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我是张潇雨。这是我们实战模块的第十四讲。
这一讲,我们来跳出具体的投资工具或者策略,来聊一件和我们生活更相关的事,家庭理财。
说到家庭理财,你可能也看过很多教学和文章。大家通常都会强调要计算家庭的资产和负债,管理好现金流,预防失业和重大疾病,应该买保险等等……
这些基础知识确实很重要,你也应该逐渐地去学习和掌握。不过这节课,我想来讲一个大家经常会忽视的进阶问题,就是怎样识别自己家庭的主要风险敞口。
1
什么是“风险敞口”呢?
这个词可能有点拗口,它是从英文的“risk exposure”翻译过来的。“Exposure”这个词原义是“暴露”,所以这个词的含义也很简单,就是指你自己暴露在了什么风险之下。有时候它也指“你没有去保护的,可能在未来给你造成损失的风险”。
那么风险敞口和我们个人家庭有什么关系呢?我来讲个真实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认识一对家在纽约的夫妇,两个人都是80年代初生人。他们是国内最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后来去美国读书,之后都在华尔街找了份高薪的工作。2007年的时候,俩人结了婚,在纽约买了套房子,家庭非常和睦,可以说是很多人非常羡慕的对象。
然而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我们都知道,和2020年疫情导致的危机不同,那年的金融危机,被打击最惨的就是银行、投行、券商这种金融机构。结果这对夫妇,一个人被裁员,另一个保住了工作但只能拿基本工资,失去了以往高额的奖金。更关键的是,俩人之前贷款买的房子价值也大幅缩水,他们甚至一度考虑放弃还款,房子都不要了。
好在当时通过家里的帮忙,没有让贷款断供,后来2009年开始市场复苏,俩人能力也不差,找到新工作之后情况终于缓解很多。但后来我们聊起2008—2010年那段时间的时候,他们仍然心有余悸。
要知道,在十多年前,华尔街的工作应该是世界上最高薪的地方之一。当时两个人加起来年收入应该在50万美元以上,绝对是高收入家庭。但为什么还会经历这么大一次挫折呢?问题的关键就在我们刚才说的风险敞口问题。
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他们的情况:
首先,这两个人在两家华尔街的投行工作,所以他们肯定各自面临一个风险,我们可以叫做公司风险,或者职位风险。意思就是说,我们所在的公司可能突然出问题了,比如破产了,或者遇到重大问题了,就像那一年的雷曼兄弟或者贝尔斯登。这是第一层风险。
第二,这两家公司还都有各自的行业风险。所谓的行业风险,就是说问题可能不是出在你工作的那个具体的公司上,而可能是全行业的问题。当然在这个例子里,两个人所处的行业是一样的。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比如你之前在市值过百亿美元的Juul工作,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这家公司是做电子烟。后来不管美国还是欧盟,突然发了个禁令,不让这个行业推广了,或者要交巨额的税,那么全行业都会面临问题。这又是一层风险。
第三,别忘了这两位同学还贷款买了房子。买房子自然有风险了,因为房价可能会大跌。我们都知道2008年全球房价跌得非常多,国内房价历史上跌个20%~30%也并不罕见。更重要的,他们的房子也在纽约,而金融行业是纽约的支柱产业,所以如果金融危机发生,纽约的房价肯定要受到更大的打击,更别说还要还贷款了。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系统风险。什么叫系统风险呢?基本可以理解成大家只要在市场上就很难躲掉的,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人类社会基本的一些风险。比如这次的疫情、潜在的自然灾害、局部战争、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等等带来的风险。这就是第四层风险。
我们这么简单一统计就发现一件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家庭收入很高,运转良好。但实际上它们的风险敞口非常集中——就是集中在纽约的金融行业可以一直良好地发展这件事上。一旦这个前提不再成立,或者短期内出现很大的意外,那么他们良好的家庭财务局面可能会瞬间被打破,甚至可以说是连环爆破。而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也确实发生了。
2
这里我要特意说明一下。只要我们活在世上,就总会面临风险——举个特别极端的例子,谁也不知道突然哪天会不会来个小行星撞地球事件。何况,风险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因为只有承担风险,才有可能获得我们想要的回报。所以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消灭风险——这也不可能——而是要去判断我们的风险敞口有没有过于集中,或者自己根本没注意到。
那现在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其实随处可见。
比如你认不认识那种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他们可能大学毕业之后加入了阿里、拼多多或者字节跳动,这几年不管是靠着工资收入还是期权奖励,都获得了不小的财富增值,而且找的伴侣可能也是同行业的,然后房子也买在科技园区。可想而知,一旦全球互联网科技行业出现什么问题,这类家庭受到的影响也会是多重连锁的。
虽然在我写这节课的时候科技行业还是一片欣欣向荣,但没人能保证这种事可以永远地持续下去。所以做好家庭风险的分散与对冲,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比积累财富本身还要重要。
3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识别和管理这样的风险呢?我来分享一个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一共可以分成三步:
第一步,按照不同的维度,为自己不同种类的家庭收入和财产寻找相关性。
第二步,对找到的各种相关性进行压力测试。
第三步,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散和对冲。
这三个步骤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详细地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识别出自己的家庭财富和资产之间,都有哪些相关性和共性。比如对于刚才我们举的例子,我朋友家庭的工资收入,和他们房子这项资产的共性,就是“都受到纽约金融业繁荣程度的影响”。还比如,在2020年这场疫情里,有一些亿万富翁的财富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比如美国NBA一支球队的老板,因为他的主要产业是酒店、餐馆、赌场等等——而它们的共性是,生意全部都在线下发生。
所以我们在管理家庭财富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各种资产的相关性都是什么。有些相关性相对好意识到,比如:
- 买的股票都来自于某一两个行业,比如科技行业或者消费行业;
- 买的指数基金都来自于同一家基金公司;
- 资产过于集中于某个地区或者某些国家。
还有一些相关性隐藏得更深一些,比如:
- 投资组合的策略过于依赖某种因子的表现,比如价值因子或者红利因子;
- 家庭资产受到基础利率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有房贷的同时还买了各种债券或者债券基金;
- 汇率对投资组合的影响比较大;
- 家庭财富主要依赖于某个公司或者某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 甚至,家族财富的传承非常依赖自己的下一代能否成才。
实际上,对自己财富的相关性的考察维度非常之多,我可以列一些最常见的:公司、行业、地理位置、资产类别、投资策略、利率汇率、债务税务、信息安全、政策法律、身体健康、家庭关系、意外事件,等等。
而当我们找到了这些相关性,自然要进行相关的压力测试——说简单一些就是,如果某个相关性因素出问题了,会对我们的财产有什么负面影响?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几年前我的一位阿里的朋友曾经找我咨询投资建议。在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之后我说:其实对于你来讲,你未来的财富基本不取决于你的投资水平高还是低,而主要取决于阿里这家公司本身的发展情况如何——因为你收入的最大两个部分,工资收入和股票奖励,都和阿里的未来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所以当时我给了他一个建议,如果想要对冲风险的话,他应该做一件事情:不要去买公司旁边的房子,而是干脆租房,然后把钱拿出来去上海买房,这样就分散了“阿里+杭州”的风险。甚至更激进一点,我当时和他说,你可以考虑把一部分工资拿出来去买拼多多的股票,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保险”。虽然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但这种思路你应该已经明白了。
最后,我想来讲个有趣的小案例,让你感受一下顶级家族和企业是怎么分散风险的。
你应该听说过,日本有很多传承百年的家族企业,一两百年的很常见,三五百年的也不稀奇。但我们都知道,家族企业最难的就是代际的传承,因为谁也没法保证下一代真的能成才,尤其越是富二代,战斗力可能越不足。那么日本企业通常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简单,就是扩大选材范围——儿子女儿可能不争气,那么就找好的女婿。所以像松下幸之助、铃木俊三、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佐吉,都是把家业传给了女婿。通过这种机制,家族就更有可能把企业交到有能力的人的手里,下一代传承的风险也就被分散了。
好,这就是这一讲的内容了。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讲再见。
如何识别并对冲家庭财富风险: 1.按照不同的维度,为自己不同种类的家庭收入和财产寻找相关性。 2.对找到的各种相关性进行压力测试。 3.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散和对冲。
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家庭的风险敞口,把收获跟同学们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