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丨为什么没有货币交换,交易也可以发生?
张潇雨亲述

你好,欢迎来到《张潇雨·个人投资课》,我是张潇雨。好久不见。

接下来我要带给你的是一个10讲的系列加餐,这个系列的名字叫“货币的基础逻辑”,这是系列的第一讲。

为什么要写这个加餐呢?我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每天都会提到钱,但钱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很少有人能说清。可以说,它是我们最熟悉但也最陌生的东西了。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理解它。

但我的更大的一个初衷是,我发现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钱”对我们来说变得更重要了。当然这里我说的不只是如何挣钱、怎样积累财富这样的话题,而是理解“钱”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接下来会怎样变化和发展。

在过去,这件事确实没那么重要,但我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已经在越来越多地谈论货币这个东西,比如虚拟货币的产生,美元的变化。而未来,货币更是会成为一个长期的热点话题。如果你要理解未来的变化,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基础知识。站在这个时点,重新审视金钱、货币、国家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都会有所帮助。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并非我的专业,也不是我投资策略中最依靠的变量。我写这个专题,也是源于我一开始对于货币的困惑。曾经,我特别希望能有一个人清晰地给我梳理出货币的基础逻辑,但是一时没有找到。所以我自己去收集材料,做了这样一个梳理和总结。所以这个专题更像是一个自我学习和研究的结果汇报,如果出现错漏和偏误,欢迎你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正题。

1. 美国政府钱从哪来?

我们还是从美元开始讲起。

你肯定能感受到,站在如今这个时间点,美元这个全世界最硬的硬通货,可能要有一些问题了。那么问题可能来自于哪儿呢?很多同学心里都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答案,那就是美元的滥发问题。

“滥发”这个词可能有点拗口,那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印钱”,“政府开动了印钞机”或者“大放水”。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钱到底是怎么被“印”出来的呢?印出来以后用来做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真实世界中,印出来的钱都去哪儿了。下面是一段新闻摘录:

美国时间2020年3月23日早,美联储宣布,因为新冠病毒大流行对社会造成了巨大困难,美联储将采用广泛的新措施来支持经济,包括了开放式的资产购买,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便利规模。美联储称,本周每天都将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每日和定期回购利率报价将重设为0%。为确保市场运行和货币政策传导,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MBS。 两天之后的3月25日,美国国会终于达成了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这个方案也被称为“一项跨党派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援救计划”。该计划将向陷入困境的大企业提供5000亿美元,将3670亿美元用于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500亿美元用于扩大失业保险福利,并会向家庭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美国人提供最高1200美元的支票。

这个新闻里的各种专业名词可能有点不好理解,我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我们可以把美国这个国家想象成一个公司。一个公司肯定会有收入,也就是挣钱;同样也会有支出,也就是花钱。比如上面的例子里,美国政府希望帮助很多受到疫情影响的大小企业和普通家庭,那么就要花钱救助它们。

那么政府的钱哪儿来的呢?大概分为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挣来的——政府典型的“挣钱”手段就是收税,比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等;另一个途径和公司一样,就是借债,那么从哪里借呢?就是上面提到的美联储,也是美国的央行,地位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中国人民银行。

所以事情就很清楚了。上面说美联储“将不限量按需购买美债”,这里的卖家就是政府,美债卖出以后政府不就有钱了么。所以这条新闻就是说美国政府只要想借钱,不管借多少,美联储都会答应。

2. 美联储的钱从哪来?

我们这里先不说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个话题后面的加餐会讲到。我们先来讨论一个更明显的问题:美国显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它的政府也是最有权力和最有影响力的政府之一,那如果美国政府都缺钱,需要和美联储借,那美联储的钱是哪儿来的呢?难道是大风刮来的么?

你说对了,真就是大风刮来的。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我在开玩笑,但我们来想这么一件事:

当美国政府找美联储借钱的时候,钱是怎么给到政府的呢?我们还是可以把美国政府想象成一个公司,假设这个公司去找银行借钱了,那么实际发生了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比如苹果公司想要找摩根大通银行借一亿美元,各种审批手续都完成后,摩根大通银行要做的就是:给苹果公司在自己这里开设一个银行账户,在这个账户里写上一个一亿美元的余额,就结束了。整个过程全部在电脑上完成,其实基本就是敲了一个九位数字。

同样,美国政府找美联储借钱的时候也是类似的。政府说,我要一万亿美元,于是美联储就在政府在美联储银行开设的账户里写一个:一万亿美元。然后政府就立刻有钱花了,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这个过程一点也不神秘,日常生活里也经常出现。比如你去支付宝借钱,也是支付宝在你的账户里写上一笔存款,比如2000块,你就可以拿去花了。当然这个钱是要还的,所以如果我们说得学术一点,你借完钱的那一刹那,你自己就多了2000元人民币的资产,同时又多了2000元人民币的负债——这里我们暂时先忽略利息的事。

讲到这里,我们就说到了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就是记账属性。我们日常会把钱当成一种资源、一种物品、一种可以换来好东西的东西,但往往会忘记,很多时候钱就是一笔记账,钱的流动其实就是一个账本。

3. 钱的记账属性

这个事情听来可能有点奇怪,但实际上发生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各个角落。

我再来举一个经典的例子,这个例子在很多写货币相关的书籍里都会找到。

在南太平洋地区,离菲律宾不远,有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叫做雅浦岛。这个岛不大,方圆也就100平方公里,还没有北京的朝阳区大。人口那就更少了,基本也就是一万人上下。大家在岛上常吃的东西就是各种鱼、海产品,以及椰子肉等等,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小部落。

而在这个原始小部落里,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货币———石头币。这里的石头可不是一般地上捡的石头,而是长得有点像甜甜圈的,圆形中间有个洞,也有点像轮子一样的石头。而且石头币有各种大小,最大的直径能有三四米,而小的只有三四厘米。石头币的大小、重量和保存的历史年限,也决定了它具体的价值有多少,能换来多少东西。

可以想象,移动石头币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所以大家在雅浦岛上交易的时候,基本是不用把石头搬来搬去的。需要做的就是——记账。

比如你从我这里拿走了10条鱼,需要5个小石头币,就记一笔;过一阵我需要你的20个椰子,需要8个石头币,就再记一笔。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大家统一结一次账,发现我欠你3个石头币,然后也不用把这些石头币真的给你,而是做个标记,把之前你的3个石头币记成我的,就可以了。

那么这样持续地记下去会发生什么呢?就是整个雅浦岛的交易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大账本。这个大账本时刻都在记录各种经济活动的发生。而在这个过程里,那些石头币其实一直放在那儿,只是所有权不断地被转移,而整个小岛的货币系统运转得可以非常良好。

更有意思的是,岛上有户人家,祖先曾得到一枚巨大的石头币,但在运回雅浦岛途中遇到了海难,石头沉到了大海。但是由于见证者很多,当地的居民仍然相信,虽然石头从物理上来说已经找不到了,但是这户人家依然拥有这枚石币代表的价值,他们还是可以用这枚虚拟的石头币来购买各种物资。具体的买卖依旧是记在大家的账本上。

这个故事离我们并不久远,整个故事都是1910年出版的一本书叫《石币之岛》上记载的。当时作者William Henry Furness III在岛上住了几个月,对岛上的货币体制印象极深,于是写出了这本著作。

这个例子揭示了钱的一个重要属性:一个经济体的货币系统完全可以是一个大账本,而钱的流动(你挣了钱还是花了钱),都是一笔笔的记账。就像你用微信支付花5块钱买了个冰淇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钱真正在被转移,而只是腾讯公司记了一笔账——你的微信账户里减五块钱,便利店的微信账户里加五块钱,就结束了。

这就是这一节课我想要讲的核心内容:钱是可以以记账的方式存在的。

而当钱具有记账属性的时候,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下一讲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记账属性是钱的一个重要属性。我们日常会把钱当成一种资源、一种物品、一种可以换来好东西的东西,但往往会忘记,很多时候钱就是一笔记账,钱的流动其实就是一个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