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第一讲,我们先来聊聊阅读理解。
受过教育的人,都识字,但真不见得阅读理解能力过关。比如,根据我当学生、当助教、当老师和职业管理者的经验,在任何考试中,考不好的学生一半是题目没读懂。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咱们拿一道数学题来举例。在数学考试中,给了一个已知条件:“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看题面,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但那只是字面的意思,只读懂这一层,很多题肯定做不出来。
因为这句话有隐含信息,它包括三个角相等,而且都是60度,此外三角形的高是边长的根号3除以2倍,而它的面积,则是边长平方的根号3除以4倍,等等。
什么叫读懂题?把这些隐含信息也读出来,才算读懂题。只看到三条边相等,只能算认识字。
很多人数学题做不出来,是因为没有读懂题目的隐含信息。很多数学不好的人,越是努力多花时间学数学,最后考试越是考不好。
当然,读懂隐含信息,其实已经是阅读理解的高层级要求了,有时候,甚至意思都在字面上写着,也不见得人人都能达到理解的程度。
什么是阅读理解?它是人类通过书面语言学习新知识的途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他们要把客观的知识或者自己主观的想法,用大家熟悉的概念讲清楚。
无论是哪一个学科,合格的作者在描述一个对象、一种观点、一个想法时,都遵循从熟知到未知这个方向,而不是反过来。为了进一步让读者理解新概念,他们需要从很多维度、很多层次来描述。
比如描述一个圆柱体,从一个方向看过去是圆,另一个方向看过去则是长方形。
作为读者,要想做好阅读理解,就要站到作者的角度来思考,在脑子里把一个个侧面,一层又一层的意思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因此,读懂作者的意思,是阅读。完成形象的重构,是理解。
要做好阅读理解,首先要训练自己有意识地阅读。
作为作者,如果要想有效传达出他的想法,在内容上需要提供六个要素。在中文里,就是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果。
在美国教语文时,老师们会用六个以W和H开头的单词来概括,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什么事情,相当于我们说的发生),how(怎么回事,相当于我们说的故事的发展),why(为什么,回答疑问,给出结论)。当然,在很多文章中要比较观点,还有一个which(哪一个)。
那么英语里有多少疑问词呢?其实只有这么七个,没有更多了。
在计算机做阅读理解时,输入的是一篇文章,输出的就是对上述7个WH单词的回答,也就是我们下图所表示的一种信息转换。

人在阅读时,脑子里要有上面这张表,有意识地做上述的转换。
读完内容,这张表构建出来,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对全世界计算机自动问答的评测,标准考试针对事实的问题,基本上就是对这张表的构建。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莫泊桑在短篇小说《项链》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风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
这是一段文笔非常传神的描写,堪称经典,因为作者只用了短短100来字,就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让大家一下子就了解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什么样的人,她原生家庭的背景,她到目前为止的生活和命运等等。
如果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那么围绕这一段文字,就可以答出好多阅读理解题了。来,我们一起试试,先在脑子里将这段话变成上述的“7个WH”的表格。
- 时间:不知道,作者没说,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作者莫泊桑生活的年代推断。由于作者没说,因此如果这一段文章做阅读理解的材料,是不会问关于时间的问题的。
- 地点:也没说,但隐含的是法国。
- 人物:一位女子,姓名虽然暂时没有公布,但文字中已经有指代明确的“她”。而且我们还能知道关于她的若干信息。漂亮,有风韵,出身小职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 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嫁了个小职员。
回答了这四个问题,基本读懂了文字表面包含的信息,这叫阅读。
此外我还读出了不少隐含的信息。包括:
- 她教养应该不错,否则很难和有风韵联系起来;
- 她虽然是丫鬟命,但是向往小姐的生活。
甚至我还可以推论:当时的法国,即便有人想攀高枝,婚姻最终的结果常常是门当户对。其次,嫁给一个所谓的好人,需要有机会先结识“高富帅”,然后彼此了解,产生爱情,最后走入婚姻的殿堂,至少要有这样的四步。
这既是当时法国的现状,也是作者理解的步入完美婚姻的过程。女主人公第一步就卡壳了,于是只能嫁给和她同样阶层的小职员。
这些信息,对理解小说后面的内容都派得上用场。走到这一步,是进行了形象的重构,也就是理解。
从这100来字读出这些信息,阅读理解才算是基本上合格了。
只要阅读的方法得当,阅读理解并不难训练,只要你平时阅读时有意识、有条理地获取信息,脑子里都有这7个词,慢慢会养成习惯,用不了多长时间,读一遍,各种信息就都掌握了。这样,阅读水平很快就会提高,考试不会太差。
你如果想检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阅读能力是否提高了,很简单,拿一本高质量的杂志来,找一篇文章读一读,合上杂志,看看能否回答上面七个问题。
但这只是阅读理解基本合格,我们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好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在下面五个方面表现出色:
- 结构
- 描写手法
- 比喻和暗喻
- 用词用语
- 语气
因此,作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除了人物和情节,还需要从上面五个要素入手理解作品。这一讲,我们重点讲一下结构,其余的内容会在后面介绍写作时讲。
文章的结构,和建筑的结构有相似之处。作为一个好的作者,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结构清晰的,以便引导读者跟着他的思路走。
这就如同一个好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房子结构很漂亮一样。
没有经验的人看房子,转了半天,可能注意到房子里的镀金水龙头或者厨房里的小酒柜,但是那套房子里有哪些房间,功能上有什么优缺点,整体上和另一套房子有多大区别,他都说不清,甚至会把书房和卧室搞混。
可是,经常去看楼盘开盘的买家,进到样板房里走一圈,对这个房子的结构就有大致的了解——有几个卧房,彼此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朝向如何,客厅和厨房的位置是如何安排的,等等。
这就是行家的眼光。
任何文字内容,写作的结构常常是有定式可以遵循的。虽然世界上的作者千千万,但是大家行文的结构基本上就那么多种,比如以时间为线索,以矛盾冲突为线索,用一个微观细节映射一个宏大的事件等等。
你可以认为它们是套路,是固定的,就那么多种。这就如同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不仅自身大致风格是固定的,而且大多数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就那么几种一样。
因此,有经验的读者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大致能摸索各种文章的结构,这些人在做阅读理解考试时,如果遇到涉及到文章结构的问题,是不会做错的。
关于文学作品创作的这些要素,我们后面还会拿具体的作品给你分析。了解了它们,就更容易了解作品的内容。
小结:
这一讲,我们谈了我理解的阅读理解,你既要读懂字面提供的基本信息,也要读出作者没有明说的隐含信息,还要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结构、手法、语气都值得关注。
作业:
针对诗经的第一首《关雎》,请你试着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它里面所包含的信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说完了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的基本要求,下一讲,我要跟你聊聊怎样读懂作者的内心。
预习:
茨威格的作品《昨日的世界》、《人类群星闪耀时》。
7892
7407
1.读懂作者的意思,是阅读。完成形象的重构,是理解。 2.要想有效传达出想法,在内容上就需要提供六个要素。在中文里,就是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果。 3.一个好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在结构、描写手法、比喻和暗喻、用词用语、语气五个方面表现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