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丨风险度量:怎样真正地理解风险和亏损?
张潇雨亲述

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

在2018年,有一件事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P2P 理财的全面倒塌。很多人把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投入到了 P2P 产品里,最后落得了一个血本无归的结局,非常令人惋惜。

对于这件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初这些投资者为什么会去买 P2P 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典型的答案有这么几个:

“银行理财收益太低,又不懂别的投资渠道,P2P 买起来很方便,于是就买了。”

“我的亲戚或者朋友买了很多,好像没事,推荐给我,于是就也买了。”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回答是这么说的:“很多中国的普通投资者有种奇怪的理念,做投资一方面要保本不能有风险,另一方面又要高利息回报,并且短期还得见到钱——这几个一相加,正好是 P2P 所体现的样子。”

确实,这些说法都没错,在 P2P 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问题、人性的弱点等等。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很多人没有看到,就是我们并没有理解什么是风险

也正是因为对风险缺乏准确的认识,我们才会糊里糊涂地把钱亏掉。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我相信“风险”这个词,订阅了这门课的同学没有没听说过的。但你有没有发现,你好像很难准确给“风险”下一个定义。

比如我们一说“收益”,大家都能达成共识,就是投资之后挣到的利润,没有什么歧义。但是一说“风险”,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有所不同——

有的人觉得,风险是亏损概率的高低;有的人觉得是资产价格波动范围的大小;有些人指的是“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些说法好像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点不一样。

这种概念上的模糊性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风险很难被度量

还是同样的例子:对于“收益”这个东西,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量化。比如一年收益是3%,还是10%,还是50%,可以算得清清楚楚;但你说,风险是10%、30%,好像没有这个说法。

甚至你再往前想一步,会觉得更加困惑。如果你说:这个投资产品风险有点高啊,估计80%得亏钱。这个“80%”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产品如果投资10次会有8次失败?还是说这个产品卖出10份得有8个人亏损?还是历史上类似的项目10个里面有8个都倒闭了?好像都不是。

另外,这个“亏钱”是亏多少?是20%,还是一半,还是都亏没?好像这些都很难说清楚。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会买 P2P呢 ?一个核心原因就是,虽然各种人、各种平台都会提示 P2P 是高风险的、是风险等级高的,但是由于我们脑子里对风险的定义模糊,又没法精确地量化它,所以我们也意识不到它的问题,总觉得风险是有,但是好像也没事儿,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你不要以为只有业余投资者这么想,由于风险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感知,连最顶级的学者和专业人士也会在这上面吃亏。

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的故事。这家公司成立于1994年,创始人是华尔街一代枭雄约翰·梅利韦瑟(John Meriwether),曾经是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的领军人物。

他在成立这个基金的时候,作了一个野心非常大的决定,就是要把“风险”这个难以捉摸的东西测量出来,然后在最合理和安全的范围内投资,这样一定稳赚不亏。

梅利韦瑟知道想要做到这件事,一定要网罗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所以他找来了两位金融学泰斗级的人物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和梅隆·肖尔斯(Myron Scholes)。这两个人不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更是现代金融学的奠基人。

除了这两位,团队里还有美联储前副主席,无数顶级学府的教授、博士,等等等等。当时《财富》杂志评论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密度,简直不是在做基金,而是搞智力军备竞赛。

有这样的天才阵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上来募资,就达到了12.5亿美元的规模,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对冲基金。

当时,基金核心的策略就是用数学的方法来预测和度量风险。比如长期资本就是最先引入了如今在业界主流的风险测量指标VaR,还进行各种所谓的“压力测试”来测试极端情况下基金的表现,比如东京十级地震,或者美国股市一天暴跌30%等等。

当时他们的算法之严谨和先进,让《经济学人》杂志称赞说:长期资本终于将风险控制从拍脑袋发展成了一门科学。

那么这种靠量化风险进行套利的投资策略表现怎么样呢?一开始相当不错。这么说吧,长期资本前10个月里就赚了20%;1995年赚了43%;1996年的回报是41%。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不但业绩好,基金波动也很小——当时他们亏损最高的一个月也只亏了2.9%。可见他们的数学公式真的挺管用的。

但市场从来不是完美的数学模型。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总理公开宣布卢布贬值。与此同时,他还宣布了另外一件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暂停国债市场交易,并且不再支付国债利息。换句话说就是欠的钱不打算还了。

当时的长期资本有大量卢布和美元互换的产品,而且为了放大回报,还有几十倍的杠杆。消息一出基金立刻暴跌,仅仅一个礼拜之后,长期资本从最成功的对冲基金走到了破产边缘。

据他们自己的测算,这种事情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叫做“六到七个西格玛之外的事件”——也就是这种事想要发生,整个宇宙的寿命都不够用。但它就是这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所以后来著名的投资者巴菲特和霍华德·马克斯都说过:

用数学的方式计算风险是很荒谬的,学者们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可计算的、客观的、能够查明来龙去脉的数字。否则研究就没法做了。

所以通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失败,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其实你看,我们人类面对任何一个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又对自己生活有很大影响的东西的时候,都会试图使用各种方法来接近它、理解它、测量它。这是我们的天性。

比如对于顶级的金融专家和数学家来说,他们就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感知和衡量风险,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会干什么呢?我们会用各种周边和侧面的信息来评估它——

  • 比如我们会看,谁在给这个东西背书。就像某个 P2P 平台是不是国企运营的,是不是拿了著名机构的投资,甚至是不是有明星代言?
  • 还比如这个东西的声势有多大,就像有没有街边广告,是不是有知名媒体的报道,老板是不是上过杂志封面?
  • 甚至,周边的人是不是推荐?就像亲戚也买了这个 P2P,老同学赚钱了我也想赚,金融行业的朋友买了,所以肯定没问题,等等等等。

但事实证明,所有这些方法,不管是完美的数学公式,还是我们获取的这些周边信息,都不能作为我们评估风险的依据。一旦你仅仅靠这些信息去作投资决策的话,离血本无归就不远了。

说到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风险如此不可捉摸,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要去想象风险的概念,而是直接去衡量风险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我们少去想到底会不会亏钱,多去想,如果亏损就是真实地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换个角度说,我们在买入任何金融产品之前都可以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接下来它的价格跌了一半,我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么?我有应对的方法么?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这笔投资最好就不要做了。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我可能想买中国的沪深300指数基金,那么在买入之前我就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它之后下跌50%,可能是什么情况导致的?第二是如果真的下跌50%,我应该怎么办?也许美国股市跌了一半之后我应该再多买一点儿,这也是一种应对方式。但只有我们能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才算是真正衡量了风险的结果。

有些同学可能好奇为什么是跌了一半,不是40%或者60%之类的数字。这里的“一半”,当然不是一个精确的说法,而是一个经验性的数字。

因为如果你去观察整个投资历史就会发现,某种资产在一定的时间内,没什么理由就跌掉40%、50%,是非常正常的,很常见。不管是股票、公司债券、房地产,还是各种理财产品、P2P……都屡见不鲜。

所以这种事发生到我们头上也非常正常。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抱侥幸心理,认为风险不会发生,而是在事前就做好最坏结果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