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我是张潇雨。好久不见。

接下来,《个人投资课》会进行大幅的升级,除了增添接近一倍的内容之外,我也会多和你进行互动,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答一些你的疑问。

但在看大家的提问的时候我有一个感受,就是有很多问题我很难回答,即使回答了对你帮助也不大。所以在此之前,我想先来讲一讲,如果来投资课和我互动的话,问什么样的问题会更有效率,对你投资更有帮助,而且被回答的概率更高。

1.

首先,让我来说两类特别常见的,但是真的很难回答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信息层面的问题。这类问题典型的有:

  • 东方财富和雪球哪个更值得给新手使用?
  • 华泰证券这个平台可以吗?京东金融可以吗?
  • 老师贵金属有没推荐的交易平台,方便操作交易的?
  • 支付宝财富板块安全吗?
  • 指数的PE历史百分位在哪里查?
  • 外国的指数基金怎么买?
  • ……

为什么这类问题很难回答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非常诚实地说,我,或者你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朋友或者老师,都不可能总有时间和精力,做你个人的搜索引擎。我相信这个道理不用多说,大家都能理解。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这类问题的另一个容易误导人之处,是范畴太过模糊,导致无法回答。比如,怎么叫一个平台「可以」?「可以」是说,界面简单易用、还是收费低、还是成交快品种多?「安全」的意思具体是什么?是你的钱不会被偷走?还是投了以后不会亏损?标准不同,指向不同,答案自然也就不同。本着对你负责的原则,我是很难回答哪个「可以」的。

另外,永远不要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都在变化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动态的。比如我此刻和你说,某某平台比较靠谱,但也许过了几个月,它突然提高了购买佣金,或者大肆宣传一个比肩「原油宝」的不靠谱产品,这都是你我没法控制的。同样,本着对你负责的原则,我也很难回答这类的问题,除非我同时跟踪所有平台所有 app,一有问题就立刻提醒所有人,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最后,我最想说的东西是这样的。在整个《个人投资课》里,我都在强调一件事情——投资很难,它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经验很高,能成功的人其实非常少。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想要做得好,想要排进前1%、5%、10%、20%......都是要付出努力的。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努力,就是不管想投资什么、想买什么,都要做好自己的研究,都要花时间去了解,都要持续地学习——这才是对自己挣来的钱负责的态度。我当然可以随便回答你哪个平台好用,哪只基金费用低……但如果你没法养成自己学习、研究、思考的习惯,那么投资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所以,我宁肯说这么一大段话,也不会简单扔给你一个答案。

第二类很难回答的问题,是那种特别泛泛的,关于某种投资标的,或者投资策略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典型的有:

  • 老师,你相信江恩理论吗?K线图有用吗?
  • 区块链投资方面有推荐吗?
  • 现在还能买格力或者恒瑞的股票吗?
  • 现在政府在支持企业资产证券化,请问如何辨别这类资产的好坏及个人怎样投资呢?

我先做一个统一回答。对于投资策略来说,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最重要的常识、公理、第一性原理——不管你怎么称呼它——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投资策略永远都管用

比如传统的价值投资在过去十几年里就是整体跑输市场的,巴菲特的业绩也是一样;比如很多人包括我在课里推荐的指数基金定投,在市场不断向上的阶段并不如一次性买入好,定投反而降低了收益;还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一战成名,赚了上百亿美元的约翰·保尔森,在之后的十几年来再也无法重现辉煌,在2020年决定退回所有投资人的资金,只管自己的钱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策略,然后坚持下去

而类似与「某个股票能不能买」,「某个行业或者主题怎么参与」,我只好搬出自己常用的那个回答了:如果一笔投资,你还需要问别人能不能买,那就是不能买

为什么?因为需要寻求别人的肯定和认可,说明你对这个东西的认知还不够,对它价值的理解还不深——如果你对一个东西特别了解,是不需要问别人的,或者至少问的是非常具体的、细节问题,是来辅助你已有的判断的。巴菲特总说「能力圈」这个词,意思就是,你要诚实地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也是我们课程里说的「不懂不做」。否则你想像一下,如果你并不知道一个东西的价值,买了之后不管它是涨了还是跌了,你都不可能拿得住的。

最后,类似于企业资产证券化、5G 基金、生物医药科技这种热门话题,我的态度一贯是:你摸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这些东西你真得搞得懂么?是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和成就,让你认为自己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可以把这些非常复杂的东西弄明白呢?

至少对我来说,这些东西我是一概不懂的,也不想花时间弄懂。就像芒格说的,做投资的时候有5%左右的机会,一看就不行;有90%,都可以归在「太难了看不懂」那一堆;剩下5%才是我们的机会。这也是巴菲特说的,“我们投资之所以做得好,不是因为我们能跨过7英尺高的栏杆,而是因为我们全神贯注寻找我们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

当然,让我来补充一句。我完全不觉得我的这种理念和思路,就是唯一正确的,这只是我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心态、以及财务状况,为自己选择的一种投资方式。我当然相信《个人投资课》的同学里藏龙卧虎,懂得很多我也不懂的事情。另外,市场里并不是只有我一个教投资的老师,多去和不同人学习、体会不同的风格流派、不断扩大自己视野,都会对你的投资水平有所帮助。无论如何,只要你诚实地选择了最合适自己的,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以上,就是我希望你避免提问的两类问题。

2.

那么,怎么提问更有效率呢?

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比较具体的,有场景的,他人也有借鉴价值的问题。比如:

  • 我现在有一笔钱,是想三年之后买房付首付用的。那我还能定投指数基金么?能买股票么?
  • 我老公买了3只股票,现在跌了20%,我想让他卖掉,应该怎么说?
  • 我30块钱买的某个股票,现在涨到60块了,我觉得价格有点高,应该卖么?
  • 我看国内一些著名的基金经理会按照监管要求公布持仓,我可以抄他们的作业么?

第二类,是虽然相对宽泛,但问题里自带信息和知识点的问题。比如:

  • 晨星网的基金评级和风格工具箱值得参考吗?
  • 指数增强基金的原理是什么?普通人应该选择吗?
  • 都说买股票要留出安全边际,那么留出多少合适?30%够吗?

第三类,就是和投资虽然不直接相关,但是涉及生活和心法的问题。比如,

  • 怎样远离市场中的噪音?
  • 如何读书与思考?
  • 市场动荡时如何保持好的心态?

这些我也愿意和你随便聊聊。

最后我想说,虽然投资这件事因人而异,也并没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案,但这篇加餐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试图为你提供一些可以借鉴和采用的策略和工具,帮助你组建、执行和优化自己的投资计划,并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投资理念。

接下来也希望你能留下你的高质量的投资问题,我会在后面的加餐和互动中解答。

欢迎你来一起加入这趟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