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回到宗教学10讲,我是李林。
上一讲,我们讲了虚神模式,也就是中国传统宗教,这一讲我们来讲佛教,也就是空神模式,空,就是孙悟空的那个空。
我先给你讲一个和佛教有关的小故事。它的背后,藏着空神这个模式最核心的特点。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有个小和尚修佛多年,不得要领,就去请教禅师。禅师就把他带到一片空地,生起一堆火,忽然一下,就把小和尚推到火里。小和尚吓了一大跳,本能地就跳了出来。没等小和尚回过神来,禅师又一把把他推进旁边的河里,小和尚一顿扑腾,又很狼狈地爬上岸来。
还没等小和尚说一句话,禅师就劈头盖脸地问:现在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一下子醍醐灌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禅师想表达的是,修佛修佛,不能指望佛能救你脱困,关键时候,还得自己救自己。
这就是佛教,也就是空神这种模式的特点。空神空神,顾名思义,它的超余设定,和神是什么无关,和把神的位置“空”掉有关。为什么要把神空掉呢?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一句话,这种宗教,极其强调人的主动性,否定外力的作用。
你可能觉得很奇怪,因为它确实和之前讲过的每一种宗教都不一样。别的宗教,不管是什么神,有几个,但总归都是有个神,而且还面临着神人关系这个问题。到了空神宗教,不但没有神,还要特意强调,这不是偶然没有,而是刻意没有。因为神不但没法拯救人,在佛教的意义生产模式里,神还是人获得觉悟的大障碍。
佛教为什么强调“空”
这么设置,让佛教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想象力、非常独特的宗教。不过,这个机制是怎么来的呢?可不是谁凭空想出来的,一种意义生产模式,一定和它诞生的条件有关。
你可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它要想立足,就得和印度教有足够明显的差别。在哪里做文章呢,就在人怎么才能获得拯救这个问题上。
你可能还记得,我前面讲过印度教,它是一种典型的多神教,而且特别强调,只有大梵才是终极实在,众多神灵和各种现象都是大梵幻化出来的。印度教里有两个说法,叫“猴抓”、“猫叼”,意思是说,主神毗湿奴在拯救人类时,就像大猴抓住小猴,大猫叼着小猫一样,你如果养过宠物,或者见过类似的场景,就会感到,幼年期的小动物实在是太无助了,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印度教设定里人类的处境。而佛教呢,作为一个反抗的宗教,就要反抗这套话语。所以,它就格外强调靠自己就可以得救。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环境下,这样就可以吸引很多教徒,原先那些在印度教里不愿意认命的人,比如种姓制度里的低种姓人群,就可以加入佛教,获得拯救。
“空”到底空的是什么
好,说完了空神这个机制产生的历史原因,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个空神的“空”。空是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不是虚无呢?也不是。这个空,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不要借助外力,觉悟还是要靠自己;第二个呢,空是一种需要去达到的状态。佛教引导人开悟,一般都要经过一个“悟空”的过程,孙悟空那个悟空,就是领悟到空的存在。如果它什么都没有,是虚无,怎么又要悟它呢?
空神宗教的模式里,人要做的事情却很清楚,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去实现觉悟。觉悟的最高层次,就是达到了某种不生不灭的状态,佛教里描述这个状态的词,你肯定听过,就是“涅槃”。
我们有时候说一个高僧去世了,会说他涅槃了。但在空神的意义模式里,涅槃可不是死亡。“涅槃”这个词定义的那个境界,超越生死,也超越日常经验,很难以描述,一般人难以感知和触达。但是它又是佛教这种空神宗教意义生产的最高点,就好像你不能因为盲人看不到颜色,就说颜色不存在。所以信徒们可以通过修禅、入定这些特有的方法,去试图体会涅槃的境界。你发现没有,涅槃具有很高的超越性,它实际上处在了超余的位置。
那么为什么说人要达到涅槃的境界,就要全靠自己,就要把神的位置空出来呢?我刚刚说了,在佛教里,所谓获得最终的拯救,其实是要达成某种自我觉醒,是要领悟到空,从而达到涅槃的境界。如果相信什么神会拯救自己,那么人就会或多或少地丧失主动性,放弃自我觉醒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空神模式里的人,不但不应该相信神,在这条路上,连父母夫妻都没有用。
这就像学习,别人只能用各种办法来点拨你、引导你、醍醐灌顶你,但最后觉悟不觉悟,还是要靠你自己啊。所以走向觉悟,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否定掉形式上的那个神,否定掉那种能起到巨大变化的外界力量。
像佛教这样的空神宗教,在人神关系这个关键问题上,对人的自我努力的强调,可以说是世界各大宗教里最彻底的,它最大限度地肯定了人类的主动性。我们在前面讲过一神一元宗教,通过委托关系把人类定位为造物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赋予人类改造世界的权力,这本身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巨大肯定,但是在强调人的主动性方面,空神宗教走的要比一神一元宗教还要远、还要彻底。
它把所有的神都空掉,在茫茫宇宙中只留下人,告诉人类赶紧丢掉幻想,没有外力可以依靠,你只能依靠自己。到了最后,连自己也靠不住,因为破除自我,也是空神宗教里领悟“空”的关键一步。
超余和人的分工
其实所有的宗教,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人要达成拯救,自己的成分占多少,超余的成分占多少。比如一神模式里的基督教,到了末日审判的时候算总账,有的人上天堂,有的人下地狱,上天堂自然就是达成了拯救。人要得到拯救,就要在活着的时候虔诚信神,多做善事。但做得再多,这类模式里,你没有神的拯救,也还是不行。这就是基督教里人和超余的分工。在达成拯救这件事上,各宗教里人和超余的分工不一样,超余的成分越多,也就说明这个宗教,宿命的成分越重,能不能被拯救,自己能起到的作用越小。而佛教代表的那个意义生产模式,就是把这个条件推到极致,让形式上的神消失了,带来的结果呢,就是所有的自主性和所有的责任,都落到了人的肩膀上。
这听起来挺好的,人摆脱了宿命,自己决定自己是不是能得到拯救。但要一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地修行,做起来可就难了。所以,空神宗教发展到后期,就发展出各种形式的依靠外力的手段。比如在佛教的净土宗里,就有这样一种说法:阿弥陀佛曾经发过宏愿,众生只要念过哪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皈依阿弥陀佛,那么死后就会被接引到净土世界中,不用堕入轮回受苦。这种做法,佛教里叫方便法门,先放低门槛,让人进来,再告诉他们,要去自我觉悟。
但对于空神宗教来说,引入外力因素,终究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比如在印度,因为实际宗教活动的需要,佛教不得不在很多地方借助外力,后来就发展成一种新的形态,我们称它为密教。其实密教也还是主张依靠自身的力量,依靠外力只是一种手段,但是这些外力从哪里来的呢?在当时的印度,其实没有多少精神资源可以借用,这就导致最后它还要到印度教的仓库去翻东西。发展到最后,导致一般人都区分不出来,什么是密教,什么是印度教,那密教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它在印度就慢慢衰落了。
你发现没有,我们前面说了那么多宗教的模式,无一例外,都是以肯定的方式,肯定有一个超余,或者几个超余在中心,以它为起点来生产意义,但是这一讲的空神,是以否定的方式在生产,通过否定各种现象、否定神,把所有的一切都否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还剩下什么呢?还剩下自己,自己去努力领悟,等到最后,把自己都否定掉,那就领悟了空,可以获得拯救了。
这种否定性的方式,对现实的颠覆性,要远远大于肯定性的方式。曲高和寡,所以不得不冒险引入一些外力,这是空神宗教最大的风险。
好,我给你出一个思考题,佛教的故事特别多,你还知道哪些?期待你的分享。
到这里,从多神到二神到一神,和空神,我已经把主要的宗教模式都给你讲了一遍,下一讲,我想给你讲讲我们这个时代,宗教有什么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