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聊聊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人物,从普希金到屠格涅夫。
在发刊词里我提起过,1957年10月4日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史普尼克号,这在美国造成了恐慌,史称史普尼克危机。
随后,美国就全方位研究了为什么当时的苏联能够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领先,一个结论是在沙皇俄国时代,俄国在人文和艺术领域教育水平和成就极高。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俄罗斯可以讲是文豪辈出。
到了20世纪末,美国又重新评价了俄罗斯的科研水平,发现它已经是世界二流了。研究者认为这和它在苏联时代重理轻文、理科和工科分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俄罗斯的文人在它的历史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俄罗斯历史中文明的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书写的。通过他们,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文对社会的影响。而讨论俄罗斯文学,“精英意识”和“精英责任”是个避不开的话题。
俄罗斯真正的民族文学始于普希金。我们都熟悉他写的童话《渔夫和金鱼》,这其实只是他作品中非常轻量级的。普希金虽然只活了37岁,却创作了大量的重量级作品,对俄罗斯更为重要的是,那些作品是用俄语写的。
当时俄罗斯上层社会都说法语,在18世纪之前,很少有人会用俄语进行文学创作,觉得那不登大雅之堂,甚至很多作家是后来才学习俄语的。因此普希金开创俄语写作之风意义重大,他因此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并且定格了俄罗斯文学的主题、风格和特点。
今天很多人形容普希金,往往会用浪漫二字,很多人更是津津乐道于普希金的风流韵事。的确,他的代表作——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确实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我更关注普希金骨子里现实主义的一面。
普希金一直在通过作品,提出当时主要的社会问题,他的风格影响了后来绝大多数俄罗斯作家。后来者虽然在创作形式上千变万化、不断创新,但是最终内核讨论的都是社会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标题中会强调俄罗斯中的精英责任。
接下来我就对《叶甫根尼·奥涅金》做个分析,我们一起看看普希金在表层和深层分别讲了什么问题。
作品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但是他心境苦闷,于是他来到外省乡下,结识了年轻诗人连斯基,然后他们一同认识了一个地主家的两位千金小姐。姐姐塔姬雅娜疯狂地爱上了从大城市来的、见过世面的奥涅金,而妹妹奥丽加和连斯基相爱了。
面对塔姬雅娜的情书和炽热的爱,奥涅金居然不为所动,还故意追求妹妹奥丽加,这让连斯基非常生气。被惹恼的连斯基向奥涅金提出决斗的挑战,在决斗中不幸被奥涅金杀死。奥涅金受到良心的谴责,便离开了田庄,到各国旅游。
几年后他回到圣彼得堡,在一次舞会上见到已经嫁给一位老将军的塔姬雅娜。奥涅金这时才发现原来他一直深深爱着塔姬雅娜,并跪在她的面前表白。但一切已经太晚了,塔姬雅娜不能背叛丈夫,拒绝了奥涅金。
这看起来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深层,普希金这部长诗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被后人称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普希金首先谈的是自己所在的上层社会的问题,或者说贵族们的问题,这和普希金自己的经历有关。
普希金在他生活的早年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特别是1812年拿破仑入侵莫斯科这件事。那时普希金是一个非常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开始学习俄文,用俄文创作也是受那件事的刺激。几年后俄国随着反法同盟的其他国家攻入了巴黎,虽然在军事上看似是俄国胜利了,但是在政治和文化上则是法国人赢了。
当俄国的贵族军官们进入到巴黎,看到了全方位超越俄罗斯的西欧文明。特别是开明、民主的政治制度,对军官们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回到俄罗斯后,他们不仅带回了法国的生活方式,而且带回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这些人的思想影响了普希金,他从此开始大量阅读狄德罗和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文学上受到歌德和拜伦的影响。此后普希金的写作风格也从浪漫的诗歌改成了古希腊的哀诗。
在文学创作之外,普希金倡导上层社会的改革,因为这件事他还得罪了沙皇。所幸他在上层社会有很多朋友,才没有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来十二月党人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虽然没有参加,但是他赞同十二月党人的主张。
普希金所塑造的奥涅金和连斯基这两个形象,多少有点当时普希金这样的俄国贵族的影子。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缺乏政治权利无所事事的处境,让他们很不满意,但是又没有解决办法,于是只能想办法回避。连斯基更是年轻时普希金的化身,他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但是最终被代表现实主义的奥涅金杀死了。
当时在俄国的专制制度下,一代代有理想的年轻人就这样被扼杀了理想。奥涅金扼杀了自己的理想,也扼杀了自己的爱情。
作品中的女主角塔姬雅娜是普希金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后来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和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塔姬雅娜的评价都很高。
别林斯基认为,普希金用诗歌再现了俄国妇女的典型形象——外貌并不引人注意,但她理智、有思想、有个性,情感丰富而且忠诚。作为有钱人家的小姐,塔姬雅娜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受到法国启蒙主义的熏陶。
但是,现实给她安排的道路就是嫁人生子,因此当她看到奥涅金时,就像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幻想着能得到爱情。但是在当时死气沉沉的俄罗斯,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别林斯基认为普希金是比较早关注妇女问题的文化精英。
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上层社会非常普遍,后来屠格涅夫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多余的人”。
在普希金之后,几乎每一个俄罗斯文豪的笔下,都有一些多余人的形象。比如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罗亭》的主人公罗亭,《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等等。这些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少还在西方见过世面,像皮埃尔经常说的是法语而不是俄语。
但是,由于当时俄罗斯是一个专制社会,不是商业社会,这种知识青年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入政府机构任职,然后往上爬。在一个专制体制中,他们也并没有多少上升空间,于是便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无所事事。他们一方面批评社会,另一方面又不采取行动。列宁称这些人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俄罗斯文豪们塑造的另一类典型的俄罗斯民众形象就是“小人物”。这里所说的小人物,不是文学作品中路人甲、匪兵乙这样没有什么戏的小角色,而是指俄国处于社会阶层下级的职员和低微的小官吏。
在官僚体制的沙皇俄国,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一方面他们是“先生”、“老爷 ”,另一方面他们在职业上受到歧视,还经常受到上司的欺辱,被视为“ 老鼠”、“擦脚的破布”,还不得不逆来顺受,甚至在经济上他们也穷困潦倒。比如普希金笔下的十四等文官、一个驿站的站长(《驿站长》),果戈里笔下的九等文官抄写员(《外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小公务员(《穷人》)。
这些人出身低微,但都非常善良,渴望过一个好的生活。在专制的俄国,他们的命运都非常悲惨。
十九世纪文豪们所讲述的现实问题,“多余人”和“小人物”,其实在很多国家很多时代都存在,大家回避不了。当然,谁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我以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避开容易产生这两种人的大环境。比如今天,中国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北上广深,就不容易出现这两种人。我过去在专栏中多次建议年轻人在择业时,如果有条件,一定要“城市优先”,这些经验之谈不仅来自我,也来自俄罗斯的文豪们。
我要提醒你注意的是,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前面提到的屠格涅夫,以及我们下一讲讲的托尔斯泰,这些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都出身于贵族或者大地主家庭,他们其实和自己笔下写的小人物,完全不属于同一个阶层。
很多人觉得,出身于哪个阶层就会为自己所在的阶层说话,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或许如此,但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俄罗斯上层知识分子们,见识会超出他们所在的阶层,通过自己的笔把社会问题写清楚,并且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也是社会精英责任的体现。
这方面,比普希金稍晚的屠格涅夫,同样是很好的例子。
屠格涅夫出身于一个大地主家庭,但他对自己母亲虐待农奴的行为很不满,还常常和农奴们交谈。从底层民众那里,屠格涅夫了解了俄罗斯社会,并获得了创作的源泉。
别林斯基读到他写的诗歌等作品后大加赞赏。在别林斯基关心下,屠格涅夫成为职业作家,随后写了很多反映底层民众生活和谈论社会问题的作品。当时沙皇正在致力于废除农奴制度,屠格涅夫的作品对当时父子两代沙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结:
当时俄罗斯言论并不是很自由,作家们通常把现实主义的内核装到各种外壳中,这就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比如普希金的浪漫、果戈里的幽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戏剧化和屠格涅夫的反讽。这也让我觉得那个时期俄罗斯的文学丰富多彩。但他们骨子里的精英责任,是那个时代俄罗斯文学共同的精神特质。
作业:
听完这一讲的俄罗斯文学,请说说你所理解的社会责任,咱们提倡短文章,请尽量控制在300字以内。
下一讲,我们聊聊另一位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
1.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被后人称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2.俄罗斯作家们通常把现实主义的内核装到各种外壳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但他们骨子里的精英责任,是那个时代俄罗斯文学共同的精神特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