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心理创伤?
转述:赵成晨

你好,欢迎来到徐凯文的心理创伤课。

我担任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已经二十多年了。如果你问我,对人影响最大、最值得被关注的心理问题是什么?我会说是心理创伤。

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来访者是因为什么心理问题找到我,只要我们能够建立良好、深入的咨询关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基本上都会触碰到心理创伤。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创伤事件,这些事件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影响。

那么,什么是心理创伤呢?

我比较愿意采纳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中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人要经历一件危及生死的严重事件,二是他要表现出一些典型的、不受理性控制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不能自行缓解,就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TSD。

接下来,我就围绕这两个方面,讲解心理创伤是怎么出现、怎么影响我们的。之后,我会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讲解心理创伤的底层逻辑。

经历危及生死的负面事件

理解心理创伤,第一个关键点是,一个人要经历一件危及生死的负面事件。

比如说,亲人正常的生老病死,就是出现概率最高、每个人绝对会经历的负面事件。

再比如,大的自然性灾祸,像地震、海啸,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大面积的人同时经历的负面事件。

还有一些极端的小概率负面事件,比如强奸、家庭暴力、凶杀、车祸、白发人送黑发人等等。这些事情在人群中有一定概率出现,但不见得每个人都会经历。

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我们说危及生死的负面事件,针对的都是普通人的正常经验。比如,对大部分人来说,失恋肯定算负面事件,但没严重到危及生死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失恋到活不下去,想要自杀,算不算创伤呢?

我的答案是,不算。在心理学上,我们一般认为,失恋是一个扳机点,唤起了过去的、隐藏的创伤。一个人因为失去了亲密关系,就觉得活不下去,并不是失恋本身造成了创伤,而是他可能原来就有原生家庭的创伤,比如父母离异、被寄养、被抛弃的经历。现在他被分手、被放弃的经历,唤起了他过去的创伤记忆,唤起了他过去所有的痛苦感受,所以他才会自残、自杀。

出现不受控制的典型症状

理解心理创伤,第二个关键点,是在经历严重的负面事件之后,人会表现出一些不受控制的典型症状,比如高度警觉、回避、闪回和解离。

这些症状具体有什么表现呢?我来给你讲个真实案例。

几年前,我作为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参与过一起案件的审理。案情很简单,女孩报警说被性侵了,但男生说自己是被冤枉的。到底谁说的才是真话呢?我就跟这位女孩见了一面。 

我观察到她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比如说,她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恐惧,防备心非常强。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症状叫作高度警觉。

她告诉我,虽然知道不是所有异性都会伤害自己,但她还是克制不住地认为,只有跟异性保持距离,才能感觉安全一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回避行为。

她还告诉我说,当时她被性侵的画面,会时不时地、克制不住地在脑海里重现,这让她感到非常痛苦。而这正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闪回。

当我在跟她交流、评估的过程中,她会不自觉地出现走神、一下子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情况。她还告诉我,她在被伤害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自我会飘出来,在身体外面看整个被侵犯的过程。这是人类发展出减轻自己痛苦体验的神奇能力,我们把它叫作解离。

到这里,心理创伤的四个典型症状,在她身上都出现了。在我看来,这些症状是不受人的理性控制的,如果她想冤枉这个男孩的话,是装不出这些症状的。

在交流之外,我也用一些心理量表,对她进行了测评。测评的结果表现出,她有严重的PTSD的症状。

心理测评的结果证实了我的判断,所以我给出的专家意见是,她确实有被强迫进行性关系的经历。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因为即便是像我这样受过多年训练的专业人士,在经历创伤后,也会出现不受理性控制的症状。

汶川地震时,我第一时间去灾区,做灾后的救援工作。在5月底回到北京时,站在学校门口等红绿灯。北大西门是游客拍照的热门地点,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在那里拍照留影,这是一个我非常熟悉的情景。但是那天我在等红灯的时候,脑子里充满的是一片片废墟的画面、灾民们失去亲人悲痛的表情,而眼前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游人们高高兴兴地拍照,这让我有一种非常不真实的感觉,就像眼前蒙了一层毛玻璃。我觉得我是在看电影,而不是在亲身经历。

这个症状,跟前面案例里女孩不自觉地走神,表现是类似的,就是心理学说的解离症状。当时,我意识到自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地震,但因为我们有共情能力,看到同胞们经历痛苦,自己也会感到痛苦、也会受到创伤。这种情况,叫作替代创伤,我们会在第四讲展开讲解。

理解了这两个关键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说,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危及生死的负面事件,又表现出了不受理性控制的典型症状,我们就认为,他经历了心理创伤。对百分之七十的人来说,这些症状会在一个月内自行缓解,不同的人稍有提前或滞后。如果超过一个月,症状还没有自行缓解,就会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上经常用这个词来描述心理创伤无法自愈带来的问题。

心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逻辑

那么,为什么心理创伤会带来这些不受控制的症状呢?其实心理创伤不是单纯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它是有神经生物学底层逻辑的。我们对心理创伤进行的治疗,就建立在这个逻辑上。这是关于心理创伤,你需要知道的第三点。

大脑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总司令部就是我们的大脑皮层,它可以很好地控制和调节我们的感知觉、情绪、感受和记忆。

当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之后,大脑各部分的连接就会受到阻碍,信息加工过程随之停滞。大脑就会像短路了一样,无法正常工作,出现功能的紊乱。

当我们的理性认知不能控制感知觉的时候,感知觉出现的改变,也就是创伤的画面,会在眼前反复出现。人就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闪回症状。

我们的丘脑、下丘脑受到影响,所以当我们回想起创伤事件的时候,会感觉喘不过气来、心痛。

我们的杏仁核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会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为了控制这些崩溃的情绪,我们甚至会出现强烈的反应,比如抑郁或者自我伤害的行为。

因为痛苦的记忆储存在海马体当中,它不断地被唤起,让我们克制不住地去回忆那个经历生死的过程,因此我们出现了想要抹去但抹去不了的痛苦记忆。 

所有这些改变都会使我们经历强烈的痛苦,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发生消极的改变,比如我们会感到绝望、无助和自我否定。

至此,心理创伤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受阻,就像电脑出现死机的状态。所以,在经历心理创伤之后,就要通过自我调节或者心理治疗,让大脑重启,恢复到正常状态中。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自我调节有效,能够自己走出来,有的人不能呢?下一讲,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总结

心理创伤是对人影响最大、最值得被关注心理问题之一。

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危及生死的负面事件,又表现出了不受理性控制的闪回、解离等典型症状,我们就认为,他经历了心理创伤。

这些症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是创伤阻碍了大脑各部分的连接,让信息加工过程停滞。

徐凯文

思考题:

据你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像失恋这样,容易被误认为创伤的事件?

欢迎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