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写作的体会。这倒不全是我个人经历的回顾,而是想聊聊,在不同的阶段,我是如何使用各种写作技巧的。
我到目前为止正式出版的书大约有400万字。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我写作依然属于玩票,但是既然玩,就要玩出名堂来,要努力做到比专业人士不差。
这就如同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做饭,比北京当时最好的鸿宾楼饭庄的大师傅还要好一样。大家都是人,专业人士做到的,你平时认真做也能做到,当然这里面方法和积累很重要。
我在高中毕业以前,作文成绩时好时坏。这倒不完全是因为水平发挥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文章是否对了老师的胃口。
后来回想起来,我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经验——写一篇文章是两个人的事情,不仅要表达好自己,还要理解读者的心理。
我在初三的时候,作文水平“似乎”有了一个飞跃。我之所以说似乎,因为那只是一家之言——我的语文老师的评语。
那时我已经读了几年文学作品,因此能写出几句漂亮的话,而那位老师恰巧喜欢漂亮的文字,因此我似乎水平提高了。
阅读和写作到底有没有关系?不同人的看法差距很大。公平地讲,它们之间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说,读了很多东西还写不好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阅读对写作的帮助至少要延后一到两年。
其次,读什么很有讲究。
真正对写作有帮助的是那些经典著作,那些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被各种人筛选后留下的经典作品。天天看杂志,刷朋友圈,阅读量再大,对写作也没什么帮助。
再其次,怎么读,关注什么很重要。
很多人读书很心急,希望从书中找到一些警句或者漂亮的描写,自己直接抄到作文里。这种想法过于天真。即便是经典,那些警句和高潮篇章也是不可能经常出现的。而它们之所以出彩,是周围的语境烘托出来的。
这就如同一杯茶,虽然香味来自于茶叶,但是必须用水沏出茶,才能品出茶的好坏,干嚼茶叶是不行的。
很多人在写作中抄袭一堆名人名言,不仅没有拔高自己作品的境界,而且会显得过于牵强,文理不通。
到了高中,我的作文成绩一下差了很多。原因也很简单,那时候的语文老师余顺吾先生不太在意文辞,而非常在意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的逻辑,而我当时没有能力驾驭它们。
虽然他一开始给了我不少坏成绩,但是我今天依然非常感激余老师,因为他给我指出了一条正确的练习写作的方向。我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把写作的风格定型了——注重结构和逻辑,而不是文采。
有了这个基础,文采是可以慢慢补上。当然,在这三年间,我的阅读量极大,这种积累的收益20年后才显现出来。
在高中我写得最多的东西就是日记,开始是流水账,后来每天就思考和记录一两个主题。对于日记来讲,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学着写古体诗和填词,因为那一阵子我对唐诗宋词着迷。掌握诗词的韵律并非最难的,难的是要写出真情实感。当一个人的社会经验不足时,免不了会“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些内容今天看起来文字还算工整,但是由于缺乏真实的情感,读起来很好笑。这也让我认识到,任何时候,内容都比形式重要。
我那时还担任了一些社会工作,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了做好口头表达,我开始阅读很多的著名讲演,里面很多片段我至今还记得住,当然讲演的逻辑和方法也学到了不少,这其实也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的大学,大部分人不再上语文课,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很多理工科学生的悲哀就在于此。
由于缺乏持续的语文训练,人虽然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成年人,但是文字水平永远停留在18岁。
我写作水平的第二次飞跃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我的导师库旦普教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那段写作训练让我写的东西能够很轻易地达到发表的水平。
除了我前面介绍的,他在行文结构和逻辑上、在讲故事上对我的指点,他给出的另一个值得分享的经验是,一篇文章的口气和用语方式要保持一致性,这样写出的东西才显得专业。
比如,一篇文章是以非常严肃的口吻写的,那么通篇都要如此,不要后一半写成了调侃的口气。反过来,如果是以诙谐幽默的口气写的,那么通篇用词都要符合这个风格。
当然,英语比较讲究时态和语序,它们也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而在中文里,口气和人称也要保持一致。不要一会儿用第三人称写,一会儿用第一人称写。
此外,库旦普还是个细节大师,他对再细小的用词都会很考究。每次我们这些学生投稿,他都要确认我们的文章在细节之处没有任何问题才算过关。
正是靠库旦普教授的帮助,我的写作水平才能和年龄相称,而不是停留在18岁。
我在Google的时候,写的最多的是专利申请书,通常几个人一同申请专利,而最后复读把关的是我。
到美国后的大约十年里,我很少有机会写中文的稿件,直到后来谷歌中国请我为它的官方博客写文章介绍Google的产品。当时这类公司博客绝大部分文章都是直接介绍产品或者公司动态,而我觉得这种做法会让人感到自吹自擂,而且和其它公司没有分别。
为了体现Google产品在技术上的优势,我决定写那些产品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就是《数学之美》系列博客。由于之前没有人向大众普及应用数学,因此这个系列博客受到了热捧,有几百万的阅读量。
在《数学之美》之后,我把自己对IT产业以及商业的思考写成了另一个系列博客,就是《浪潮之巅》。
我和同事最初研究商业规律的初衷,既有推广产品、确定研发方向的目的,也有个人理财的需求。
由于我们于私是用真金白银在投资,于公是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搞开发,一旦搞错了,我们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因此我们不会像一般媒体记者那样说不用负责任的话,也不会像很多商学院老师那样为了出论文刻意发表新观点,而需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市场。
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几乎不用二手资料,很少看媒体对商业事件带有主观性的解读,而是从大量的一手资料入手做研究,这样得到的规律就是媒体记者们通常得不到的。
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浪潮之巅》一登出来就很受欢迎。
可以这样讲,这两个系列博客的成功首先是选题好,这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是内容真实,有独特性,这是成功的第二步。再接下来是组织好材料,用大家看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成功的第三步。
做到这三条,作为博客写作已经足够了。但是想要出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博客就像日记一样,不需要有整体结构,但是一本书需要有;博客可以没有明确的主线,但是书需要有;博客每一篇行文风格未必要一致,但是书需要一致。
此外,书相比博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这个改写的过程工作量还是很大的。那两本书的出版协议虽然早在2008年就签了,但是我一直没有时间做改写工作。
2009年底,我利用换工作有两个月长假的机会,才完成了从博客到书的改写工作。
此外,我发现在飞机上无事可做时,写作是一件很好打发时间的方式。
2010到2012年,我在周筠老师和出版社的帮助下,出版了《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它们在市场上和出版界都获得了成功。
《数学之美》和《浪潮之巅》算是我的处女作,它们在结构上依然维持了博客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章节相对独立。这样的书相对好写一些,后来我发现初次写书,把书写成这样是一个明智之举。
有了这两本书的成功,我便构思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写成一套完整的书,那就是《文明之光》。这本书我前后写了四年多,但是在此之前我已经准备了10年。
王石先生在给我写序言时讲,一个人写一部通史是需要勇气的,做这件事的难度确实如他所说是很大的。
所幸我找到了一个化繁为简的办法,就是参照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房龙《人类的故事》,将几千年的文明史切成32个片段,通过32个片段折射出历史全貌。这个做法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管中窥豹”的方法。
相比《文明之光》,我其它书的创作要容易多了。但是每一本书的写作手法都不尽相同。写作永远要让形式和内容相匹配,内容不同,读者群不同,写作的手法也需要调整。
希望听完我的写作历程,会让你觉得,只要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式经常练习,再遇到需要写作的时候,能够有信心写得更好。
从下一讲起,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模块,具体讲讲为了不同题材写作要注意的事项。
1.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会延后一到两年,且不是任何书都能帮助写作,经典著作才能。 2.写文章重要的是结构和逻辑,而不是文采。 3.一篇文章的口气和用语方式要保持一致性,这样作品才显得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