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丨美元为什么又叫美金?
张潇雨亲述

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我是张潇雨。这里是“货币的基础逻辑”专题第8讲。

之前的课程,我们说到了美元作为当今世界最主流、最重要的货币,到底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一直没有说,那就是:美元是如何达到这样的地位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节点呢?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元霸权,也能对我们如何打破美元霸权给出一点启示。

金本位制时代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说起:

如果你看各种书与文章,会发现大家都会混用两个词——“美元”和“美金”,这两个词如今的含义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那么美元为什么也被叫做美金呢?这就和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有关了。

我们都知道,人类有很长的以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学术一点的名字也叫“金本位”,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发行多少货币,是和自己持有多少黄金挂钩的。金本位有一些明显的优点,比如:由于黄金开采的速度一般比较恒定,所以国家没法想印多少货币就印多少货币,于是通货膨胀会比较稳定;还有,当各个国家的货币都锚定黄金价格的时候,汇率变化也会比较稳定,这样大家互相做生意,买卖东西也比较方便,更少出现一个国家的货币突然升值或者突然贬值,让商人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如果从近代来看,英国是比较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而当时大英帝国的地位也让各个国家跟随它,将自己的货币和黄金挂钩。所以主流国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金本位制,纸币就是黄金的兑换券。

不过金本位的逻辑并非牢不可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我们都知道一战是1914年爆发的,打了四年多,战争开始不久,美国就宣布了自己的中立立场。而由于战场主要在欧洲,美国人趁着这个机会把各种战略物资、军事武器卖给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收回了大量的黄金。

我们之前的课程反复说过几次了——战争是特别花钱的一件事。但金本位制的要求就是,国家发行多少货币,要和自己拥有多少黄金挂钩。可是黄金没法凭空变出来啊,然而钱又不得不花,于是在危难之中,大多数参与了一战的国家只能抛弃金本位,大开印钞机来支付军事费用。

有意思的是,货币体系和金融系统这么大的事,按理说各个国家变动起来应该都是非常谨慎的,不想明白了不会轻易调整。但一战结束之后,仅仅十多年时间里,各国货币到底要不要实行金本位这件事,来回折腾了好几次。一开始,老百姓觉得金本位很踏实,货币不会轻易贬值,但是战争一来,一切都被推翻;等战争结束后,政府需要安抚民众的预期,让大家觉得自己不会总是耍赖印钱,所以虽然金本位的问题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但大家都觉得这种事肯定百年不遇,于是很多国家又开始把自己的货币和黄金挂钩。

巧的是,战后的好日子还没过几年,我们熟知的1929年大萧条又来了。在危机的时候,金本位的僵化问题再一次暴露——你看,现在美联储可以随便印钱,各种托市救市,但金本位的体制下,印钞机就没法随意开了。

当时美国政府想了一个什么方法呢?为了积攒更多的黄金,发更多的货币,1933年4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下令民众上交所有的金币和金条,美联储以20.67美元一盎司的价格来购买。又过了几个月,1934的1月15日,罗斯福就签署了《黄金储备法案》,进一步规定私人拥有黄金是违法的,而且把黄金的价格锚定在35美元一盎司——如果你不按照这个价格出售,美国政府还有权对你进行巨额罚款,甚至直接判处最高十年的刑期。不到一年时间,老百姓手里的黄金就贬值了40%之多。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需要的时候,美国政府是不会在意直接从民众手里抢钱的。当时美元还不是国际通用货币,只能从自己的老百姓手里抢;而美元建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权之后,就从全世界的老百姓手里抢,逻辑从来也没变过。

不过这还没完。如果说一战帮助美国在金融层面奠定了第一强国的地位,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就成为了西方世界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而确立了美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的重要事件,就是你在中学的时候可能学过的那个“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总体来说,美国在二战之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了。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作为同盟国工厂,开足马力给几十个盟国提供了物资和军火,对战争胜利有着不小的贡献。

不过,物资可不是免费的。打仗期间大家可什么货币也不认,只认黄金。所以只要是军事战略物资,国家之间结算主要都是靠黄金的,所以等二战接近结束的时候,美国靠卖东西居然累积了当时全球超过70%的黄金储备。

随着战争局势明朗,大家都渴望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重新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当时各个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反思是,由于经济环境不佳,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所以各国都开始不顾大局,开始搞各种贸易战,加关税,相互制裁等等各种事,这样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下滑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失灵。如果大家都搞贸易保护主义,最后日子过不下去的国家只能孤注一掷,用战争的方式试图重新洗牌,这对全世界都是很危险的。

于是在1944年7月,全球四十几个国家的几百名政要、学者和经济学家,齐聚美国的度假疗养胜地布雷顿森林,商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大计。

这个时候,大部分欧洲国家因为战争,工业体系被破坏了个七七八八,还都欠着美国的外债。而美国不仅靠兜售战争物资囤积了大量黄金,自己的科技和军事水平也在这场战争中突飞猛进。强大的实力已经不可逆转,那么新的体系肯定是要围着新的带头大哥转的。

所以,美国当仁不让地提出了以美元为核心的新货币体系。主要思路就是:各国都来使用美元,用美元交易和结算。另外,这些成员国需要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设定一个固定汇率,上下只能浮动1%,否则政府就要下场干预。当然,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信任美元,所以美国说美元可以挂钩黄金,价格是35美元一盎司。美国政府保证,只要你拿着美元,随时可以找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反正当时美国的黄金储量也多。

当然,这种机制看起来虽然还是有点金本位的影子,但万一出现重大危机,美元还是可以开印的,所以不用那么死板。而平时正常日子里,大家本质上还是挂钩黄金,美元相当于一个代金券和兑换券。这就是我们课程开头说到的,美元也叫“美金”的原因。

如此一通操作,美元已经接近成为实质上的全球通用货币了,不过这个周密的计划还差最后一步。

美国在二战中虽然是最大的赢家,在战争中也大发其财,但有一个后果美国自己也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在战争中,美国各种工厂企业都大量增加产能,开足马力生产,而庞大的工业机器一旦开转,想停可是没那么容易的。比如开战时美国钢产量大概是4000万吨的水平,而战争结束之后五六年还是狂飙到了8000多万吨。这么大的产能,光靠美国人自己是消化不了的。一旦产能过剩太长时间,新一次的经济危机又不可避免了。

既然自己消化不了,美国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出口,而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尤其是西欧正是一片好地方。于是从1948年开始的四五年时间里,美国人实行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送钱给欧洲人,来帮助他们恢复经济。这里的“送”并不是开玩笑,马歇尔计划前后涉及金额超过百亿美元,其中10%是借款,90%是直接赠送的。

不得不说,这个计划看起来好像吃亏,但实际上带来了长期利益。马歇尔计划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虽然赠送的钱不需要还,但西欧国家总要做些让步。所以为了拿到援助,这些国家首先要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还要撤销关税壁垒,放松外汇限制,等等。第二,实质上由美方主导的欧洲经济重建,也大大增加了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政治亲和度和经济依赖性。最后,这个方案让美元成功在欧洲大陆流动了起来。这三点无论哪一条,都再次增强了美国的西方霸主地位。

正是靠着这一系列如今看来不得不说非常明智的举措,美国奠定了自己货币和金融的世界绝对主导地位,也为其后来攫取各种利益打下了基础。

不过,再周密的计划也会有漏洞,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的设计的确巧妙,但在经济规律面前,它还是显露出了一个破绽。下节课,我们来讲讲这个体系出现了什么问题。

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节课再见。

1、需要的时候,美国政府是不会在意直接从民众手里抢钱的。当美元还不是国际通用货币时,只能从自己的老百姓手里抢;而美元建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权之后,就从全世界的老百姓手里抢,逻辑从来也没变过。 2、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美国奠定了自己货币和金融的世界绝对主导地位,也为其后来攫取各种利益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