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线段型商业:为什么商人重利轻别离?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进化的动力是“连接”,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我们终于可以带上“连接+交易”的洞察力眼镜,透视商业进化的方向。

通过连接和交易这两条线索,我在商业进化发展的历程中,标出了四个里程碑:线段型商业、之后是中心型商业、以及我们将要抵达的去中心型商业,还有最后我们的终点:全连接型商业,这四大类商业类型。

这一模块的6讲,我们先学习前两个,我将带着你顺着商业进化的方向,首先往过去看,先看看商业从“线段型商业、中心型商业”,如何一路走来。

这一讲,我们从“线段型商业”开始。

“线段型商业”虽然是过去,但研究它却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因为今天依然有很多行业,活在这个化石一样的时代。比如层层加价的批发业。今天,当你看到有符合“线段型商业”特征的行业时,应该兴奋不已,因为,改变它们就是你的机会。

从“线段型商业”开始,每一次商业进化,我都会分三讲,给你讲明白:

  • 1)这个商业文明的典型特征;
  • 2)它如何战胜信息不对称这条恶龙;
  • 3)它如何战胜信用不传递这条恶龙。

现在开始。

什么是“线段型商业”?

线段型商业,是一种由“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构成的交易结构。

线段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进化,因为这个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一群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的人群:商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可能就是丝绸之路了。

我们借用丝绸之路,来理解这种商业文明的特征。

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张骞开辟的从长安开始,经过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最后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其实是无数商人在一条(或者无数条)真实的路上,用分段接力的方式,完成两个遥远的节点之间的交易。

一个欧洲的有钱人想要买一匹中国的绸缎做衣服,这个交易如何完成?

在“商业原始社会、小农经济”时代,这个交易不可能完成。因为他们之间没有“连接”,交易成本无穷大。

但现在有了商人。他们纯粹为了利益,成为了接力式的中间节点,把生产节点,和消费节点,一段段连接起来。

中国的江南一带,有个养蚕人张伯伯,日日劳作。他知道自己的蚕丝会被织成布匹、做成衣服。但他不知道谁会穿上这件衣服。

张伯伯,是一个生产节点。他只管一件事,把蚕丝卖给织女小婉。因为常年合作,从小就彼此信任,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讨价还价,也没有什么验货后付尾款。他们之间的“交易成本”非常低。

这就是整个交易的最开始的第一个“线段”。

小婉买下蚕丝,但她并不“消费”蚕丝。她知道,把蚕丝纵横交错编织成一匹绸缎,价格要高不少。她是一个增值的“生产节点”。

小婉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等着采购人阿满上门。

采购人阿满,定期到村子里收绸缎。他知道小婉的手艺是最好的,所以第一个就来见小婉,直接买走了她所有的绸缎。阿满多年的采购经验,降低了“比较成本”。

小婉和阿满,构成了第二个“交易线段”。

阿满收完丝绸后,来到了孙老板这里。

孙老板是当地有名的跨境贸易商,他从所有采购人那里收购丝绸,卖到欧洲。孙老板对阿满的丝绸挑三拣四,但其实阿满知道,“讨价还价”是孙老板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方法。阿满知道孙老板有个大客户正着急组货,所以咬死不松口。最后阿满“得逞”了。

张伯伯不认识孙老板,孙老板也不认识张伯伯。但是通过小婉和阿满的“接力”,他们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交易。一个个交易线段,开始首尾相连。

孙老板组完货之后,找到老李头的商队。老李头经常穿越丝绸之路,很有经验。孙老板不但付运费给老李头,还和他谈了一个分成模式。现在他们俩是合伙人。孙老板放心地把货交给了老李头。

“合伙人”模式,是他们克服“信用不传递”,建立进退同盟关系的手段。一个新的线段被接上交易的链条,延伸向欧洲。

老李头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地中海地区,找到了当地最大的丝绸买家大卫。大卫只做一件事,就是收买所有来自中国的丝绸,控制定价权。

那条源自中国的长长的交易链条,因为老李头,和欧洲本地的交易节点终于相连。

约翰是一个等着买货的批发商。他知道,从大卫这里,欧洲的最源头买到丝绸,再运到自己的国家,卖给那些小店,利润非常可观。

一条早已成熟的本地分销线段,开始接力。“分销”,是一组组早已成熟的“交易线段”,等着连上拥有货源的“交易节点”。

约翰冒着生命危险,绕开各地的大小战争,把丝绸运回繁华的城市。这里有一位当地最有名的裁缝安娜,专门给欧洲的有钱人做绸缎锦服。一条通向商业网络毛细血管的线段,被安娜接过了最后一棒。

安娜有个大客户,是国王。国王第二天要办一个非常重要的宴会,急需一件名贵的丝绸衣服,多少钱都行,只要今晚能赶出来。安娜加班加点,做好了华服。第二天,国王如愿以偿地穿上了中国丝绸。

终于,一条起始于中国张伯伯的交易链条,结束于这位欧洲国王。

张伯伯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蚕丝最终会穿在一个欧洲国王身上。而这位欧洲国王也永远不会知道张伯伯。但是通过小婉、阿满、孙老板、老李头、大卫、约翰、安娜,这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两个永不谋面的人完成了交易。

丝绸之路,是网络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路。

建造这条路的,不是马帮,不是驼队,不是边疆军人,而是每一个“交易节点”获利的渴望。丝绸之路不从这里通往欧洲,就一定会从那里通往欧洲。

而在每一个交易线段上,交易双方都想尽办法,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低的地方,就成了路。

这就像长江,不是从这里流向大海,就一定会从那里流向大海。遭遇阻挡小的地方,最先成为江。

中国有句话,叫“商人重利轻别离”。轻别离,是因为“线段型商业”通向遥远的方向。交易对手越遥远,商人的价值越大。

但是,为了通向远方,商人出发一次,就要在路上花上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不“轻别离”不行,否则就赚不到钱。

刘润

线段型商业,是一种由“一个个首尾相连的连接,一次次承上启下的交易”构成的交易结构。

网络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线段型商业”。交易成本低的地方,最先被连接。

线段型商业,是商业世界第一次真正的进化,因为这个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一群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的人群:商人。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那么,在线段型商业中,商人们依靠什么,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阻力,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获利呢?

依靠:信息博弈。

下一讲,我们来聊。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依然有不少行业,处于“线段型商业”文明时代。比如批发业,层层加价,每个人都没赚到多少钱,但是到了消费者手上,就已经贵得离谱。你觉得这背后,有什么商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