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我是张潇雨。这里是“货币的基础逻辑”专题第10讲,也是这个专题的最后一讲。
之前的课程里,我们已经梳理出了理解货币的一个基础的框架,也提到了美元国际通用货币的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最后一讲,我们就来聊聊最后一个问题——到底有哪些方法,可能打破美元霸权呢?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这依然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一两篇文章很难说清楚。所以和之前的课程一样,我更多地是提出一些思路和想法,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作为接下来自己研究的起点。
1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思路——把美元和全球必需的大宗商品脱钩。
这个路线最有名的例子,其实就是21世纪初的伊拉克。200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对伊战争,巴格达很快被占领,萨达姆开始逃亡。到了年底的12月13日,美国军队抓住了躲在地窖之中的萨达姆。两年多之后,经过法庭审判,萨达姆被处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无稽之谈。而当时另一个流行的说法是,美国是为了石油才发动的这场战争。但如果稍微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说法是有些问题的:比如2009年的时候,伊拉克新政府在战后第一次对伊拉克石油开采权在全球进行公开招标,结果中标的并不是美国公司,反而是以英国石油公司和中石油为首的集团,获得了伊拉克最大油田的20年开采权。后来第二次招标,除了美国公司之外,壳牌、中石油、马来西亚的石油公司也纷纷中标,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国一家垄断。
所以这场战争到底为了什么呢?时间拉回到2000年,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那年11月,萨达姆宣布了一件事:伊拉克石油不再以美元标价,而是以欧元标价。当时的背景是,1999年正好欧元成立,萨达姆想借机对石油美元体系发起挑战。他不仅宣布伊拉克石油不再用美元结算,还把伊拉克绝大部分外汇储备都换成了欧元。这正是美国政府无法接受的。
实际上,这种希望把大宗商品和美元脱钩的举措还有很多。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甚至我们国家,都有过类似的尝试,当然目前都算不上非常成功。不过所有的斗争都是长期的、持续的,以后如果你看到类似的新闻,应该就能明白大家在背后争夺的是什么了。
2
除了与大宗商品脱钩,另一个打破美元霸权的思路,是建立局部的自贸区。
这个路线也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货币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帮助交易,辅助结算。如今各国贸易往来非常密集,有个大家都比较认的通用货币肯定会增加效率。但假设有那么一些国家,互相贸易很多,而且彼此相对比较信任,那其实不一定非要用美元结算啊,互相记账其实也是可行的——我们之前说过,货币很多时候就是个账本上的数字。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讨论了很久的东北亚自贸区,有时候也叫中日韩自贸区。它的核心理念是,因为中日韩地理位置相近,彼此贸易量都很大,所以可以形成一个自贸区,用彼此间的货币结算,绕过美元。
这里可以稍微提一个小的概念,叫做“货币互换协议”。你在新闻上可以看到,中国在2018年底和日本签过一个2000亿人民币额度的货币互换协议——说白了就是中国如果想去日本买东西或者投资,可以直接从日本的银行借日元出来,反过来日本也可以向中国的银行借人民币,这样就不用中间倒一手美元,而是每过一段时间互相结一次账就好了。而这种协议也经常用在自贸区的设立中。
这个中日韩自贸区一旦成立——别忘了这里的“中”除了大陆以外,还会有港澳台三个地区,那么它几乎可以被视为规模20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了——仅次于北美和欧盟。
如果再畅想一下,东北亚自贸区如果运转顺利,南下去结合东南亚,甚至继续结合印度以及中亚五国,那么它的规模成长到30万亿~50万亿美元都有可能——这已经是世界第二甚至第一经济体的水平了。等到那个时候美元霸权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强势地覆盖全球,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
所以你肯定关心,这个自贸区成功了么?答案和第一个路线一样,仍在路上,远未成功。其实2013年中日韩自贸区就谈得差不多了,但就在临门一脚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钓鱼岛、黄岩岛等一系列政治事件,让谈判一下子搁置下来。直到几年之后,东北亚自贸区还在艰难推进,每次有些进展,就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背后到底是谁不想让它成功,我们都有自己的判断。
另外可以稍微多说一句。这些年你一定听过一个我们国家提出的顶层战略,叫做“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是干什么呢?具体内容当然有很多了,但是核心思想我稍微摘录一点,你来体会体会:
“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所以你看,想要让自己的货币更加受到认可,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加强国际间合作,促进人民相互的文化交流永远是很重要的。
3
这两个思路说完,我们来说第三个。
这个思路就是,既然一国货币作为全球通用货币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创造出一种“超主权”货币来,让这种新货币服务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稍微解释一句“超主权货币”概念。所谓的超主权,就是跨越国家的界限,所以最经典的超主权货币就是黄金了,因为黄金并不由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控制,同时也是全球通用的。当然之前我们也讨论过,金本位的僵化已经让它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很多人期待一个新的超主权货币的诞生。
这个路线同样很早就有人尝试过,就是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你应该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当时美国用这个体系确立美元霸主地位的时候,英国人凯恩斯是很不愿意的。当时他设计了一套自己的方案,创造出了一种叫Bancor的世界币。与此配套的是,成立一个国际清算同盟,负责发行Bancor,各国家持有多少Bancor就发行多少本国货币,而国家之间就用Bancor结算。换句话说,这个清算同盟就像是各国央行的央行。
至于每个国家怎么获得Bancor,主要是两种来源:一是根据各国的经济数据由清算同盟直接向各国央行发行,最初分配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之后根据各国经济的增长增加相应的Bancor数量;另一种是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借款。
这里面的细节还有很多,但核心逻辑显而易见:由于获得Bancor不需要黄金,所以美国在战争期间累积的那么多黄金就没用了,而打完仗百废待兴的英国,可以利用这个体系保持住自己金融霸主的地位,至少别被落下太多。比如,如果按二战前比例算,英国可以拿到Bancor份额的16%,加上英联邦和其他殖民地国家,可以达到35%,这个比例远高于英国当时实际持有的黄金储量。但这个计划再完美,美国人可能同意么?绝对不可能。所以凯恩斯的Bancor体系从未实现过,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然而这种建立一个超主权货币的愿望从来没有被遗忘过。最近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比特币。在这里我们不多介绍比特币的具体运行方式了,但是它超越国家主权,不受任何像美联储、美国政府这样单一中心控制。同时,易携带,易分割,且数量有限的特质,让一些人认为比特币是新时代的“数字黄金”。当然,至于比特币的未来如何,愿景能不能成功,还是一个风险巨大的未知数。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顺带提一句央行数字货币(DC/EP)。
先说一句,如果想对央行数字货币,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有更多的了解,穆长春老师在得到有一门相关的课程——这是官方最权威的声音。这里我主要想提到的一点是,央行数字货币这种运用了新技术的货币新形态,带来的可不只是方便快捷,在打破美元垄断方面,可能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举个小例子。央行数字货币其实更像是纸币,或者说现金,只是现在变成数字化的现金了。现金有什么特点呢?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不需要严格绑定某个银行账户,比如一张一百块钱,放在你的钱包里也可以,放到桌上也行,并不影响纸币的价值。
所以反过来说,开设央行数字货币账户,也会比开设正规的银行账户简单得多,很可能手机上快速注册一个就可以了。
所以你可以想象,也许我们“一带一路”很多最普通的外国老百姓,开设一个人民币的数字货币账户,会非常方便,于是大家互相用人民币进行小额的支付和结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技术的加持,使得目前跨境转账两三天的周期,一下缩短到几分钟,而且手续费超低,都会让人民币在国际国内的使用更加便捷可靠。长此以往,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被接受程度也会提高。
到这里,我们《货币的逻辑》专题就结束了。就像我们开头说的,由于话题非常庞大,这个系列的内容注定挂一漏万,没讲到的东西还有很多。不过希望它起到了一些科普的作用,也为你未来理解相关话题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另外,我把我写作这个系列参考的一些书籍和文章,以及我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资料,写成了一篇附录,附在了课程的最后。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有更深的兴趣,可以去做一些自己的研究。
好了,“货币的基础逻辑”专题,到此结束。纵观金融史,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如今的确来到了一个转折点上,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1、可能打破美元霸权的第一个思路是,把美元和全球必需的大宗商品脱钩。这个路线最有名的例子是21世纪初的伊拉克。 2、可能打破美元霸权的第二个思路是,建立局部的自贸区。典型的例子是东北亚自贸区。 3、可能打破美元霸权的第三个思路是,创造出一种“超主权”货币,让这种新货币服务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这个路线的例子有,凯恩斯创造的Bancor世界币,近年出现的比特币以及央行数字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