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为什么古时候流行结拜兄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管理学知识叫「网络效应」。
大家平时电影小说看多了,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听这话就知道这几个人要结拜兄弟了,结拜就是志向性格等相近而且互相投缘的人。其实,这是一个建立人际网络关系的过程,从一个人到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结拜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了一个网络。
在古代,由于科技落后,人就是最重要的资源,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由于和另一人的结盟,社会价值就越增加,网络就越强大。现在生活中一个人拥有一件产品,会因为别人也拥有这件产品而更有价值,这就是网络效应,也叫网络的外部性。
有的产品存在互联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网络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的改善,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更大的价值,这使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最简单,网络效应就是电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商品有着深入的解释,商品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想要成为商品,就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那么在没有形成网络的时候,早期的电话有价值,因为生产它需要成本,但是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如果垫桌脚不算的话,但是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电话可以打给越来越多的人,电话的使用价值就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