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匹配理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剩女?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这个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的剩女?
教育部 2001 年 8 月份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加了 171 个汉语新词,其中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叫「剩女」。顾名思义,剩女指的是年龄偏大但还没有结婚的女性!
剩女,大部分都是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但也正是因为这三高一无,她们的择偶要求也比较高,导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男性结婚,一拖再拖,变成大龄单身女青年了!据保守的估计,北京的剩女已经突破了 50 万,可能快到 100 万了。
如果光看剩女的数量,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这个社会上的女人太多,多得都找不到对象了。而事实上,据统计,现在中国男女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调,婚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至少 3000 万。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再过几年就会越来越多。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即便是剩女的要求那么高,似乎也不应该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在理论上,我们能够把这 3000 万未婚男性排队集中起来,排成一溜让剩女们挑,绝大部分的剩女都会找到满意的郎君!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这 3000 多万未婚男和所有的剩女都排队集中到一起,于是就出现了搜寻和匹配上的不经济!
首先是搜寻。在商品市场上,由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努力寻找在不同地域或商店出售的同质商品的价格和信息,以找到性价比较高的商品。信息搜寻行为无疑会帮助消费者做出比较理想的购买决策,但是搜寻是有成本的,就是指为了找到某物品市场的最低价格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时间、精力以及各种风险的总和。比如说你要去搜寻一个数码相机,那么你就要花一下午的时间从商店 A 跑到商店 B 跑到商店 C 再跑到商店 D,这个时间、油钱、地铁钱,它就是我们搜寻成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