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博弈:怎么样识别生活中的南郭先生?
大家好,我是姚余梁,欢迎来到我的生活中的管理学节目。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怎么样识别生活中的南郭先生?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特别喜欢听竽,手下养着 300 多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也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每次吹竽的时候就叫这 300 个人一起合作给他听。
有一个人叫南郭先生,他听说了齐宣王这个爱好,觉得有机可趁,就跑到齐宣王那里说,我也很会吹竽。于是齐宣王想也没想就把他也收下,编入乐队。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大谎,他根本就不会吹竽,每当演奏的时候他也混在队伍中摇晃着身体,装着一副沉浸在音乐之中的样子,300 多人一起吹当然看不出什么破绽。
直到有一天,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王继位。齐愍王也喜欢听竽,但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不喜欢 300 人一起听,太乱,不如一个人一个人奏的好听。于是他发布了一条命令,让他们好好练,然后一个一个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吓坏了,知道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收拾铺盖卷跑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讲了一个经济管理学理论里的非常重要的应用,即「筛选博弈」。
筛选博弈实际上是逆向选择的一种,主要用在两方进行博弈的情形。一方是主方,先采取行动一方,而另一方是从方,就是根据主方行动再行动的一方。
这里的关键点还是信息不对称性,从方有关于自己的私人信息,主方特想知道,但是不知道。
在我们的故事里面,齐宣王、齐愍王皆是主方,而乐师们是从方。齐宣王、齐愍王出钱请他们演奏,他们可以挣钱养家糊口,但是这些乐师的私人信息,就这个乐师的吹竽水平到底有多高、学了多少年、花了多少工夫,这些信息齐宣王、齐愍王是不知道的。
当然,他们可以直接问乐师这些信息,真正的好乐师一定会如实回答,而那些吹得不好,比如东郭先生就不会照实回答的。这样一来,主方还是没有办法辨别到底谁是好乐师,谁是差乐师。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像齐愍王那样一个一个都来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