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李林,欢迎来到宗教学10讲。
上一讲我们说到,在宗教学看来,信徒和宗教设定的信仰对象——超余之间有两种互动模式,一种是“人-神模式”,另一种是“人-人模式”。人-神模式中,信徒以一种无条件信赖“神明”的方式和超余相处;“人-人模式”中,信徒更多地以一种人与人之间玩利益交换的方式对待超余。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对于人-人模式的宗教现象要熟悉得多,比如烧香拜佛、许愿还愿,都属于这种类型。你可能听过一句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写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佛教的兴盛。南朝的皇帝几乎个个信佛,其中最虔诚的要数梁武帝萧衍。他对佛教热衷到什么程度呢?修寺盖庙都是家常便饭了,最夸张的是,他甚至好几次把自己本人都施舍给了寺庙。梁武帝对佛教付出了这么多,却被达摩祖师的一句话扎心了。梁武帝见到达摩祖师,问道:“我为佛教做了这么多,有何功德?”达摩回答了他四个字:“实无功德”。意思是,啥功德都没有。梁武帝大受打击。
梁武帝的这种心态其实很有代表性。有人吃斋念佛、献祭敬拜,就认为自己比那些临时抱佛脚、烧香许愿的人要更虔诚。但就像梁武帝一样,很可能会被达摩祖师说一句“实无功德”。
为什么?因为其实这都是我说的“人-人模式”的宗教活动。“人-人模式”的本质就两个字:交换。梁武帝以修寺盖庙自夸,是认为能用这些作为换来成佛或者福报。吃斋念佛和烧香许愿的人,也都是有所求,想用自己的行为去交换罢了。
“迷信”其实更普遍
我们上一讲说,人-神模式中,信徒对待超余的方式是叫“信仰”,实质是无条件的信赖。那在人-人模式里,我们也用一个词去描述信徒对待超余的方式,叫做“迷信”。别误会,这里的“迷信”是一个中性词,说的是一种有条件的信赖。也就是说,信徒要和神灵讲条件,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逻辑来处理宗教问题。
你还别看不起这种做法。实际上,比起那种”不讲道理“的无条件信仰,和神灵做交易才是历史更悠久、受众更广泛的宗教形式。为什么?因为交换才是人类更熟悉、更容易理解的交往逻辑。
人类社会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分工合作背后,就是一种交换逻辑:我负责狩猎,你负责采集;或者我负责生产,你负责安全。合作,实际上就是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在漫长的历史中,交换逻辑深入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中。对于这个逻辑,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我付出了A,就有理由相信可以得到B。
从这个交换逻辑出发,人-人模式下的宗教现象其实还能拆分得更细。你看,人和人打交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待陌生人,一种是对待熟人。在宗教的人-人模式里,也存在这两种类型。
我们先来看一看陌生人模式。和陌生人交换,就是简单直白的以物换物、或者以钱换物。典型的例子是罗马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券。中世纪时,罗马教会发行过一种赎罪券,根据出钱多少,赦免不同罪过:花6个金币购买的赎罪券,就能赦免通奸罪;花8个金币购买的赎罪券,就能赦免杀人罪。人们烧香拜神、奉上香火或者祭品,希望得到保佑,也是类似的道理。
从这种现实的交换逻辑出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人获得心理上的确定性,这是宗教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出海航行这件事,不确定性极高,风险极大,世界各地生活在海边的族群,都有祭拜当地海神的记录。这种祭拜就好像是和神灵签了个合同,我给了你祭品,你就该保佑我。这个“合同”让人在面对世间万物时,内心有一定的倚靠。这种逻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容易接受。所以我们看到,在世界各地、在不同的时代,这种模式都很容易在人群中以很低的成本迅速传播。
在此之上,还有一种熟人模式的交换,比起陌生人模式,在心理预期的稳定性上又更进了一步。所谓熟人,就是那些和我们有着稳定人际关系的人,比如亲人、比如邻里乡亲。宗教中的熟人模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太平天国。洪秀全受基督教的影响,成立了拜上帝会,并且改造了基督教的教义,把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改造成了“我爱我家”,成员包括天父上帝、天兄耶稣和上帝的小儿子洪秀全。这样一来,太平天国的信徒相当于是追随上帝的小儿子一起干事业,他的信心自然就增强了很多。再比如,我们知道有一类比较原始的“图腾”崇拜,典型表现是把某种动物看作是自己部落的祖先。“图腾”这个词来自于印第安语,原义就是“他的亲族”。这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熟人之间的情感交换。信徒用对待熟人和亲人的方式对待崇拜对象,用情感纽带去获取意义:我和某个伟大的存在紧密相连,作为家人,它会在这个充满不测风云的世界中保佑我。
“迷信”带来的问题
但是,不管是生人、熟人,只要是从这种交换逻辑出发,里面就都隐藏着一个重大缺陷。具体来说,就是人-人模式下的意义生产,很容易变得不稳定和碎片化。
先说不稳定。不稳定的源头在于,这种做法其实把信徒崇拜的对象——也就是超余——给“降维”了。于是,宗教活动就从一种超越世俗的意义追求,变成了一个利益交换的日常事件。就像我们上一讲所说的,凡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东西,也会随着利益的得失而变化。一旦没了利益,信徒的信仰也就动摇了,宗教的意义供给也就失灵了。
第二个问题是碎片化。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你可以先记住一句话:在“人-人模式”中,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主动权落到了人的手里。
这和碎片化有什么关系?我给你讲一个寓言故事,你就明白了。
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做陶器的,小儿子是做雨伞的。于是,下雨的时候,老太太担心大儿子的陶器没法晾干;而到了天气真的放晴了呢,老太太又开始担心小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这可怎么办。
这听上去像是个笑话,但其中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悖论:信徒想要和神灵建立起稳定的关系,但信徒提出的具体要求却往往是变幻不定的。如果把交换作为基本逻辑来建立信徒和神灵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受到信徒主观意愿的很大影响。比如对于故事里的老太太来说,有时候,老天要下雨才能对得起她;有时又变成,必须要放晴。这样一来,老天爷时好时坏,时对时错,老天爷该怎么办,根本没个定数。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往前再推一步。如果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同时崇拜同一个神,富人给神灵献上了贡品,穷人只能天天念经。富人说,连贡品都不献给神,你算什么信徒?穷人说,有钱了不起吗,像我这样诚心敬拜才是虔诚。如果结果是,富人平安,穷人遭难,那么穷人对宗教的信任就会崩塌;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穷人平安,富人遭难,富人肯定也会崩塌。甚至是,如果二者遭遇相同,那也不行,两个人都会觉得,他凭什么和我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不仅没能产生出共识,反而是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嫌隙和分裂。所以,信徒选择的交换方式,其实会受到信徒客观处境的影响。人的客观处境千差万别,于是,人-人模式下,宗教生产出来的意义也很容易被割裂,变成互相冲突的意义碎片。
在上一讲中,我们说宗教的关键作用在于生产意义。然而在人-人模式中,意义生产难免会变得不稳定和碎片化。结果就是,宗教最本质的意义生产功能中,埋藏了一个自我消解的bug,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让宗教失去解释力,甚至消亡。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讲了信徒与宗教超余之间的第二种互动模式:人-人模式。人-人模式的本质是交换,交换逻辑带来的好处是,它符合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可以迅速获得受众。但缺点是,利益交换的逻辑,会导致宗教的意义生产,生产出来的意义不稳定、碎片化,甚至最终可能导致宗教的自我瓦解。
好。我们已经讲完了宗教中的两种基本模式。从下一讲开始,我们来聊一聊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几大宗教,看看在实践中人类是怎样和超余打交道的,在这个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这两种基本模式,你觉得哪种更适合自己?想听一听你的看法,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