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说说托尔斯泰。我在很多场合讲,人类有一种向善的天性,这种看法最初就源于我读托尔斯泰的书。
前面的课程里,我讲过,罗曼·罗兰把世界各国文化巨匠们梳理了一遍,要找几个巨人给有志青年做伴。最后他找了三个,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他们分别代表了音乐艺术、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
选择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大家可能没有疑问,但在文学方面,为什么是托尔斯泰,而不是莎士比亚、歌德或者雨果呢?
因为在罗曼·罗兰看来,托尔斯泰不仅是文豪,而且是自我救赎的英雄。在我看来,托尔斯泰也是我们理解今天西方的富豪精英,比如比尔∙盖茨、布隆伯格、扎克伯格以及他们的前辈,比如卡耐基和洛克菲勒等人行为的钥匙。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你带着两个问题来听今天的课程:
- 这些人为什么要大量捐出自己的财富,甚至是裸捐?
- 美国的贫富差距远比欧洲大得多,但是仇富现象似乎并不很严重,这是为什么?
我们还是从托尔斯泰入手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和很多俄罗斯文豪一样,托尔斯泰出身贵族,而且他的家族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家族之一,祖先曾伴随沙皇左右。托尔斯泰少年时并没有体现出写作的天才,也算不上一个好学生,甚至可以讲是纨绔子弟,曾经把大量时间花在社交场上,还欠了不少赌债。
托尔斯泰后来和家族其他男性一样参了军,并且表现英勇。在服役的闲暇时间,托尔斯泰开始写作,并且显示出这方面的天赋。屠格涅夫在看了他的作品后大加赞赏,说他将是第二个果戈里。几年后托尔斯泰退役,又回到圣彼得堡的社交场上鬼混。
不断提携托尔斯泰的屠格涅夫看不下去了,希望他不要虛度青春,浪费自己的才华,更不要成为自己作品里批评的人。但年轻气盛的托尔斯泰和作为长辈的屠格涅夫发生了多次争吵,最后导致两人断交了17年。这时的托尔斯泰很像自己在《战争与和平》中写的“多余人”皮埃尔。
让托尔斯泰生活发生改变的是他随后在欧洲和俄罗斯长期的旅行,他看到了真实的俄罗斯和世界,又了解了西方的人文主义和平等的思想,从此他开始走出了原来的上层贵族圈子,思考俄罗斯的出路。
托尔斯泰也和普希金等前辈一样,通过文学作品全面揭露俄罗斯的问题,尽到一个文化精英的责任。但是他超越了那些文豪前辈,也像歌德一样穷其一生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托尔斯泰的几部大作就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思考的过程。
《战争与和平》
我们先说说《战争与和平》,这本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堪比《荷马史诗》和《浮士德》的文学史诗,其实表达的是托尔斯泰对国家、民族、历史和政治的思考。
我读《战争与和平》时第一感觉是规模宏大。它以拿破仑战争,特别是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叙述了三个俄罗斯贵族家族将近20年悲欢离合、曲折动人的故事。其次,我通过这本书全方位了解了19世记初期俄国社会的全貌和政治变迁过程。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500多位人物,从赫赫有名的拿破仑和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到普通士兵民众,应有尽有。
由于托尔斯泰家族的男性历代从军,他的父亲就参加过1812战争,他自己也服过役,对拿破仑战争和军旅生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他对于那场战争的描写非常真实。同时他又熟悉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和爱情故事,读了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当然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托尔斯泰自己对政治、战争历史和权力的看法,很多观点非常独特。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常常大段大段地表述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当然他是借助于小说中人物之口。读完这本小说合上书,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战争的胜负和政治的结果,其实不完全由拿破仑或者库图佐夫这样的英雄人物决定,而是由很多不随人的意志改变的客观事实决定的。就算拿破仑不犯错误,失败也是难免的。
类似地,库图佐夫的胜利,并非是因为他比拿破仑更会打仗,而是最终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站在了他的一边。我们今天称之为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当时的精英们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成功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是自己运气不好。
托尔斯泰在见识上另一个超越时代的地方在于,肯定了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作用。他在书中刻画了不少低级军官士兵的形象,正是靠他们浴血奋战才拯救了国家。库图佐夫也正是因为看到了人民的意志,才有过人的胆识和必胜的信心。
相比之下,他书中的很多贵族对国家的命运毫不关心,只关心自己寻欢作乐和敛财囤货。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的过程,而这个趋势在他写《战争与和平》时已经很明显了。
你如果读过我的《文明之光》,就能体会我的很多历史观和上面这段描述很相似,我必须承认我在历史观方面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的第二部巨著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充满魅力,渴望爱情,但婚姻并不幸福的贵族女性。
她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托尔斯泰对此极为肯定。但是安娜陷入了人性的迷误,为了狭隘的个人情爱,成为了情欲的奴隶。托尔斯泰对此并不赞同,认为她在摆脱社会枷锁的同时又陷入了另一种枷锁——感情和精神的枷锁。
在托尔斯泰看来,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需要理性和健全的人格。这种看法和托尔斯泰自己从物质贵族过渡为精神贵族的行为是一致的。
我理解,托尔斯泰通过这本书表达的是自己对人的理解,特别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一开篇就写出了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认为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所有幸福家庭的基础。其次,他强调情感和精神的平衡。
顺便说一句,这部长篇巨著,一般人啃下来还是需要不少功夫的,得到每天听本书有解读版,你可以去快速浏览一下故事情节。

作为贵族,托尔斯泰天生地获得了别人没有的资源,同时他还曾经滥用这种资源,过着腐朽颓废的生活。托尔斯泰的太太在看了他过去的日记后发现,丈夫年轻时天天鬼混,赌博欠账,还有一个私生子,气得想把丈夫的日记烧掉。
对于过去的荒唐事,托尔斯泰一辈子在用行动忏悔和赎罪。他把这个过程写成了小说《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写道,“一种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种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托尔斯泰认为人要通过自我完善来改变社会。在我看来,这就是他自我救赎的思想根源。
那么托尔斯泰都做了哪些事情呢?作为伯爵,托尔斯泰有380公顷的巨型庄园和很多农奴。他先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搞土地改革,把土地还给农奴自己掌管。但是农奴们不敢接受,纷纷拒绝,甚至恩将仇报。
托尔斯泰终于开始明白,贵族和农奴之间的隔阂是无法在一朝一夕消除的,先要改变底层民众的思想,于是他开始为农民兴办学校,教穷苦的孩子识字、数学和信仰宗教。
但是,托尔斯泰的善行却受到了政府和其他地主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搜查他的学校,迫害和赶走老师,托尔斯泰的梦想再次破裂。
后来他就用笔来揭露社会问题,同时身体力行,放弃了贵族化的生活,让自己像平民一样从事劳动。
在遭遇灾害的年头,他为农民搞募捐。1908年,俄国发生了暴动,农民毁坏了地主的庄园,当托尔斯泰看到有20多个农民因此被判死刑后,为农民说话,悲痛地写下《我无法沉默》一文,指是出沙皇政府而非农民,才是暴力的实行者。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把自己对社会的长期思考以杂文的形式写了出来,编成了一个集子,就叫做《我无法沉默》。书中的内容涉及社会、教育、艺术、生命、文学创作等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无法沉默》是最体现他智慧的一本书,这些杂文对当时西方精英的影响甚至超过他的几本小说。
后来美国的一些富豪也在反思自己获得那么多的财富是否公平,也在做类似托尔斯泰做的事情,通过慈善的方式把钱交还给社会。比如当时美国的首富卡内基就讲,“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于是裸捐了他的财富。
美国的那些富豪在表达思想上显然不如文豪托尔斯泰那么精辟,但是他们认同托尔斯泰的话。
100年后,盖茨和扎克伯格在捐出巨额财产时都讲过这类的话,他们获得如此巨额的财富时在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是否配得上如此高的回报。感觉自己似乎配不上,因此捐出来帮助需要的人是自己的义务。
托尔斯泰的思想后来被人们总结为“托尔斯泰主义”,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理性的利他主义、改良主义和非暴力不合作抗争,最后一点,对甘地以及马丁·路德·金等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对我来讲,体会最深刻的则是改良主义。在托尔斯泰的年代,美国两极分化其实很严重,缺乏社会公平。最终美国通过所谓的进步运动,也就是改良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富豪们捐出自己的钱解决社会问题。
小结:
托尔斯泰自我救赎的思想和行动,被罗曼·罗兰誉为英雄。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能摆脱时空的局限和约束,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前说过的话,放到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能够启迪当下的人。
作业:
你怎么看待超级富豪的捐赠行为?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评论观点。
下一讲我们聊聊马克·吐温和社会问题。
1060
7720
1.托尔斯泰是我们理解今天西方的富豪精英,比如比尔∙盖茨等人行为的钥匙。 2.托尔斯泰认为人要通过自我完善来改变社会,这也是他自我救赎的思想根源。 3.托尔斯泰的思想被总结为“托尔斯泰主义”,包括:理性的利他主义、改良主义和非暴力不合作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