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推荐理工男一定要读一读《诗经》,这一讲的《简·爱》是推荐给女生的,当然这不是说男生不能读,只是在我看来,它是现代女性寻找理想伴侣的必读书。
《简·爱》这本书不能光看故事,虽然它的情节并不枯燥,甚至很有悬念。但是相比这本书中所透露出的思想,以及极为细腻优美的文笔,它的故事情节顶多排到第三位。
我最初读这本书是在初中,和很多人一样是抱着看故事的心态读的,因此没有读出太多味道。
第二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是我的历史老师推荐的。他建议我们将这本书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一起读,说这样我们就清楚年轻人将来应该选择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我的这位老师并没有习惯性地,把女主人公苔丝个人的悲剧全部算到时代的头上,而是指出了苔丝个人性格的缺陷、软弱和对男人的依赖性。作为对比,他认为简·爱是坚持独立、平等、自己掌握自己命运女性的代表。
我惊讶于他对我们的坦诚,正巧当时刚读完《苔丝》,马上又把《简·爱》找来读了一遍,就读出一些味道来了。后来我读了英文的版本,进一步体会了文字上的美感。
《简·爱》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简·爱出生在一个穷牧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被舅妈虐待,然后她在10岁的时候开始反抗舅妈。从此舅妈再也不敢小觑她,不过很快将她送到一个条件极差的寄宿学校。在学校,简·爱被老师训斥,还遭受霸凌。唯一能给她安慰的是她的好朋友海伦,但是不久之后海伦就得肺病去世了。
讲到这里我必须要多说几句,我个人认为全书最细腻、最有感染力的一段文字就是关于海伦之死的。这段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病重的海伦已经预感到自己将离开人世,简·爱来到了她的床上。作为基督徒,海伦并没有恐惧,但依然有生的留恋,也舍不得离开简·爱,仿佛简·爱能够留住她不去另一个世界。于是海伦讲“别离开我,简,我喜欢你在我身边”,简·爱讲,“我会同你呆在一起的,亲爱的海伦,谁也不能把我撵走。”于是简·爱把脸埋在海伦的颈窝,两个人都睡着了。第二天拂晓,管理宿舍的坦普尔小姐发现,两个女孩紧搂着,简·爱睡着了,而海伦,死了。
这段描写我一直忘不了,它把我们和亲人的离别悲伤写到了极致。
说回故事的主线。
海伦去世的多年之后,简·爱从寄宿学校毕业,来到一个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这个家庭被一种神秘的氛围所笼罩。后来她爱上了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男主人也爱上了她。就在他们准备结婚时,有人指出罗切斯特先生早已结婚,而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庄园里的神秘疯女人。
于是简·爱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她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病倒在了路上。后来,简·爱被一位叫作约翰的牧师救起来并收留,然后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约翰(其实是简·爱的表兄)向简·爱求婚,简·爱虽然感激他却不爱他,最后离开了约翰。
小说的最后,简·爱回到罗切斯特的庄园,那座宅子已被疯女人放火烧成了废墟。疯女人随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则双目失明,简·爱找到他,觉得这时两个人平等了,和他走到了一起。
简·爱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自己的化身。她是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
夏洛蒂的父亲是一位穷牧师,母亲虽然来自一个富裕的家族,但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勃朗特三姐妹就被送到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一个规矩非常严厉,生活条件很差的寄宿学校里。那里很多孩子得病死掉,或者导致终身体弱,夏洛蒂的姐姐就病死在了里面,她是小说中海伦的原型。
夏洛蒂从学校出来,自己办过学,当过家庭教师。对于家庭女教师这个职业,夏洛蒂感到艰辛和屈辱,这是她在小说中一直表达渴望平等的原因。
在这段时间里,有两个人向夏洛蒂求婚,一个是她的一位女友的哥哥,另一个是一位年轻的牧师。这两个人是小说中牧师约翰的原型。夏洛蒂都没有答应,因为她觉得那两个人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要娶妻生子罢了。对照夏洛蒂和简·爱的经历,就会发现它们高度相似。
夏洛蒂写这本书,就是要通过简·爱这个人物表达她自己对婚姻、对女性社会地位,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但你也许不知道,在150年前,英国社会很少有女子出书,因此《简·爱》这本书1847年第一次出版,用的甚至是“柯勒·贝尔”这样一个男性化的笔名。
虽然今天女性的地位已经比夏洛蒂的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认为《简·爱》这本书所坚持的女性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公平意识、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仍然是我们认同的现代女性基本价值。而且我觉得,男性想要更好地跟女性相处,也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1.公平意识
而且不仅有意识,还要懂得反抗。简·爱从10岁反抗舅妈开始,到后来反抗学校的霸凌,反抗社会偏见对女性的不公平,她一直都在这方面努力。
其实如何对待霸凌、对待不公平的待遇,是今天每一个在学校的孩子,在职场和社会上的年轻人,以及无力再加班的中年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在《见识》一书中讲,小时候在挨了一巴掌后的反应,决定了人后来的命运。其实,即便在西方,强烈的公平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从《简·爱》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具有这个意识的女主角,在她当时也是另类。但是正是因为社会上有简·爱这种人,公平意识今天才深入人心。
我自己对公平意识的追求、对不公平的反抗,其实是从读《简·爱》这一类书开始的。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明确告诉我们他对简·爱身上所具备的公平意识的肯定。
2.平等意识
在恋爱和婚姻中,双方一定要平等,才能走得远。这个平等不仅仅是对待自己和对待对方的态度,更是以双方的自身条件为基础的。
如果一方是一棵参天大树,而另一方是一株小草,前者即便表示出平等意愿,后者即便提出平等的要求,也很难做到平等。这种平等,不在于双方的物质条件、外在条件,而在于思想和灵魂。
《简·爱》一书中最著名的一段就是在第23章简·爱在离开罗切斯特时说的一段话——
“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爱这种男女双方公平对等的原则,即便在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的,尤其是女性。这种不平等不大会影响到人的热恋,但是会影响人的婚姻。
简·爱很清楚这一点,靠高攀得到的婚姻不会有好结果,因为那样自己不过是婚姻中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虽然她贫穷而且长相平庸,但是她和上层的人一样心灵丰富,她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灵魂的对话。当她发现她的地位不可能让她做到这一点,她宁可选择了离开,虽然她表现出非常的不舍。
小说的最后,罗切斯特几乎失去了一切,而且失明了,这时简·爱觉得她这只丑小鸭终于和心上人平等了。他们于是走在了一起。
3.独立意识
简·爱出身卑微,没有太多朋友,时常生活窘迫,但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独立意识,有主见,坚持自己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在任何时代,大多数人的处境其实都和简·爱差不多,但是不同人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差异很大。
当时的英国,很多女子热衷于钓金龟,当时为了这个目的而举办的社交活动也很多。很多未来的丈母娘只关心男方的姓氏,不关心男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些女子在高攀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
但由于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也出现了不愿意在婚姻上凑合的女子,找不到合适的,她们干脆终身不嫁。不过,夏洛蒂对这两种做法都不赞同,她一方面追求婚姻的幸福,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夏洛蒂的生活智慧,还在于她懂得感激和爱情是两回事。
在书中,约翰牧师救了简·爱,帮助过她,但是她并不爱约翰。因此,当约翰向简·爱求婚时,简·爱果断地拒绝了。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很多人拎不清感激和爱情的区别。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能因为别人对你好,经常帮你,就嫁给对方或者娶对方。
简·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并不因为感激对方而委屈自己。世界上很多悲剧是因为把感激和爱情混为一谈而造成的。人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孤独,而走入一个婚姻,然后造成一辈子孤独。
小结:
《简·爱》一书问世后,受到了热捧,主要是它第一次谈到女性在婚姻中平等地位的问题。以后,随着全世界女性地位的提升,这本书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位有思想、有文化的女性,夏洛蒂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给出了她的答案:公平、独立、平等的意识,永远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夏洛蒂的观念不仅适用于婚姻,也适用于处理任何可能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关系上。
拓展一下,你也可以拿这个原则,重新审视自己和单位的关系。个人看似是弱势的一方,但是如果能坚持独立性和对公平的诉求,即便遇到一些暂时的困难,从长远来讲也是主动的。如果过分依赖于一个组织,就会陷入被动,而且会习惯于这种被动。
作业:
如果你是女性,你会向往成为简·爱这样的女性吗?如果你是男性,你会愿意选择简·爱一样的伴侣吗?
就这个问题,请你写一篇短评,记住,尽量在300字以内讲清楚你的观点和理由。
下一讲,我们通过《牡丹亭》聊一聊中国人的浪漫情怀。
1.《简·爱》所坚持的公平意识、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正是我们认同的现代女性基本价值。 2.公平、独立和平等意识不仅适用于婚姻,也适用于处理任何可能存在不平等的关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