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丨场外因素:决定成败的非技术原因
张潇雨亲述

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

课程讲到现在,我们已经谈到了很多投资相关的知识——比如要降低投资成本,要足够的多元分散,不要轻易择时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学习投资的时候,最在意的、花最多精力学习的也是这些专业的“硬”知识。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投资结果成败的,反而是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一些东西。我把这样的东西称作“场外因素”

“场外因素”这个词听着可能没那么熟悉,我用个比喻你就理解了。

假设有两支球队进行足球比赛,那么双方直接比拼的一定是技术水平、战术素养、机会把握能力、教练场上指导的水平……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赛场之外的因素可能对比赛结果很有影响——比如天气的影响、比如场地草坪条件、比如客场球队被安排到了一个糟糕的酒店,导致前一天晚上休息得不好,等等。

这些因素虽然和竞技无关,但是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可能很大。

那么在投资这件事上,场外因素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你就明白了。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提到过迈克尔·巴里(Michael Burry)这个人。他是著名电影《大空头》的重要原型之一,由演过《蝙蝠侠》的著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

在2007年,巴里由于成功预测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在别人都亏得极惨的时候,他的基金在那一年狂赚167%,自己也获利超过1亿美元,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如今我们提起来津津乐道的迈克尔·巴里,最终结局并不是那么理想。实际上,他虽然在2007年赚了很多钱,但他的基金在2008年上半年就被迫关闭了,根本没能坚持到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所以也没挣到最后那笔大钱。而基金关闭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他做不下去了。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迈克尔·巴里这个人的一生非常传奇。如果你仔细看过他的照片,会发现他的左眼是一只玻璃的假眼。这是因为他两岁的时候就患了一种叫视神经胶质瘤的眼疾,于是眼球被迫摘除。

也是这个原因,他小时候就常被同伴们取笑,所以性格非常内向,成年以后才发现自己有轻度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如果不严谨地说,可以理解成自闭症。

巴里一开始并不是搞金融的,而是一个斯坦福医院的医生,上学的时候读的也是医学院。不过由于对投资很感兴趣,他从1996年就开始在业余时间写投资博客。由于观点非常独到,吸引了很多顶级投资者和机构的注意。到了2000年,他决定不再做医生,而是专职做投资。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以一百多万美元起家了。

其实迈克尔·巴里最开始根本不懂什么次级贷款,而擅长的是巴菲特的那套价值投资。不过他看公司的眼光还是非常出色的。在基金的前几年里,他经常能找到那种被市场遗忘的冷门公司,以极低的价格买入,等到公司价值回升以后再卖出。而且,他这种性格内向、不问世事、就爱自己钻研的性格也帮助了他。

就这样,他在2001—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投资回报率是55%和16%;到了2003年,整个市场回升,大涨29%,结果他的回报是50%+。到了2004年,他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从一百多万美元涨到了6亿美元。

这个时候,巴里注意到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并且发现了一种绝佳的做空美国房地产的金融工具,就是我们说的信用违约互换——CDS。

简单说, CDS 就是一个保险:以美国的房地产行业为例,你每个月付一笔不高的保费,如果美国房地产好好的,保费就白花掉了,一旦房地产行业爆发了危机,你就可以获得巨额理赔。

据说巴里在赌这次危机之前,读了上万页关于 CDS 的复杂文件才作的这个判断。他说,这些文件被写出来之后,除了律师基本就没人看过,但他每一页都认真读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巴里最终赢得了这场赌局,自己也挣了非常多的钱。但是其中过程的艰辛,很少有人注意。

因为当时他的眼光太超前了,从2005年就开始做空房市,而实际危机是2007年下半年才爆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里的回报都非常惨淡,因为他不但没赶上股票的牛市,每年还要白白交一笔保费。

比如在2006年,整个市场回报超过15%,而巴里的基金回报是多少呢?-18%,就是因为别人都狂买股票的时候他自己默默买 CDS,这个回报能好得了么。

来,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假设你就是巴里这个基金的投资人金主。之前,巴里是搞价值投资的,而且还特别成功,五年下来你的钱都翻了好几倍了。结果有一天他突然性格大变,股票也不做了,花那么多钱买了一堆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背后逻辑是看空整个美国房市——关键他也不是房地产专家。结果两年下来,其他人买股票挣了好多钱,而你投进去的钱亏了快20%。你说你心情能好么?

所以到了2007年初,巴里天天都要面对投资人的兴师问罪,而且很多人要求赎回投资。那段时间他极其痛苦,天天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听重金属音乐,还狂打架子鼓。《大空头》电影里也有这段情节,那可不是艺术加工,是真正发生的事。

在这个时候,巴里的性格导致他做了一件让投资人更加愤怒的事——把基金冻结,不允许投资人赎回。因为他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认为这时候把钱还给投资人绝对是功亏一篑。结果投资人当然勃然大怒,很多人还威胁要起诉他。大家闹得很不愉快。

好在等到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终于爆发,华尔街一片狼藉,而巴里也是一战封神。那一年,管理规模不到6亿美元的巴里给投资人挣了超过7亿美元,他终于赢了。

听到这里你可能终于松了一口气,觉得功夫不负有心人。但是,现实是相当地残酷。

在巴里大胜而归的时候,他等来的不是客户的喝彩和感谢,而是更加迅速而坚决的资金赎回……原因也很简单:大家觉得次贷危机是个几十年不遇的大事件,而巴里下一年一定赚不了这么多钱了,不如见好就收,而且万一以后资金再被冻结,就太得不偿失了。

结果撤资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巴里非常崩溃,他觉得自己没法再帮别人管钱了,于是只好在2008年上半年把基金关掉,从此退出了资产管理这个行业。

你看,在这个故事里,一个非常出色的投资者——足够聪明,非常勤奋,投资能力超强,判断非常精准,下注也足够勇敢——但最终结局却是众叛亲离,被迫关闭基金。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他投资能力不行,反而是一些场外的因素。

在这个例子里,这个场外因素就是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安抚投资人的手段,适当妥协的心态。这些东西跟具体的金融知识和投资技能无关,但很多时候却更加决定了我们投资结果的好坏。

听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我们最应该在意的场外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尽管影响我们投资结果的场外因素有千千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两条。

第一条,是维护你能独立作决策的能力。

刚才我们说的巴里,他的决策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他维护这种决策的能力就差很多。比如他没法和投资人很好地沟通,不善于管理他们的期待,最终只能靠禁止赎回这个强制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决策,这最终也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在做投资的时候也经常要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挑战,甚至很多时候他人其实是善意的关心,比如你的老公、老婆、父母、朋友……总会念叨一下你的投资到底是赔还是赚,总会拿你的成绩和别人比比。这个时候,能够管理他们的预期,能够和他们很好地沟通和理解,对你长期的投资计划就非常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同样在次贷危机中狂赚一笔的约翰·保尔森就比迈克尔·巴里做得好得多。

当时在和投资人沟通的时候,他没有渲染自己是在赌美国房地产崩盘,而是说自己的基金针对潜在的远期灾难进行了对冲,这样投资人的担心就小了很多。而等到市场真正崩盘的时候,他们坐等着收钱就可以了。

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说要和你身边的人含糊其辞、隐瞒信息,但是投资本来就是一件需要独立思考,很多时候非常孤独的事情。所以,能够维护好你能独立决策的环境,对我们的长期成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重要的场外因素。

第二个因素叫做,要保持你场外赚钱的能力,也就是投资之外的收入。因为它能反过来帮助你的投资成绩。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职业相当成功,工资水平不错,那么即使市场下跌,你的压力也不会特别大,甚至你还可以补仓。反过来,如果你只靠投资赚钱,遇到熊市你可能会非常难熬,甚至会被迫卖出你的投资,坐实亏损。

所以我总说一句话:越不需要靠投资赚钱的人,越有可能靠投资赚钱。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不管你觉得投资的专业知识有多么重要,那些场外因素都是不能忽略的。当你给自己的投资和决策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之后,你离投资成功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