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东东枪,今天咱们继续一起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三个小技巧,如何把平常的讯息,变成更加动人的说法——“把大变小”“把远变近”“把抽象变具体”。
这些招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更加“打动人心”的力量。类似的招数还有一些,咱们今天继续讲,而且我还会给你说说,为什么这些招数会这么有效?
别急,咱们慢慢谈。
把复杂变简单
第四招,叫做“把复杂变简单”。
简单,是创意文案里的一个重要原则,我觉得也是沟通表达的重要原则,很多人都强调过这一点。
我听说过一个原则,叫做“K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还有个常见的说法叫Simple is Good,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越简单越好”,这都是强调简单的重要。
可惜,知道归知道,做起来其实很难。这个“简单”,可不“简单”。
我听过很多关于“简单”的指导原则,比如说“一则广告只谈一个信息”,还有比如说,“文案标题不能超过八个字”。
这些原则,有道理吗?你认同吗?
我的回答是,这些原则有道理,但我不认同。
“一则广告只谈一个信息”,当然是出自好心,一则广告容量有限,放太多信息进去,往往是得不偿失。
但很多时候,我们确实觉得一个产品同时有七八个甚至更多很厉害的卖点、优势,都值得说说,这种时候,很多我的同行,就开始发挥他们的作用了,他们开始把这七八个,甚至更多值得说的事情做总结,做合并——你看啊,虽然宇宙牌电饭锅这七八个卖点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的话,其实就是一件事,让你做的饭更好吃了!
于是,“做饭更好吃”就成了那个唯一的信息。
可是,这是不是也太概括了?你宇宙牌电饭锅有八个优势,总结起来,是让饭更好吃了,人家银河牌电饭锅也有另外八个不同的优点,总结起来也是让饭更好吃啊!
用高度概括的办法,来强行实现“一则广告只谈一个信息”,往往会把具体的信息变得抽象,把原本不同的东西,变得雷同了。
很多行业,比如汽车、科技、银行等等不同品牌的广告,大家重复的那几句话经常差不多,为什么?虽然是有行业共性,但有的时候,也实在是因为“过度概括”。
“文案标题不能超过8个字”呢?也有问题。
是“8个字”太少了吗?不是,改成“9个字”“10个字”照样有问题。
举个例子,宇宙牌电饭锅做好了一支广告,文案叫做“饭菜做得好,老公回家早”。
这个文案写好之后,有人就提意见了,说不行,太长了,文案标题不能超过8个字。
怎么办?改呗,缩短成8个字,改成了“饭做得好,老公回早”。
短是短了,可是不像人话了对不对?“老公回早”是什么东西?
而且老板也不乐意了呀,说我们这电饭锅不光能做饭,原来说的是“饭菜”,你把菜给去掉了可不行。
那该怎么办?继续改,还不能超过8个字,不是越短越好吗,那干脆继续短,改成6个字——“饭菜好,夫归早”。
是不是很厉害?6个字啊,比8个字还少,超额完成任务,信息一点没少。
可是怎么样呢?不怎么样!
“饭菜做得好,老公回家早”,多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而不管是这个“饭做得好,老公回早”,还是“饭菜好,夫归早”,都是看似变得简短,实则增加了理解和记忆的难度。
很多文案,为了浓缩大量的信息,信息密度都变得极大。不管像是文言文一样难懂,还是15秒里剪进去30个镜头,每个镜头背后都有深意——这样的“简单”,是彻头彻尾的赝品,不是真“简单”。
真正要追求的“简单”是什么?是简短、单纯、直白。
简短而不单纯,是不可以的;简短、单纯而不直白,也不行。简短、单纯、直白,不是把复杂的信息做浓缩压制,变成信息密度极大的、硬邦邦的压缩饼干,而是要提纯萃取,把最重要的讯息,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简单”。
请尤其注意“直白”这个词,很多广告看起来复杂,理解起来困难,就是因为不直白。
这在中文广告里尤其常见,因为我们的文字和口语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脱离的,无论是文言,还是很多常见的书面表达方式,都与日常口语不同。
很多国际品牌的广告,我们看它的英文版本,都是彻头彻尾的口语,但变成中文版,就书面起来了。明明只有一句 “It's better”,一到中文里,就变成了什么“睿智尽显,卓越不凡” ,这是格外需要主意的。
还用“宇宙牌电饭锅”举例——“美食款款,爱意浓浓”“有美味,生活更有味”,和我们刚才说过的“饭菜做得好,老公回家早”,前俩都是8个字,第三个是10个字,哪个更简单?当然是第三个了,因为简短、单纯都不是衡量“简单”的“金标准”,“直白”才是。
把平淡变精彩
接下来就是这五招的最后一招了,叫做“把平淡变精彩”。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组表情包,是一只愤怒的熊猫,它把办公桌上的电脑全部划拉到地上摔坏,还有一个表情包,是这只熊猫在超市里把一个男人的购物车掀翻,还用脚踢地上的商品。
这是一组大约10年前的广告,是国外一个叫“熊猫牌奶酪”的产品。
熊猫生气的理由很简单,谁不喜欢熊猫奶酪,它就生气,那一组广告全是表现这样的场景。
问题来了,如果生气的不是熊猫,而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是一个熊猫牌奶酪的超级粉丝、一个中年男人、一个阿姨,或者一个小男孩,这广告成立不成立?
我觉得依然成立,而且可能也挺有意思的,但是“熊猫”这个形象,还是为这个广告锦上添花了。因为它既跟品牌名产生了关联,也让这个广告变得有趣了很多。
在广告里,特殊的视觉效果、有记忆度的视觉符号、搞怪的演员造型、另类的音乐、别致的舞步,哪怕是夸张的语气、独特的嗓音、新鲜的美术形式……都有可能实现这种“锦上添花”的效果。
“把平淡变精彩”这一步,就要靠创意人员的才华和经验了。具体地说,能做到什么样的“锦上添花”要靠才华,判断什么样的“锦上添花”能让目标人群更加喜欢、印象更加深刻,就要靠经验,靠对目标人群的了解与理解了。
当然,把平淡变精彩,不是只有这些小把戏可用。我见过一个经典的案例,是文案前辈尼尔·费兰奇(Neil French)当年为一个海底世界做的平面广告。广告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就是在这个海底世界,游客可以在玻璃隧道里与鲨鱼等海洋生物亲密接触。
尼尔·费兰奇的做法,是以鲨鱼的口吻写出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叫做《我怎样度周末》。文章的作者一栏,署名写的就是“一条鲨鱼”。
文章里,这条鲨鱼叙述自己周末一直在水族馆里头看人,而且可以和人离得特别近,什么都能看清,更有趣的是,这些被看的人都得交点钱,而我们鲨鱼看人,根本不用交钱。只不过有一点不好,这些人类,只让我们看,不让我们吃……
短短的一篇小文章,因为是用鲨鱼的口吻写的,显得妙趣横生。尼尔·费兰奇自己点评这则广告,说角色互换是一个“老花样”。但是你看,老花样,在高手手里,也可以耍得非常精彩。
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老花样,也是如此。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把平淡变精彩”的花样,都要以不歪曲、不影响信息的表达和接收为前提。我们是锦上添花,不是喧宾夺主,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把你的变成他的
说到这里,“点石成金”的五个招式就都介绍完了。让我总结的话,这五个招式的最终目的以及底层逻辑,都是同一件事——把你的,变成他的。
把你,也就是品牌或者广告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变成他,也就是受众,能清楚接收、感知到的体验。
这5个招数,都是努力把信息变得更加尖锐、更加清晰、更加容易被感知和接收到。
你看,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从平淡到精彩——都是从对方的视角、从对方的感知和接收习惯考虑,才能做好的。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这是个真实的例子。多年前我曾经奉命为一个相对高端的食品产品撰写slogan,也就是传播的口号。
当时是时间紧任务重,十几个广告文案人员在一起,写同一个活儿。后来大家把写好的上百句文案放在一起,我写的一句被选中了,那句话叫“怎么精致都不过分”,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句话还不错。
我说了,那个产品是一个相对高端的产品,相比以往的同类产品,无论食材工艺还是口味,都有很大的提升,卖的也贵。
“怎么精致都不过分”既能把这些讲通,背后呢,似乎还与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呼应了。
然后呢?然后这句话就被交给了我当时的领导,一位前辈文案,由她继续润色。
两三天之后,我看到了她润色后的结果,那句话变成了——“吃点好的,很有必要”。
不知道你听到这里什么感觉,反正当时我是心服口服。
“吃点好的,很有必要”,简单直白,易懂易记,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彻底从产品视角,转换成了受众、用户的视角。
“怎么精致都不过分”也许能引起一些消费者的共鸣,但是远不如“吃点好的,很有必要”更加直接、准确,因为这才是那个真正的洞察。
顺便说个八卦,后来我才知道,当时跟这位前辈一起讨论这句话的,还有一位实习文案,那位文案后来改行去说了脱口秀,他的名字叫李诞。
好的,各位也许没注意到,在此前这两讲里,我一直没有谈到“洞察”这个词,我就是想等现在再来揭晓它——这五个招式,是外在的“招”,背后用好这几招的根本,还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洞察”。
总结
好了,我们用了两讲的时间,终于讲完了这五个让创意和文案更加打动人心的招数,并且简单地揭示了它们背后的原理——把你的,变成他的。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五个招数是用来“更加”打动人心的,那么,如何让“打动人心”从无到有呢?如何让“打动人心”的效果发生“质的飞跃”呢?那就不是这五个招数可以做到的了,咱们得“升维”、从更高的层级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咱们下一讲就会谈到。
思考题:学完这几招之后,你能不能从现实中的广告里、或者你自己写过的东西里,找一些“不够好”的例子?你可以用这几个招数,把它变得更好一些吗?
1.简短、单纯、直白,是指把最重要的讯息,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文案来说,“直白”是“简单”的金标准。 2.“把平淡变精彩”要要靠创意人员的才华,判断什么样的“锦上添花”能让人更加喜欢,就要靠对目标人群的洞察。 3.所有打动人心的招数,最终目的和底层逻辑都是“把你的,变成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