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转述师:宝木

接下来的两讲,我们聊聊如何写好论文和报告。这是我们实用文体写作里最难的两种了。在工作中绝大多数正式的写作,都可以使用到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不要以为你毕业了,或者不从事科研工作,就不需要写论文。比如说,一个工程师完成了一个项目,要写一份总结报告,这也是论文的变种。

我们之所以把论文拿出来作为这一类写作的代表来讲,是因为论文的格式比较规范,比较容易学习,而且从它的写作出发往非正式的工作汇报走比较容易,反过来就比较难。

在工作中另一类经常要写的是综述或者调查研究报告。

一位领导让一个产品经理对行业中类似的产品做一番调研,然后写一份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报告类。

类似地,做投资之前,需要做“尽调”,也就是尽职调查,成果也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一类写作,我都归总到报告类。

简单来讲,我说的论文类写作是对自己做的创新类工作的汇报,而报告类写作是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通常是对别人做的工作的分析和总结。

论文和报告的写作有很多联系,又在一些地方截然相反,因此我将它们对照着来讲。

这一讲先讲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因为它比报告的写作稍微容易一些,另一方面,写正式的工作汇报,或者成果汇报,如果用到一些写论文的技巧,能让自己的报告看起来更专业。

论文通常是科学(包括医学和经济学)、工程或者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的展现。当然所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把轮子重新发明一遍的问题。

这些成果有很多方式可以展现,比如以演示的方式(在历史上英国皇家学院经常用这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报告的方式,甚至纪录片的形式,而用文章形式展现的,就是论文。

写论文(不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学科的)是有技巧的,掌握了这些技巧,不仅论文写得快,大家容易读懂,而且也容易被杂志和会议接纳发表。相反,如果写得不好,即使科研做得很好,也会被拒稿。

以清华大学为例,在施一公回去之前,一年也发布不了一篇《科学》或者《自然》杂志(它们是目前世界上自然科学领域水平最高、最难发表论文的杂志)的论文,施一公回去,他一个人在那两份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就超过学校其他人的总和。

但是很快,清华的教授们经常能在这两份杂志上发表论文了。这倒不是施一公一个人将清华的研究水平提高了多少,只是过去国内的教授们不太会写国际杂志认可的论文,施一公等归国学者的示范,让大家很快掌握了写论文的技巧了。

我至今经常还会遇到一些国内学者把论文寄给我让我帮助改英文,从他们的论文中我能看出一些共同的问题。因此我讲的写论文的技巧,主要是针对很多人常犯的毛病,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解。

1.要重视研究综述

虽然论文报告的是一个未解决问题的研究结果,你也别觉得新观点、新发现最重要。其实,这个问题的来源,用文献综述的方式交代清楚更重要。而且要放在论文开头。

今天的学术研究,99%是N+1的工作,不管你觉得它多么重要,也不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

既然是N+1的工作,任何人写论文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提一下N的工作,也就是同行们以前做过的工作,这就是文献综述,在英语里叫做Literature study。

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引出问题,也是对前人和同行成就的认可。

一些人请我帮助改他们论文中的英文,但是我通常发现,他们更大的问题在综述部分。他们通常会写这个问题对世界科技发展、对国民经济,甚至对每一个人多么重要。

如果是到人大或者政协去提建议,这么讲或许没有错,因为听众是政策的制定者。但论文是写给同行的,也就是学术共同体看的,那些大而空的话就不是有的放矢了。

而且,这里头还有个考虑。综述中引用的是同行的论文,万一碰上他是审稿人(这个几率很大),人之常情,看到这样的综述,他对你的论文第一印象会更好,论文也更容易通过审核。否则同行在审阅时,看到你没有引用他们的工作,就容易觉得你的研究基础不扎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2.要重视呈现研究方法

做研究写论文的直接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你的新结论。但结论不能凭空得出,方法和过程要写清楚。对于方法的描述在论文中非常重要。

很多被退稿的论文,不是结论不够好,而是方法讲得不清楚。当然,有些人数据造假,故意把方法说得不清不楚,那是另一回事。

我说的方法和过程,可不仅限于理工科论文,哪怕是人文学科,方法和过程也同样重要,相应的方法虽然不是实证,却依然需要有据可循、合乎逻辑,合乎同行们认可的学术规范。

有些时候,同行们从你的论文中所获得的最大收益来自于方法,而非结论。

比如在历史研究中,王国维先生用了一种他那个年代新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也就是出土文物和史书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方法。他这种新方法后来普遍为国内历史学界所采用。

3.要重视比较工作

不能光顾着说自己的研究,好的论文,不仅要得到自己的结论,还需要比较自己工作和相关工作的优劣。

既然做学问是N+1的工作,为了证明N+1比原来的N要好,你首先要重复前面N的工作。科研上实验结果要求必须能够重复,这叫“可验证”。

一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通常是从重复和验证前人工作开始的,前人的结果要作为对比的基准点(Baseline)。这些结果通常会放到自己各种实验结果之前。

此外,同时期不同人可能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论文的篇幅允许,也需要将自己的结果和同行的结果进行对比。大部分时候,同行们来读你的论文,未必是要采用你的方法,但是他们需要知道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如果全世界有五个研究小组研究同一个课题,但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结论,大家把自己的方法都公布出来,相互比较,就知道哪种方法更有效了,整个研究领域就进步了。

有些论文,只孤零零地给出了自己的结果,大家不容易迅速了解它真正的水平,这种论文很容易被拒稿,或者被打回去要求补充对比数据。

4.要为N+2指明方向

这也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

论文的完结,不应该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

一篇合格的论文,要讨论一下在这个领域尚未完成的工作,它们很多是自己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工作,也可能是留给同行继续解决的工作。

如果不提同行的贡献,只吹嘘自己的工作,最后说我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给这个研究划上了句号,这就和研究工作本身固有的特性相违背了。

写论文的人要很清楚,我们是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生存的,我们相比前人进步了,后人也会超越我们,我们的工作承前启后,只是学科大厦中的一块砖而已。

从我强调的这几点,你可能会发现,论文有点像中国过去的八股文。这是因为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用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大家就容易理解你的工作。

处理好这几个要点,只要论文本身的研究工作水平不差,文字表达不晦涩含糊,论文被录取的可能性会大增。

最后,我还想提醒你,写论文有三件事千万不能做,它们只会帮倒忙:

1.过分拔高自己

也就是过分强调自己研究的重要性和结果水平之高。

很多人怕立意不够高、结果不够好而被拒稿,于是拼命往上拔,这样的做法是在帮倒忙。

有些人的论文喜欢宣布自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改变了世界等等。其实,论文的阅读者都是同行,对这项研究意义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无需费太多口舌。

2.故作惊人之语

能够得到和同行不同的结论,固然可以一举成名。但这是双刃剑,搞不好自己永远无法在圈子里混了。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一下上一讲说的那句话:“非常的结论,一定要有非常的证据支持。”只有民科,才会动不动推翻已经被反复验证的结论。

3.次要的、相关性不大的工作

对于一些次要的、相关性不大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写到论文里,因为这会让读者反而更糊涂。一篇论文能说清楚一件事就好。

小结: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我强调了四个容易被忽略的要点,相比起大家都关心的结论,写论文更要重视开头亮出来文献综述,中间写清楚自己的研究方法,要注重跟相关工作的比较,最后,还要对未来的研究做个方向上的展望。

作业:

对比一下你曾经写过的论文,我课程里提到的四个要点,有没有哪一项你也曾经忽略了?欢迎在留言区说说你听课的心得。

下一讲,我们就说说如何写好一篇报告。

1.把写论文的技巧用在写工作总结上,能让你的总结显得更专业。 2.相比结论,更要重视论文的文献综述。 3.结论不能凭空得出,所以论文中要把研究方法和过程写清楚。 4.把自己的研究和相关研究做对比,才能帮读者看出各类方法的有效性。 5.一篇合格的论文,结束前要对这个研究方向做展望,而不是给研究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