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7丨情景预案:买股票前要问的四个问题
张潇雨亲述

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我是张潇雨。这是我们实战模块的第13讲。

在前面的几讲内容里,我把自己目前在“普通投资者购买股票怎样能提高胜率”上面的各种思考都讲到了。在这节课里,作为这个话题的收官,我想来分享一组问题,这组问题是我个人每次买股票的时候都会问自己的四个问题,它们在我多年的个人投资生涯里,很多次地帮我管住了手,避免了很多随意的买入,也避免了很多亏损。

接下来我把这四个问题以及它们背后的理念分享给你。

1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之前课程里讲到过的:如果这只股票跌了50%,我能接受么?我会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帮助我们在头脑一热,心里想着潜在回报可能有多少,感觉马上就要发财了的时候提醒自己,糟糕的情况也很可能发生。

我们之前举过很多例子,一只股票,哪怕在基本面没什么变化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上涨一倍或者下跌一半,都是很常见的。哪怕是苹果、腾讯、茅台、格力这样大家公认的好公司,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另外,这个问题还给我们一个提醒,是在决定买入之前,诚实地检查一下我们对这家公司的了解程度,以及研究够不够深入。

比如我身边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他的朋友神秘兮兮地给推荐了某个股票,说接下来一定涨。当然这还算好的,有些人可能还会加入所谓的投资群、荐股群,交上一笔高昂的费用作为学费,然后发现这不过是一个骗局。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这个股票下跌50%,我知不知道可能会因为什么”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检查。想要回答出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对这家公司的各种潜在风险——包括行业状况、竞争局势、产品价值、公司治理等等,都要有相对深入的了解。过不了这关,我是不会允许自己买入一只股票的,哪怕是再多人觉得这家公司好也不行。

2

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我把它简单概括成了一句话,叫做:我为什么要买这个公司而不买腾讯?

这里我并不是推荐你买腾讯的股票。这里的“腾讯”是个比喻,它代表着一类的公司,就是你自己相对最理解,最信任,跟踪和了解的时间最长,最有可能拿得住赚到钱的那类公司。换个角度说,它也是你的“机会成本”,是你每次想买其他股票的时候的一条基准线。

虽然我在课程里一再声明,普通人并不需要会炒股票,但如果你真的想在股票投资,尤其是价值投资上有所建树,我的建议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

它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先把一家企业看懂,看透,长期跟踪,建立起超出常人的认知优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商业,理解市场,理解世界运转的方式……然后再把自己的能力圈慢慢扩展到其他领域、其他公司。而大多数人的做法反而是,对很多公司只做很浅的了解,然后买入一堆自己并不懂的股票,这样还不如去买指数基金。

所以,当你有了一个可靠的基准,当你找到了自己的“腾讯”,你在买入其他股票的时候就会更加谨慎。因为你知道比较深入地了解一个公司是什么感觉,自然就不会很轻率地把钱随便投出去。

另外,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附带的作用。这个作用可以用巴菲特的一句玩笑来总结:当你有40个妻子时,你就永远不会知道她们此时此刻都在干什么。

彼得·林奇也在书里说过:“业余投资者即使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最多也只能研究追踪8~12只股票,而且还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找到机会进行买入卖出操作。所以,我建议业余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同时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如果让我来说的话,我觉得这个数字基本合理,即使稍微放宽一些,同时拥有6-8只股票,已经相当多了。而这个“为什么不买腾讯”的问题就能够帮助我们来筛选自己的持仓数量。

3

如果说第二个问题是在帮助我们检视投资标的的话,第三个问题更多地是从市场和博弈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买入的。这个问题叫做:

当我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别忘了同样有一个人正在卖出它,那么我比起对方多知道什么呢?我超越市场认知的地方在哪里呢?

显然,这个问题的难度比之前的更高,它要求我们在拥有超出市场认知的时候才能买入股票。对我来说,这个问题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当前对某只股票的主要逻辑是什么,而在消化了市场主流逻辑之后,押注的市场上暂时没有演绎出来的点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国内著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冯柳的经历和观点都很有启发性。在一次公司内部和研究团队分享讨论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不太擅长琢磨大方向往哪里走,这需要学习能力和对新东西的接受能力,这么多年,我很少独立做研究,因为不擅长……(所以)通常会把别人研究好的、我觉得有道理的东西全部列出来……思考涨的理由是否可延展,跌的逻辑是否可被化解。如果让我独立做研究,我很容易走偏,拘泥于一处走不出来。

例如在大家都抛弃医药股的时候,我能够在医药股最底部时看多它,这种选择对我是很容易的,前提是要把好的坏的方面都罗列出来。我喜欢做关注度很高的股票,因为关注度高,我能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对于关注度低的股票,我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而无从进行选择。历史上我自以为是的研究基本都是错的,选择则基本都是对的。

我们参与市场的时候,要听最强者的声音,尊重对手。跌的时候要听看空的人的声音,涨的时候听看多的人的声音。市场是不断交替的,多的理由和空的理由都存在,市场演绎多的时候,要记住那里还有一个空的理由,当多方的理由不充分时,就选择加入空方。这个过程中,没有我的研究见解,更多是我的猜测和选边。”

在我看来,冯柳的这种“少做研究而多做选择”的逻辑,就是把“充分了解市场每个阶段在想什么”这件事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之前提到过冯柳的“弱者体系”,他说他会认为自己在信息获取、理解深度、时间精力、情绪控制、人脉资源等方面都处于这个市场的最差水平,所以与其非常深入地研究,不如等到市场把主要逻辑都呈现出来,他再进行选择。

虽然我们未必能够达到他这样的水平和境界,但这个思路的正确是毋庸置疑的:在买入一个股票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整个市场对于它的主流看法是什么,而我们和主流观点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意见,这样之后,不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4

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四个问题里最难的,因为它非常开放,可能性也很多,也非常难以预测。我们可能不仅要在买入的时候问自己这个问题,在持有的过程中也要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是:

再伟大的公司也会出现错误,那么这家公司犯什么样的错误是我可以接受的呢?

公司在发展历程中犯下各种错误的例子实在是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想到一个李录在访谈时提到的例子。他说:当我们持有一个公司的时间比较长了之后,我们对它的了解,已经和初始买的时候很不一样了。所有权会对情绪造成很微妙的变化。中文里有个词叫“敝帚自珍”,就是这个意思。

他说,自己有一家公司,到2020年为止已经持有了22年。他对这家公司相当了解,包括对它犯的错误也很了解,最后感觉这家公司就和自己的公司一样。而这家公司在李录持有的期限内,一共有三次下跌了50%。但这笔投资还是让李录赚到了150倍。

后来记者问他,当时大跌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卖?什么情况下会真的去卖?

李录的回答是:“哪有不犯错误的公司呢?就像哪有不犯错误的人,都会犯错的,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跟优秀的人是一样的,所有错误都是让你变得更优秀的机会。所有的优秀公司都有这个纠错能力,如果它没这个能力,一定程度就完蛋了。”

所以我也总在想,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长期持有一个企业,那么就要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企业一定会犯下各种错误,而什么类型的错误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样的错误我们不能接受,需要卖出呢?2003年的乐高,2013年的微软,2015年的李宁,2020年的波音,它们的错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这些可能都需要我们的长期思考。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最后我来做个总结。

你可能也发现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总体的思路都是一个,就是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先为自己设置某种情景预案,把可能出状况的地方考虑到,并且想好应对方案,这样真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了。其实这也是我们课程的一贯主张。

所以在下次买入股票之前,不妨问问自己这四个问题吧。

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讲再见。

买股票之前问自己的四个问题: 1.如果这支股票跌了50%,我能接受么?我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么? 2.我为什么要买这个公司而不买腾讯? 3.当我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别忘了同样有一个人正在卖出它,那么我比起对方多知道什么呢?我超越市场认知的地方在哪里呢? 4.再伟大的公司也会出现错误,那么这家公司犯什么样的错误是我可以接受呢?

张潇雨

你在买股票之前会想什么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有比较有效的吗?欢迎留言跟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