞笑”当然不是幽默。
一个你认识了15年,一直穿着土里土气的人,哪怕拿出一大堆认证证书来告诉你,他刚被各类组织评为中国最时尚的十个人之一,你也未必就会认为他很时尚。因为你不止看到听到别人是怎么说的,更会通过自己看到的东西,自己来做出判断。
这个判断有的时候是不经过大脑的,而是你直觉上的好恶,直觉上的判断。
中兴百货如果不用“调性”来熏染,而是字正腔圆地喊一声“中兴百货,时尚巅峰!”,哪怕连播300遍,也不会让年轻人喜欢这个品牌。
所以,当我们要通过广告来改变受众的一些感受,比如说,我们要让受众觉得我们是年轻的、我们是时尚的、我们是温暖的……这种时候,靠“说服”就很难奏效,而应该靠调性,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这一点。
感受层面上的事要交给感受。他们不听你的,他们自己会看,他们自己有感觉。
一流的糖衣,就是炮弹
常有人说,广告是“糖衣炮弹”,表现手法、内容的调性,往往被认为是那层糖衣,所有目的就是为了包裹里面的商业讯息,也就是所谓“炮弹”。
可刚才这组中兴百货的广告,好像就只有糖衣,没怎么见着炮弹——那些赤祼祼的商业讯息没了。
你可能会奇怪,这样的广告,是不是就本末倒置了呢?
并不是。如果你认清了调性的真正意义,你就能理解了——有时候,一流的糖衣,本身就是炮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知道你是不是还记得,咱们前边谈到品牌时曾经提到过,我们建立品牌,其实就是要把客观的喜爱固化为主观的偏好,把需要理由来支撑的“喜欢”,变成“无缘无故的爱”。
品牌是已经固化的偏好,是抽象的、泛化的,非理性的;而“调性”呢,就是可以直击感受、直接在非理性层面制造偏好和喜爱的那个手段。
广告和文案的调性,或者说品牌通过广告和文案所不断塑造、强化的调性,是建设品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这就是那层糖衣的秘密。
回头来看,咱们今天列举的卖米老农、外卖骑手招聘、台湾中兴百货这三个广告,看起来都有点“不可理喻”。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不可理喻的美好”“不可理喻的有趣”,其实是为了在受众的认知里植入一些感受,培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喜欢”。
而这些“不可理喻的喜欢”,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沉淀为那个“固化的偏好”。这个东西有多珍贵,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一流的糖衣,本身就是炮弹。
总结
好了,今天咱们介绍了调性的概念、调性的价值,以及调性的作用路径。可能你会问了——照此说来,脑白金的调性并不高大上啊,是不是就代表这层糖衣做得不好,不能算是好广告呢?
等等,先别下结论!你可能忘了开头我们举的那个农贸市场杂粮摊位的例子了——我们说调性很重要,可没有说调性就是越高大上越好啊。脑白金广告,有必要做成中兴百货那样吗?所有的广告都做成中兴百货那样,就是好广告吗?
别急,调性的道理我们还没讲完,听完下一讲,你就知道答案了。
思考题:你的调性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调性?
今日得到: 1.“调性”是指呈现在外、能被感知到的风格与个性,它是”人设“的外在表相;不同的调性,能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2.“调性”的意义,就是触动、改变人们的感受,这往往是“说服”达不到的效果。 3.“调性”能直接在非理性层面制造“不可理喻的喜欢”,且有可能沉淀为“固化的偏好”,也就是品牌。所以一流的糖衣,本身就是炮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