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生到底是一场喜剧还是一场悲剧,以及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我最早思考这个问题,是刚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我正天天坐在病床上,处于人生的低谷。说句不太孝顺的话,当时父母、师长、同学和朋友都帮不上忙。真正帮了我的,是尼采和罗曼·罗兰。
读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我才振作了起来。这是一本影响到我人生的书。而正是通过这部书,我开始了解希腊戏剧。后来我去了很多次希腊,特别是有一次和窦文涛等人在当地学者的陪同下做节目,得以对希腊的文化,包括戏剧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这一讲,我想通过自己对古希腊戏剧的阅读,带你一起探寻关于人生底色的原点问题。
上一讲,我们讲到拜伦为了希腊的解放而献身,希腊在很多欧洲人的心里,就像文明之母,因为它确确实实是欧洲文明的原点。因此,很多人了解西方的文明和今天的社会,都需要从古希腊开始。而要了解这个原点,则要从希腊的戏剧这个“原点的原点”开始。
说希腊文化,离不开众神,其中太阳神(文学界也翻译成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非常重要。他们都是宙斯的儿子,阿波罗代表诗歌、光明、理性和逻辑,而狄奥尼索斯则代表生命力、戏剧、狂喜和醉酒。
从古希腊留下的雕塑来看,他们都长相俊美。但是在希腊的文化中,他们代表的性格和艺术风格截然不同。当然,这种不同可以更多地理解为互补,而非对立。
从哲学层面上讲,他们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对立的侧面,当然这两个侧面也统一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尼采就是在《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中,通过古希腊悲剧的产生,把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讲清楚了,让当时才20岁的我看清了人生中很多本质的东西。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理性是由阿波罗精神主导的,尼采讲,日神精神代表了形式美、节制和对称,这也是我们今天思想的主旋律。同时,人也都有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一面。
你可能觉得有点不好理解,打个比方,我们日常在理性的驱使下工作生活,可以认为是日神精神主导的。但如果今天觉得很累,就可以理解为身上的日神精神不足以支撑全部的生活。这时,做一些非理性的事情,比如喝个半酣,或者找一个人吐槽,反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这就是酒神的一面了。
希腊人讲,在阿波罗之下没有阴影,既然没有阴影,那些不太见得了光的事情就不能做。但是,世界上总是有些事情又不得不做,比如你托关系让一个老师帮助你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日本人对这些事情的做法就是避过太阳,晚上到酒桌前去做。
用尼采的话讲:“酒神状态的迷狂,它对人生日常界限和规则的破坏,其间,包含着一种恍惚的成分,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淹没在其中了。”这种带有点疯狂的快感,会让人非理性的一面暴露出来,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让大家成为一个整体。
好,刚才我们说了希腊文化里,有太阳神主导的理性精神,也有酒神主导的非理性精神,它们其实能对应进我们的生活,我们既有乐观积极的一面,也会有沮丧阴暗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希腊戏剧的喜剧和悲剧,就不仅仅是遥远而陌生的文学经典了,它跟你我有密切的关系。
总体来讲,希腊戏剧是以悲剧为主,偶尔辅以一些喜剧。希腊的学者和我讲,“悲剧”这个词,其实在希腊语里的原意,更多的是严肃剧的意思,而非悲伤的意思。之所以很多国家将它翻译成“悲伤的剧”,是因为它们大多以悲惨的结果而告终。
那为什么严肃剧总是以悲惨收尾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首先,人生是短暂的,这本身就是个悲剧。其次,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很多事自己做不到。最后,命运是无常的,用今天的话讲,总有黑天鹅事件,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
古希腊的悲剧并不责备人的过错,不是说谁干了件蠢事,导致了悲剧,而是更多地分析命运。悲剧其实是古希腊人奉献给神的。他们是通过那些悲剧里的故事,告诉神,人类对命运的理解。
那么酒神精神代表了沮丧和无望吗?并不是。在古希腊的文化里,没有来世,因此希腊人对现世的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
既然生命本身是一幕悲剧,有很多无奈,那么人能够勇敢地承担这种无奈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这也让我联想到日本人对樱花的态度,虽然樱花的美丽转瞬即逝,带有忧伤色彩,但是它毕竟绽放过。
尼采说的这种酒神精神,其实在我前面介绍的王羲之等人身上你也能看到。王羲之在饮酒后写出了绝世佳作《兰亭集序》,酒醒了后想再抄写一遍,结果怎么也写不出原来那么漂亮的书法了。回顾一下《兰亭集序》的内容,也能体会到尼采所描绘的各种无奈。
尼采认为,古希腊顶峰时期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他们的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王》当中,同时蕴含日神和酒神的精神。后来,剧作家们 舍弃了酒神精神,将戏剧引到纯理性的逻辑层面,于是西方的文化就走到了死胡同中。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想具体谈谈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如果你只读一部古希腊悲剧的话,我的推荐就是它。
简单概括这就是一个杀父娶母的悲惨故事。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一定知道“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杀父娶母这种桥段,发生概率非常低,说《俄狄浦斯王》之所以伟大,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么一个小概率的人伦惨剧。它给我最大启发的,是当这样的惨剧发生后,俄狄浦斯的所作所为。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故事情节,我会说得简单一点。
俄狄浦斯的父亲——底比斯国王因为劫走邻国科林斯国王的儿子,因此遭到诅咒。为了逃避厄运,他让牧人把俄狄浦斯抛弃到荒野。后来,俄狄浦斯碰巧被科林斯国王,被当作其亲生儿子抚养长大。
有一天,俄狄浦斯得到阿波罗的神谕,得知自己将来会“杀父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俄狄浦斯便逃离科林斯国,谁知在三岔路上与一群人发生了冲突,杀了人,其中就包括他的生父。
后来,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杀了狮身人面怪兽,救了底比斯城的人。他被拥戴为国王,并娶了原先的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
但你一定要注意故事后来的发展。接下来底比斯一直灾祸不断,俄狄浦斯向阿波罗请示神谕,并且向牧人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才知道杀父娶母的命运应验到他身上了。为了拯救底比斯的人民,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去流浪,国家得到了拯救。这部悲剧对我来说,真正伟大是在这里。
结合尼采给我的启发,我在大约20岁的时候,对人生第一次有了这样的认识——悲剧底色下要保留一抹亮色。个人最终的出路在于超越自我,就如同俄狄浦斯一样,当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接受自己过错(虽然不是他的本意)的结果时,底比斯就得到了拯救,他的后代就世代为王了。
我在我的《格局》这本书里讲过,悲剧有三类:
第一类是自身有问题,造成的悲剧,即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第二类是由坏人包括社会造成的悲剧,比如我们一直说的岳飞的悲剧;
第三类是自己也没做错事情,也没有坏人,但是命运还是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俄狄浦斯的悲剧属于第三类,这才真的是悲剧中的悲剧。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强调人生这种悲剧的必然性。
那么,对待没有来世,而且命运不确定的人生该是什么态度呢?简单地讲,有悲痛,但没有忧伤,平和地对待厄运和死亡。
我记得周国平先生编了这么一个寓言:一队人默默地排着队往前走,走到路的尽头就是死亡。渐渐地有一个青年向一个少女搭讪了,他们聊了起来,队伍里有了笑声,大家都有说有笑地聊了起来。
这特别能拿来说明古希腊人对人生的态度,虽然知道路的尽头是无尽的黑夜,但是欢笑地走完这条路和愁眉苦脸地走完则是人可以选择的。
古希腊有很多人吃饱了饭没事瞎琢磨人生的问题,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后人,我们今天从他们留下的想法中,能够看到人性最根本的一些东西。
顺便说一句,古希腊的宗教和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这样的一神教完全不同,古希腊的神是人格化的,具有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而一神教的神则是绝对精神、绝对权威和绝对智慧的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希腊宗教跟中国的传统信仰更接近,古希腊人的人生态度,和今天不大相信来世的中国人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更应该花一点时间读读古希腊悲剧的原因。
小结:
如何理解人生的底色?这一讲,通过《俄狄浦斯王》,我想请你注意,古希腊的悲剧中,是命运造成的悲剧,强调人生这种悲剧的必然性。但在承认这样的悲剧性之后,人仍然可以像俄狄浦斯一样,作出超越自我的选择。这也是我对命运不确定的人生的态度。
作业:
你怎么理解人生底色?能不能请你分享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悲剧故事,它对你有什么影响?
下一讲,我们聊聊带我走出人生低谷的另一个作家罗曼·罗兰。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原点,而希腊戏剧则是“原点的原点”。 2.希腊戏剧以悲剧为主,但并不责备人的过错,而是分析命运,强调人生这种悲剧的必然性。 3.古希腊宗教跟中国的传统信仰接近,古希腊人的人生态度,和今天不大相信来世的中国人没有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应该花一点时间读读古希腊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