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说到,要让读者和自己产生共鸣,需要在他们的认知水平内进行表达,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提供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他们又会觉得乏味。
怎么把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讲清楚?这对于写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的经验是,很多高手会借助比喻。
讲到比喻很多人会说,这在小学就学过,比如形容女孩子的脸像苹果一样,还有什么好讲的。
这没有错,比喻确实每个人都学过,但是真要把它用好不容易,用不好要么显得俗气,要么把原本容易理解的事情搞复杂了。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比喻,它出自《诗经》的一首诗,叫《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tí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是描绘春秋时期齐庄公女儿庄姜之美,这里面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荑是白茅草的芽,它又白又细,用来形容女性纤纤手指非常恰当。
蝤蛴是一种昆虫的幼虫,像蚕宝宝似的,形容脖子白而长。
瓠犀是瓠瓜的瓜子,是白色的,而且排列整齐,用来形容牙齿洁白整齐。
螓是像蝉一样的昆虫,用螓首,也就是蝉的头来形容额头丰满开阔。
蛾眉比较好理解,是说女子的眉毛像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曲。
大家可以想象,庄姜应该是个子高高的(所谓的硕人),手指纤长白皙,肌肤光滑柔嫩,脖子又白又长,牙齿洁白整齐,额头饱满,弯弯的细眉,这是今天的标准美人。
在上面的诗句中,大多是用植物和昆虫来做的比喻,这可能是当时的人比较接近大自然,对它们比较熟悉。
1.用熟悉的事物形容不熟悉的事物
从这个例子里面可以看出比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用熟悉的事物形容不熟悉的事物,所谓“由简喻难”。
不仅比喻如此,任何描写都应该是用熟悉的概念解释不熟悉的,千万不要反过来。
今天很多人为了卖弄学问,用一些读者不容易懂得概念来形容普通的概念,其实就起不到表达自己的作用。
比如今天很多学者在给大众写读物时,经常用到“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这个词在Google上有300万个搜索结果,可见它使用之频繁。
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能体会这个词的含义。这其实就是一个比喻,多数人用它是来形容“大国必有一战”的。而“大国必有一战“这种直白的说法,只有2万个搜索结果。
写学术文章不妨这么用,让老百姓读就没有必要了。这种比喻就违反了由简喻难的原则。
2.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相似点要直观
比喻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相似点要直观。
我们常说柳叶眉,大家马上能想到它是形容眉毛的形状,相似点在形状,而不是颜色。我们说桃花脸,则能想到它的颜色,而不是形状。
这种联想是天然的,不需要解释。前面那首诗中写的“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便是如此。
用熟悉形容不熟悉,相似点要直观,做到上面两点,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风趣的、能够把复杂道理讲明白的人。
3.通过比喻产生美感
但是这还只达到了使用比喻的初阶水平。再往上一层,我们需要做到通过比喻产生美感,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
《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里讲过谢安的侄女——著名才女谢道韫的一个故事。
她小时候和叔伯兄弟姐妹们在一起,赶上天降大雪。谢安让他们来形容雪。谢安的侄子谢朗就说像在天空中撒盐。
这种比喻有两个毛病,一来用不存在的事情来形容常见的现象,二来缺乏美感。
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不仅贴切,而且柳絮飘飘摇摇的画面极美。形容女子有才的成语“咏絮之才”就是这么来的。
历史上另一位具有咏絮之才的女子是李清照,她的词中有非常多具有美感的比喻。比如形容太阳落山的景色,她用了“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形容桂花,她用“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来比喻。
一些缺乏视觉形象的事物,比如音乐,我们看不见,很难直接描写。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形容音乐,诸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问过一些人为什么喜欢某首歌或者乐曲,他们回答我只有一个词——好听,我又问他们怎么好听,他们会说,就是好听,音乐又看不见,没法给你描述。
这不是音乐无法描述,而是因为这些人不善用比喻。
而德国音乐评论家莱尔斯塔勃在听了贝多芬的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后讲,它“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
这个比喻准确形象,于是这首名曲就获得了《月光奏鸣曲》这个名称(顺便说一句,我们小学课本里讲贝多芬为盲人姑娘演奏《月光奏鸣曲》的故事是杜撰)。
除了音乐,心情也很难直接描写,也需要用比喻。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这个比喻直观、形象,而且和前面讲的几个例子一样,非常具有美感。文字有美感,有时就会吸引人不断读下去。
4.创造概念,浓缩某方面的认知
我理解,比喻的第四个层次要上升到思想层面,是要创造一些新概念,浓缩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知。
日本的村上春树是一位非常擅长使用比喻的作家,他的小说里通篇是比喻,我们后面还会讲到他的一些作品。村上创造过一个词,叫做文化扫雪工(《舞舞舞》中),这些人其实就是我们今天互联网上常说的“小编”。
这些人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重要,也不痛苦,但是必须有人来做,就像下雪天专门负责扫雪的人一样。但“文化扫雪工”这个词就比说“小编”要友好,而且有美感。
今天我们常说在事业上遇到了玻璃天花板。这是一个比喻,很容易理解,你看得见,但是突不破。
这个词来源于美国女权主义记者玛丽莲·洛登(Marilyn Loden),她在1978年的一次演讲中,用这个词说明在职场上对女性无形的歧视,在职场中攀升,总会感觉一层看不见的障碍阻隔在上面。洛登因为这个词,被评为了20世纪100个争取职场平等的女权主义者之一。
在洛登之前,其实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就形容过女性这种困境,但她用了一个过于文学化的词“坚不可摧的水晶穹顶”(une voûte de cristal impénétrable),虽然表达的意思差不多,却不容易流传。
今天玻璃天花板其实已经成为了形容任何人在职业上遇到无法突破的极限的代名词。可以讲这个词的出现,是对人类思想的一个贡献。
在汉语中,通过比喻创造出来的词也很多。
比如前面讲的柔荑、凝脂、蛾眉就被专门用来代表女性的手、肌肤、脸蛋,或者眼眉等等,蛾眉甚至可以泛指美貌的女性。
钱钟书先生讲的“围城”、杨绛先生讲的“洗澡”,也都是很好的比喻,今天它们都成为了专有名词。这些通过比喻创造出来的文化概念,不仅读者容易理解,而且也会让作者出彩。
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浪潮之巅》,这个书名其实就是比喻,浪潮代表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发展趋势。现在,站在浪潮之巅已经成为媒体上常用的说法了。
在这本书中,我还用了一个比喻——企业的基因。我用基因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企业中与生具来的、难以改变的特色和行为方式,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企业的基因”今天也成为了一个常用比喻。
由此可见,比喻远不只是为了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它是我们传递思想,让读者便于理解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如果我们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就需要善用比喻。
大家如果听过我的《谷歌方法论》和《信息论40讲》,就会发现里面有大量的比喻,比如我用芝麻、西瓜、大象和地球来形容量级的差异。没有这样的比喻,就很难让非理工科的同学理解差100倍、1万倍和100万倍是什么概念。
我要额外说一下,和一般直白的比喻不同,理解有些文学作品里的暗含的比喻,也就是隐喻,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她的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以及其它作品里面充满了隐喻,如果对波兰近代的历史不太了解,就不太容易读懂她的书。
由此可见,有些时候比喻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一部分读者更喜欢,也可以让一些潜在的读者望而却步。我们上一讲说到写作要看读者是谁,有针对性地说话,也是这个道理。
作业:
请你使用比喻的技巧:
- 向你奶奶解释比特币;
- 劝说剁手党朋友少花点时间网购。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练习,咱们提倡短文,最好在300字以内说清楚。
预习:
川端康成《古都》的第一节《春花》。
1.比喻是我们传递思想,让读者便于理解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2.比喻最基本的原则是“由简喻难”,用直观的表达讲清楚。 3.高手运用比喻,还能通过比喻写出美感,甚至通过比喻制造概念,浓缩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