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
上一课我们讲到了购买股票赚钱的难度有多大,这一讲我们继续来说说这件事。
如果你问我,在投资这件事上,我收到过最好的建议是什么,我觉得肯定有一条:要记住,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我是什么时候收到这个建议的呢?是我大学本科毕业,刚刚加入高盛做股票研究的时候。当时公司组织入职培训,来了一个已经在公司工作二十年的大老板。培训刚刚开始他就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建议给你们,想要做好这份工作其实只有两点:
第一,在这一行不管你做到什么职位,永远记得我们是为客户服务的;第二,做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这两个建议。尤其是“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这一条,每过一阵我再回想起来,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什么叫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我们在做股票投资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一家好公司一定是个值得投资的对象。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我们生活中往往是这么买股票的:你用到了一个好产品,对这个公司产生了好感;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对它家的东西很好评,赞不绝口;看到这家公司创始人的采访和报道,觉得人非常靠谱;读了一些对这家公司的分析,感觉它特别有前途,顺应了时代大趋势,等等。
所有这些点点滴滴的信息最终都汇聚成了一个结论——这家公司不错。那么显然应该买点儿它的股票。
但是,我们先不说上面这些分析和结论是不是严谨,光是对一个问题的忽略就能让我们这笔投资失败,那就是——价格。
一家公司再好,如果你购买它的价格过高,也是很难赚到钱的。
什么算过高呢?我们一会儿就说。先来看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银行业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支柱型和垄断型产业,在我们国家更是。过去二十几年里银行都是整个国家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而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就是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的表现有多出色呢?从2007年到2017年,招行的年利润从150亿元增长到了700亿元,翻了4倍多,年化增长率有15%之多。同样,衡量银行的另外一个指标,每股净资产,招商银行同样增长了接近4倍。简而言之,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招商银行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发展,变成了一家更大更好的公司。
按理说,你要是买到这样一家优质公司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应该能赚大钱了吧?可惜未必。
在2007年年末,市场大牛市尾声的时候,招行股价冲到了23.5元左右,但之后它的股价一路走低,最低居然达到过5块多。直到接近十年之后,2017年7月,招行股价才又回到了24块钱的水平。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2007年年末买了这样一家优质公司的股票,恐怕要忍受长达十年的账面亏损,才可能迎来曙光。虽然过程中公司也会分红,但比起账面的浮亏来说不值一提,你很可能在黎明之前就倒在了半路上。
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太高。
2007年年末的时候,整个市场已经相当狂热,所有股票都被炒得很高,招行也不例外。所以,即使那个时候我们能预测到招行这家公司未来会发展迅猛,利润会越来越好,但那个时候它的价格已经过高了,高到了需要花十年时间来消化的程度。
所以,就像我们开头说的,再好的公司,如果你不管价格就买入,也可能是亏钱的。
有同学可能想,个股大起大落太正常了。如果我不选股,就买指数基金呢?你会发现,价格这个因素不只对个股有作用,对于整个市场也成立。
拿成熟的美国股市为例。我们之前提到过,在2000年3月,纳斯达克创下了5048点的历史最高点,等到整个市场再回到这个价格水平的时候,已经是2016年7月,十六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同样,对于标普500指数,2007年的高峰等到2013年才再次触及。
至于A股就更明显。2007年沪深300的历史高点,直到2019年初末还没回去。曾经2015年的大牛市仿佛就要触到这个顶点了,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轮深深的下跌。
而且你会发现,不只是中美这两个大国,其他国家的股市都有类似的规律——只要你忽略价格问题,不假思索地追高,那么亏钱就是非常有可能的。
说到这儿,我们显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价格因素这么重要,我们怎么判断它是高是低呢?
我要告诉你的是: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不知道一只股票的价格是高还是低的。
听到这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你在开玩笑吧,不知道那怎么办啊?
我们先来想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小米这家公司你肯定知道,它是2018年7月上市的。在上市之后,和所有股票一样,小米的股票价格一直在波动,每天都有变化。
假设有一天小米的股票是14港币一股;过了一周,它涨到了16港币——那么请问:对于小米来说,这两个价格到底算高还是低呢?
16港币确实比14港币贵,但问题是,我们没法说16港币对于买小米股票来说就是一个很贵的价格,也很难说14港币就是一个很便宜的价格。
换个角度讲,16港币对应的小米市值是500亿美元左右,14港币是450亿美元左右,如果你问雷军:这公司你觉得是值500亿美元还是450亿美元?我相信他也没法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时点下,一个公司的市值或者价格,都是无数因素汇集起来的结果。你可能知道苹果是个好公司,但至于它是7800亿美元那么好,还是8400亿美元那么好,这件事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能都是合理的。股价不是数学公式的运算结果,不可能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所以这就是巴菲特说的: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价值投资者,那么大部分时间你应该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股票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一些情况是可以判断的呢?还是有的,就是在市场极端情况下。
比如,你即使非常了解小米这家公司,可能无法确定小米是值450亿美元还是500亿美元,但如果市场给它炒到1000亿美元,你就要警觉了;同样,如果市场说它只值100亿美元,那么有比较大的概率是估值给低了。
对此,巴菲特有个很精妙的比喻: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体重可能是300磅甚至320磅,那么没关系,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个具体数字准不准确,我们都知道他是个胖子。
就像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牛市的尾声,只要对股市有些基本了解,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市场的不理性。当时所有股票的估值都非常夸张,人们情绪极为乐观,所有媒体都在热烈地报道,完全不懂投资的普通人群也纷纷跑去开户,整个市场一片歌舞升平……这个时候你就要非常警觉了。
那么在巴菲特看来,我们应该买什么价格的股票呢?他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你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通俗说就是,如果你觉得一个公司值10块,结果市场有一天突然给出了一个五六块钱的价格,那么这个打折的部分就是你的安全边际。
还用小米来举例,假设你觉得这个公司是值差不多五、六百亿美元的,有一天市场突然下跌,小米股价跌到了300亿美元,比你预估的少了接近一半,那么这个时候买入,显然比“你觉得小米是个不错的公司,长期应该会涨”这个买入理由要好得多。
而且,使用安全边际还能给你留出更充裕的犯错空间。
想象一下,如果你认为小米至少值500亿美元,你等到300亿美元买入了,但市场出人意料地又下跌了,小米只有250亿美元了——这个时候你的账面虽然亏损了一些,但心态仍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甚至还想在这个便宜的价位多买一点儿。但如果你是500亿美元这个价位买入的,结果跌到了250亿美元呢?想想都觉得可怕。
换个角度,这个建议我们还可以这么使用:
我们之前的课程里,反复说过择股是很难的,是不适合普通人去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普通投资者只对公司有一些感性认识,比如觉得产品不错、口碑良好、管理层挺靠谱等等,但根本没有能力判断公司实际的价值,所以远离个股是很必要的。但如果你还是坚持想做一个选股型投资者的话,那么请记住“安全边际”这个概念。
不管你给这家公司估值多少,最好给你心目中的价格打个 5~6 折,再去考虑买这只股票,这是巴菲特等一众价值投资者多年摸爬滚打得出的经验。它听起来是如此简单,但会让你投资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