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如何体会经典文学的魅力?
转述师:宝木

上一讲最后,我讲到了深度阅读,这一讲,我就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为示范,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发现和感知文学魅力的。

很多人只爱看畅销小说,读经典文学觉得沉闷。希望借着这一讲的例子,帮你在阅读中也能体会到这种魅力。

我们开始。

第一个例子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的一段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一一简而言之, – in short, 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这段话非常有名,因为即便是从原文翻译过来,失去了一部分原文的美感,也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富有哲理。

我把原文和译文一一对应放在了一起,希望你能对照中文读一读原文,这里面没有什么生僻的单词,语法非常简单,并不难懂。

为什么要让你读一读原文呢?因为像这样的语句里面的神韵是翻译不出来的。

我们知道唐诗很难翻译成英文,因为翻译之后诗韵就没了。其实好的英文诗文也很难翻译成汉语,道理是一样的。

读文学,首先是去体会语言的美感。一种成熟的语言,它不仅能承载信息,还有它的美感,翻译只能解决信息问题,但往往带来美感的折损。

具体到这段话,有很多翻译的版本,我选取的是译林出版社孙法理先生的版本,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石永礼、赵文娟两位老师的版本,我也放在了文稿的最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比一下。

但无论是哪种翻译,其实都很难把狄更斯语言的精妙之处译出来。接下来我就带你对照着中英文,欣赏一下狄更斯的表达艺术。

在这段文字中,狄更斯用了五个表示时代的词,原文里分别是times,age,epoch,season,spring/winter,中文分别翻译成了时代、年头、时期和季节,以及春天、冬天两个具体的季节,以示区别,但其实这样的翻译,或者其它几个版本的翻译,我觉得都很难表达出原文的准确性。

首先,我要说说这四个时间名词的差异。

按我的理解,times是对时间和年代最泛泛的说法,第一句话中用的形容词best和worst,恰好是形容词最高级中最泛泛的关于好坏的说法。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那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时间中最最好的一段时间,当然同时也是最坏的。

当然,我这样的解释如果直接写到译著中就不优美,因此翻译家不得已,用大家读起来比较通顺的话翻译出来。

第二句话中使用了age一词,虽然它也有时代的意思,但是细讲起来是一年、几年这种长度的的年代,相比之下后面的epoch是比较长的时间段。

比如我们说,地球现在处于地质年代的第四纪的全新世。这个全新世,就用的epoch。

至于season,是比age更短的时间段,它不一定非要指一个季度,也表示时代,但非常具体。

而且,我还要提醒你注意,狄更斯这里还遵循了具体配具体,抽象对抽象的语义搭配原则。

他把最抽象的时间和好坏搭配放在最前面,然后进一步从智慧和愚昧,信仰和怀疑,光明和黑暗,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其中信仰和怀疑在精神世界是最高层面的,狄更斯用了跨度范围最大的epoch来和它们对应。

此外春天总是和希望联系在一起,冬天让人感到绝望,因此最后一句的搭配很自然。这一段文字是在不断强化讲一件事,但是读起来不会感到啰嗦,而且层层递进。

有些中文译本,把这四个表示时间的词,times、age、epoch、season统统翻译为年代,就是没体会到狄更斯表达的苦心,显得是在讲车轱辘话了。

最后,狄更斯还做一个总结。

很多人在最后总结时,喜欢用,“因此”或者“所以”作为衔接,但是狄更斯用的“in short(简而言之)”文学气息更浓。类似场景下,有时我喜欢用“概括来讲”这个词,也供你参考。

细细品读狄更斯这段原文,会感觉畅快淋漓,不由地赞叹文学语言的美妙之处,和我们读唐诗赞叹中文美妙是同样的。

给你做这样的文本分析,正是我之前讲,很多文章要深度阅读的原因。

这段话之所以这么重要,还不光是因为它文笔上的精妙,它也是全书的文眼。

整段话核心的修辞笔法是对比,把看似一组组矛盾的概念放到一起,强调矛盾是有作者的深意的。要知道《双城记》这本书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故事。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就是不妥协,没有温情脉脉,非黑即白,没有灰度,没有折中。

那个时期,同时上演着善良与邪恶、友情与阴谋、自由与暴力的大戏,狄更斯就是要让大家看清楚人类历史上这个充满了矛盾,既伟大又血腥的时代。

同时作者也告诉读者,即便是在那个时代,依然充满着人性的光辉。

你看,同样一段话,深读可以读出这么多东西来。

很多文豪和狄更斯一样,会在他们的著作中,开篇就用一两句话概括全书。

  •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预示着卡列宁和安娜家庭未来的不幸以及全书悲剧的结局。
  •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开篇是这样写的:“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正是因为这个真情实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种人一搬到什么地方,尽管他的感觉见解如何街坊四邻毫不了解,他就被人当成了自己这个或那个女儿一笔应得的财产。”(张玲、张扬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开头讲了英国诗人多恩的一首诗,讲:“……不要问丧钟为谁,它其实为你而鸣”。
  • 而尼克松在自传《角斗场上》开篇用了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一句话:“荣誉属于真正置身于竞技场上的人……”

这种表现手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先声夺人,当然,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传诵至今的名句。

为什么有些文学经典值得反复读呢?

因为这样才能体会语言的美感和文字的魔力,这就如同我们欣赏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或者贝多芬的音乐一样。

很多文学大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些表达思想的样板,他们用一些很普通的词和语法上很简单的句子,把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人类共同的想法,准确而优美地表达出来了,让语言有音乐一般的韵律,绘画一般的色彩。

深度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体会语言的魅力,也更能把握作者真实的含义。

接下来,我就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为例,进一步来说说作者在作品中会埋藏什么样的深意。

《铸剑》的故事原型出自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集《列异传》,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楚王请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干将夫妇知道剑成之日就是自己丧命之时,因为楚王怕他们给别人铸剑。于是二人铸了雌雄两把剑,雌剑献给了楚王,雄剑由莫邪保留,将来由他们的遗腹子去报仇。干将在献了剑之后果然被楚王所杀。

16年后,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长大成人,决心报仇。

但是他一个孩子办不到这件事,这时他遇到了侠士宴之敖。宴之敖讲,他可以去杀了楚王为干将一家报仇,但是需要宝剑和眉间尺的头颅。眉间尺相信宴之敖,就把自己的头和剑交给了他。

宴之敖以献眉间尺的头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用宝剑砍下了楚王的头,最终为干将一家报了仇。

同样的故事情节,鲁迅改编它的价值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是鲁迅给细节赋予了新的深意。这篇小说是鲁迅去世前不久完成的,他一生致力于改良中国社会,但是看客们是唤不醒的。小说里有作者一生的隐喻。

比如残暴的楚王,想报仇的眉间尺,侠士宴之敖,分别象征了反动的旧势力,年轻时的鲁迅和成熟后的鲁迅。

在鲁迅改编过的故事中,暗示了干将莫邪铸剑时,就开始觉醒了,因此准备了为后来报仇的武器。觉醒,向旧世界复仇,是鲁迅自己的写照。但是眉间尺有复仇之心,却无复仇之力,这也是鲁迅对年轻时自己的写照。

鲁迅后来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对应到小说里就是宴之敖的形象。小说最后写,仇报了,周围却仍然都是看客,鲁迅暗示自己的希望落空了。

确实有一些书需要精读。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像鲁迅那么写书,因此并不需要所有的书都那么读。很多书意思表述得很浅显,往深了读,过度解读,就没意思了。

小结:

经典文学,之所以值得反复读,是因为只有通过深读,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美感、文字的魔力和作者的深意。

作业:

能不能分享一段你深度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做个分析?

关于阅读方法论的部分,我就讲解到这里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从下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写作方法论模块。

附录:

石永礼、赵文娟老师翻译版: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

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

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

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

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简言之,那个时代跟现代十分相似,甚至当年有些大发议论的权威人士都坚持认为,无论说那一时代好也罢,坏也罢,只有用最高比较级,才能接受。

1.一种成熟的语言,它不仅能承载信息,还有它的魔力。所以读文学,要去体会语言的魔力。 2.深度阅读文学作品,也会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真实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