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 如何理解文学里的黑色话题?
转述师:宝木

这一讲跟你谈两本哥特体的小说,《呼啸山庄》和《弗兰肯斯坦》(也被称为《科学怪人》)。

哥特体是诞生于18世纪后期的一种流派。这类小说因为充满着悬念,有着意想不到的结局,而且通常伴随着极端的感情,因此能吸引很多读者。

在2003年BBC开出的大阅读书单中,排名的书有大约五分之一是哥特体小说,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呼啸山庄》。

在哥特体小说中,通常会有阴森恐怖的城堡或庄园,神秘的走廊,隐秘的门,一个威胁性的秘密,一个古老的诅咒,无数的困扰,有时还有经常昏倒的女主角等等这些暗黑惊悚元素。哥特体小说,一般被看作是今天惊悚小说和恐怖电影的源头。

不过今天我讲的不是如何写惊悚小说,而是探究在哥特体小说的背后,那些暗黑的情节、怪异的人物、极端的情感背后,它所记述和映射的社会现实。

我们先从《呼啸山庄》说起。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勃朗特三姐妹中的艾米丽∙勃朗特,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女作家创作的最优秀的小说,比作者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还要好。

这一方面是它的故事情节复杂,写作方法独特,更重要的是小说提出的问题其实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人深思。

我们在之前的第13讲,介绍了《呼啸山庄》讲故事的方式。小说一开始已经进入到时间轴90%左右的位置了。然后前31章都是倒叙,最后4章顺序。艾米丽采用这种在当时非传统的戏剧性写法主要的原因是,书中的故事时间跨度非常长,是两代人的故事。

为了让结构不显得杂乱,艾米丽引入了两个故事的讲述人,一个是小说中的“我”,即客人洛克乌,另一个是女管家纳莉。小说中的倒叙部分由纳莉这个过去的见证人来讲,顺序部分由“我”这个旁观者来讲。根据我对小说的了解,这种双重叙述法始于艾米丽。

小说一开始,“我”第一次来到山庄作客,那是一个冬天。我所看到的是一片肃杀——那里连树都被北风吹斜了,“向太阳乞讨温暖”,要不是建筑师把房子盖得很坚实,恐怕早就给风吹跑了。所以这个地方叫呼啸山庄一点都不奇怪。

一到山庄“我”在正门附近发现了“1500”这个年代和某个名字,读者马上就能想到这个古老的庄园里一定有很多故事,但是当“我”问主人时,极不友好的主人希斯克利夫对我很不耐烦。

接下来,我看到了极不协调的一幕,这个凶巴巴的主人却有一个17岁的天仙般的儿媳妇,而他的儿子已经死了。虽然“我”是一位遁世者,到此也不寒而栗了。

不仅主人如此,仆人也都冷漠无情,就连狗也全是一群恶狗,而那个天仙般的姑娘,也傲慢得不近人情。读到这里,大家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这个山庄里一定发生了很离奇的故事。

接下来就由女管家纳莉来揭开呼啸山庄之谜了。

这个山庄原来的主人欧肖收养了一个弃儿,就是现在的主人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和家里的小姐凯瑟琳朝夕相处产生了爱情,但是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却十分憎恶他。等老欧肖一死,辛德雷不仅禁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接触,还百般虐待和侮辱他。这加剧了希斯克利夫对辛德雷的恨,也加深了对凯瑟琳的爱。

接下来,凯瑟琳认识了邻近的画眉田庄的小主人,温文尔雅的林顿。林顿向凯瑟琳求婚,凯瑟琳比较天真,就嫁给了林顿。希斯克利夫知道后痛不欲生,便离开了山庄。

接下来就是希斯克利夫报复这两家人的故事。

他先从辛德雷下手,辛德雷是个纨绔子弟,挥霍光了家产,只能把山庄抵押给了希斯克利夫,并沦为他的奴仆。希斯克利夫随后拜访画眉田庄,让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对他倾心,并随他私奔。但希斯克利夫把她囚禁在呼啸山庄并折磨她,作为对林顿的报复。

凯瑟琳嫁给林顿以后生活平静,但是希斯克利夫的归来唤起了她曾经对他的爱。在激动中凯瑟琳病倒了,并很快就死去了,留下一个女儿凯蒂。

如果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仅限于此,他还算不上是十足的恶棍。接下来,他还要报复他那些所谓的仇人的下一代。

辛德雷不久之后酗酒而死,而他的儿子哈里顿落入了希斯克利夫的掌心。希斯克利夫将这个孩子当猪一样养,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恶魔。

被希斯克利夫囚禁的伊莎贝拉,后来找到机会从呼啸山庄逃了出来,并生了一个男孩,叫林顿·希斯克利夫,我们不妨称呼他为小希斯克利夫。12年后,伊莎贝拉病死他乡,希斯克利夫接回儿子,却非常厌恶他。

对于情敌林顿,希斯克利夫则趁他病危之际,将凯瑟琳的女儿凯蒂接来,并强迫她与自己的儿子结婚。几天后,林顿死去,小希斯克利夫就成了画眉田庄的主人,但是不久小希斯克利夫也悄然死去。从此,希斯克利夫就霸占了这两家人全部的家产。至此,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圆满成功。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其中的人物关系,我画了一张关系图放在下面了。

但是,人善良的天性和对爱情的追求是压抑不住的。被仇人当猪养的哈里顿尽管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得到人间的温暖,却敦厚忠实。长大以后,他居然风度翩翩,并且和年轻寡居的凯蒂产生了爱情。这让希斯克利夫大为恼怒,他决心拆散这对恋人。

然而,生活在仇恨中的希斯克利夫此时身体已经变得很差了,他时日无多,此时,他从这对恋人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他和凯瑟琳的影子,心里不再有恨意。最后,在一个风雪之夜,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故事接下来又是由局外人“我”来讲述了,哈里顿和凯蒂有情人终成眷属,呼啸山庄的冰终于被画眉庄园的阳光融化,爱战胜了恨,全书到此结束。

《呼啸山庄》自问世以来,关于它的文学评论特别多,尤其集中在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身上。这个人物极为复杂,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非常心狠手辣,但他又有恶的智慧。

而且,作家艾米莉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却又让他令人同情。而且最后安排他恨意消退,爱意复苏。怎么理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怪人呢?

在我看来,《呼啸山庄》的恐怖,并不是来自情节,而是来自对不可测的私欲的恐惧。

同时我也要提醒你一点,对希斯克利夫的评价,不仅争论的观点多,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看法还在改变。比如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主导舆论的自由派都倾向于寻找他做恶的社会根源,对他心中还有的一点善予以肯定,特别强调在幼年时期正确引导的重要性,等等。

但是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很多人开始质疑,一个人过去不幸的遭遇,能不能成为他今后犯罪或者作恶的理由。可以讲,对希斯克利夫的争论,在今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分裂的一部分。

《弗兰肯斯坦》

在艾米丽之前,另一位女作家的哥特体小说,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那就是我们在之前课程中提到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弗兰肯斯坦造出了一个人造怪人,这个人造怪人本心善良,但是因为没有女伴,得不到温暖和友情,后来制造了一系列诡异的命案。最后连弗兰肯斯坦的新娘都死于怪人之手。

玛丽∙雪莱生活的年代正值工业革命。在此之前,人类发明的影响有限,负面影响也有限,很少有人考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但工业革命很大的不同,是人造的东西,从机械到工业废物,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远远超出创造者们的想象,很多影响是负面的。人们开始思考一个社会问题,没有节制的科技发展对人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那时开始,科学家和发明家需要考虑,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

19世纪初,这些问题被玛丽∙雪莱以小说的形式提出来,时刻提醒人们注意。

《弗兰肯斯坦》在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热之后再次热销,因为人们再次思考,是否没有节制的智能技术会把人类毁灭。这件事并非杞人忧天,从19世纪开始,发生过很多次因为对技术和发明缺乏全面了解所导致的灾难,比如海洛因的发明和使用。

甘地经常引用一句话,讲人类新的七宗罪,就包括没有人文的科学。

很多年前,我们在Google开发新技术,一直要秉承一个原则,就是不作恶,因为掌握技术的人一旦做起恶来,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可以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的恐怖,来自于对不可知的技术的恐惧。

小结:

所以,我读这两部带有哥特风格的小说,关注点并不在阴森恐怖的气氛和怪异的情节上。在我看来,任何一部作品放在一个较大的时空中来考察,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哪怕是哥特式文学也不例外,它们在虚构的场景下讨论现实问题。那些惊悚的悬念,不过是对现实世界某种恐惧的心理影射。

作业:

能不能分析一部你看过的黑暗题材的作品,能不能找出它们对应的现实恐惧?

下一讲,我们聊聊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

1.在我看来,《呼啸山庄》是女作家创作的最优秀的小说。 2.《呼啸山庄》的恐怖,并不是来自情节,而是来自对不可测的私欲的恐惧。 3.任何一部作品放在一个较大的时空中来考察,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