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跟你分享五个我自己常用的写作高级的技巧。不光是专业写作,即便只是想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表达自我,这些技巧也能帮上你的忙。
1. 设置悬念
悬念不仅存在于侦探小说,也不仅限于文艺作品,任何一个吸引人的作品,都需要有一些悬念,包括科技论文。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为了贩卖悬念而夸大其词,其实你读读大师们的科技论文,就会发现我所言非虚。
我一直非常推崇一篇诺贝尔奖的论文,一共A4的纸一页半不到,却提出了悬念,又解开了谜团,这就是沃森和克里特关于遗传物质DNA结构的那篇佳作。
论文一开始设了一个谜,让人马上就想知道谜底。然后它给读者排除了一些可能性,最后揭晓答案。为了结论有说服力,他们又给出了补充的证据。读完之后我感叹,大师就是大师啊。
国外像沃森和克里特这样会写论文的学者不少,比如著名机器学习专家柯林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堪称范文,我的导师库旦普教授将它作为范文推荐给我们。那篇论文也像侦探小说一样设置谜团、破解谜团。
后来柯林斯教授曾经五年三获COLING/EMNLP(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的最佳论文奖,这和他会写论文有莫大的关系。
要怎么在作品中设置悬念呢?
比较常用的是期望式悬念。它建立在对读者不保密的基础上。
比如科学论文,方法和结果大家都会有所了解和预期。一般的小说、非虚构作品、回忆录等等,都属于一类。
为了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作者需要在结果可预期的前提下人为制造紧张的情节,增加对立面。
比如在《天龙八部》中,有大量的情节是关于萧峰调查自己身世的,金庸给他安排了一个看不见,却又无时不在的对立面。有了这个对立面就容易制造悬念了。
在论文写作中,经常要做比较,那就是安排对立面,勾起读者兴趣想知道到底哪种方法、方案、观点更好。
我在写《硅谷之谜》时,就安排了很多期望式的悬念。
比如一开始讲述很多大家知道的关于硅谷成功奥秘的说法,这就是我树立的对立面,但是我将它们一个个否定掉。接下来通过进一步又一步深入分析,告诉大家那些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而更吸引人的是突发式悬念,它主要依靠对读者保密,通过使人大吃一惊的情节,让人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来达到效果。
当然情节的发展虽然在意料之外,却必须在情理之中。有的人为了制造悬念,刻意反转结局,搞得前后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这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我过去在中学时,比较喜欢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她的小说既合乎逻辑,又惊险离奇。
近几年带有悬念的小说我喜欢看丹·布朗的。他的小说文笔一般,套路过于明显,但是在制造悬念方面做得非常好。读他的书,就是在解谜,当然最后的谜底会出乎大部分人的预料。
不光是写小说,制造悬念的技巧也可以用于作报告或者发布消息,乔布斯就是这方面的行家。
我的朋友阿历克斯∙阿萨罗曾经是微软语音项目的负责人,后来到苹果负责Siri项目。他刚到苹果时非常惊讶于各个部门之间不讨论工作问题,这和大部分研究所鼓励大家喜欢讨论工作的做法截然相反。
后来他知道这是乔布斯留下的文化,因为乔布斯认为,一个产品卖得好不好,要看有多大的突发式悬念。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和太多的人讨论过,大家对将来的产品会有准确的预期,就不会有轰动效应了。
当然乔布斯的这种做法有一个前提,就是那个新产品所带来的悬念真能轰动。
2. 有张有弛
悬念让阅读具有张力,但高明的写作也要懂得把握节奏,有张有弛。
我们叙事的策略要和读者阅读时的精神忍受限度有关。
有的人为了制造悬念,或者戏剧化的效果,让读者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这时,读者会感到疲惫,可能随手把书扔到一旁了。
好的叙事策略是有张有弛,悬念的设置与平和的叙事要交替出现。
有些时候,可以把读者胃口吊起来,有些时候要适当地缓解情绪,同时又让读者为进一步紧张做精力上的准备。
在这方面,《水浒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书中主要的人物有二三十个,一个个写很松散,但如果整本书作为一个整体来写,大家读起来又会很累。
施耐庵将它分成了几个“十回”,比如讲述鲁智深和林冲故事的林十回,讲述杨志和晁盖等人故事的杨十回,以及“武十回”,“宋十回”,“卢十回”等等。
每个十回里会有高潮迭起的故事,但是高潮过后,作者通过一些很优美的文字带着大家休息。
比如在描写鲁智深大闹桃花村,又和史进一同杀了两个恶人后,就进入一段平缓的叙述中,讲鲁智深来的东京汴梁城时所看到的繁华景象。这为接下来讲述林冲故事的高潮做准备。
再比如讲完了宋江杀了阎婆惜四处逃命这段紧张情节过后,作者安排了一段很轻松平和的文字,讲宋江在柴进庄上避难遇到武松的故事。
不光是小说,平常写文章、作报告也用得上这个技巧。
一般来讲,人很难集中精力超过五分钟,让读者和听众精神集中了五分钟之后,一定要让大家放松一下。
3. 管中窥豹
第三个技巧,管中窥豹。这是指通过一个细节把全景讲清楚。
我在《文明之光》中写美苏太空竞赛时,选择了将它写成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两个人的竞赛。用的就是这个技巧。
好莱坞有很多大片,投入了很多钱,但是票房表现平平,而且大家的评价很低。比如《特洛伊》《珍珠港》等等。
在此之前,还有差点把二十世纪福克斯搞垮了的《埃及艳后》。这些制片人的初衷很好,想把宏大的历史场景记录下来。但是由于场面太大,很难把控,更难以添加细节。
相反,《拯救大兵瑞恩》和《兵临城下》。前者通过一个瑞恩这个大兵反映了战争的惨烈,而后者通过苏德双方两个狙击手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斗智斗勇,全景展现了那场被誉为二战转折点的战役。
这都是通过一个点、一个侧面,甚至一件小事来展示全景。
在这方面给我很多启示的是余华的小说《活着》和电影《阿甘正传》,他们通过两个小人物,描绘了两个大时代。
4 .点睛之笔
一篇好的作品,还常常需要点睛之笔,比如说警句。
今天人们常说“金句”这两个字,它和警句都有含义深刻的意味,但是警句更有警示和激励的意味,要激发读者思考。
很多时候大家读完一篇作品,里面的细节全忘光了,但是里面的警句都记住了。
比如《岳阳楼记》,可能大部分人今天已经背不下来了,但是,它里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家都记得。
读过《双城记》的人大多记得开篇的那几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很多作品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两句话而被后人知晓的。
要想写出这样的点睛之笔的,需要做好两点:
第一是善于总结作品的内容,最好能用一句带有“标语性质”的话把自己要说的内容总结出来。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做标题党。
比如我在《智能时代》一书中讲,未来社会首先受益的人可能只占人口的2%,这句话一下子引起了读者注意,但是这个结论是总结了过去三次工业革命得出来的,不是凭空吓唬人。
第二是要考虑读者心理和知识背景,说什么话能让他们有所触动,最好是替他找到一句话,把他思考了很久但是想不透彻的思路一下子点清楚。
比如巴菲特讲“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这就点出了客户和基金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再比如他说“垃圾资产总有一天会变成名符其实的垃圾”,回答了大家在投资时是否捡便宜货的疑问。
有了点睛之笔,一篇作品的意境常常就被提升了。
5. 反讽手法
我要分享的最后一个技巧,是反讽手法的运用。
在任何时候,写东西都不能抱有怨气,不能吵架,哪怕自己再不高兴。一生气,不论自己多有道理,都已经输了。
但是,人不可能永远不生气,如果真想表达自己的不满意,用反讽的写法是一个解决办法。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点我们不展开讲了,我在文稿中给你留了卡夫卡的短文《海神波塞冬》。那篇短文没有直接骂任何人,但是它把社会上所有的浮于俗事的人都给骂了,推荐你可以读读看。
附录:卡夫卡《海神波塞冬》
波塞冬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伏案计算着。管理各海域给他带来没完没了的工作。他原本可以得到助手的,要多少就可以得到多少,他也确实有许多助手,但是由于他对自己的工作很认真,一切他都要重算一遍,所以助手们也就帮不上他什么忙。 不能说他喜爱这工作,他干这工作其实仅仅是因为这工作托付给了他,他确实曾经常常,如他自己所说的,谋求得到一份“美差”,但是,每当人家向他提出种种建议的时候,事实便总是表明,什么工作也不如他迄今做着的这份差事那样让他称心如意。 给他找一份别的工作也着实不易。总不能把某个特定的海域分配给他吧;且不说,这里的计算工作也不是小了,而是琐碎了,伟大的波塞冬始终只能得到一个占统治地位的职位呀。 如果人们给他提供一个水域以外的职位,那么这种想法就会引起他的反感,他的神圣的呼吸就会紊乱起来,他的坚强的胸膛就会起伏难平。再者说了,人们也不把他的牢骚当回事;如果一个大人物发脾气,那么人们就得装出在绝无希望解决的事情上向他让步的样子;没有人想到要真正解除波塞冬的职务,自古以来他就是被选定当海神的,一切必须照旧。 在人们的想象中,他总是手持三叉戟驾车乘风破浪,对此他时有耳闻,这最让他生气,他对自己的职务心怀不满也大多应归咎于此。实际上他坐在这儿大洋的深处,算个不停,偶尔造访一下朱庇特便是他单调生活的惟一调剂。其实,他回来时通常都是火冒三丈。所以他几乎不曾见过大海,只是在急急忙忙升向奥林匹斯时匆匆一瞥而已,穿海越洋更是从未有过的事。 他经常说,他在等世界末日的来临,那时或许还会出现片刻的宁静,他或许就可以在查阅完最后的账目后快速地作一次小小的巡视。
小结:
这一讲,我讲了设置悬念,把握张弛节奏、管中窥豹、点睛之笔和反讽手法这些写作技巧。
作业:
请你试着运用这一讲我讲到的写作技巧,写一篇500字以内的文章,发布在留言区。我会对好的作品进行点评。
下一讲,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写作经历。
1.想把文字写出魅力,有5个常用技巧:设置悬念、把握张弛节奏、管中窥豹、点睛之笔和反讽手法。 2.不光是专业写作,日常写文章、报告、论文,这五个技巧也能帮上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