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刘润

2020-03-11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商人们为了促成交易,克服“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这两大交易阻力,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交易成本”。

这些代价必然存在,但也必须降低。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0”前进的方向。

前面两讲,我们讲了三类七项交易成本中的两类:

  • 第一类“购前”,包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三项交易成本;
  • 第二类“购中”:包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这一讲,我们接着讲第三类交易成本:购后。购后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售后成本。

提问,你觉得现在是中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还是美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

很多人会觉得,当然是中国高啊!

2020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和施展老师一起吃早饭,用手机在京东买了一本施展老师的新书《溢出》,然后立刻奔赴机场,飞回上海。下午回到上海的家时,这本《溢出》已经比我先进门,躺在我家的桌上了。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物流业的效率太高了。

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国物流效率,仅相当于美国80年代”

啊?为什么?

要看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一个关键指标是“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这个占比意味着,每创造10000元的社会财富,需要1000元钱还是100元钱,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那么,各个国家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到底是多少呢?

美国“社会物流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大约是8%。日本是11%,要高一些。东南亚更高,平均是27%。

那中国呢?大约15%,将近是美国的2倍。

当然,这个数字,也和一个国家GDP的结构有关系。比如制造业大国,几乎一定比服务业大国的物流负担重。但是,这个占比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水平。

那么,为什么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比美国高这么多呢?

社会物流,大概包括三种成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在运输费用方面,中国目前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高成本的公路运输,成本更低的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占比很小。

中国多种方式(水路、铁路、公路、航路)的联合运输,只占4%~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20%。我们的成本当然高。

那保管成本呢?保管成本,和商品的库存周期关系非常大。中国传统商业的生产计划性总体较差,一件商品在仓库里放1年才卖出去,和放1个月就卖出去,保管成本能差到12倍。

第三是管理费用。

你猜猜看,在中国,一盒棉签从工厂里生产出来,一直运到你家门口的夫妻老婆店,最后被你买走,一共被“搬运”了多少次?

大概5~8次。

从工厂搬运到品牌商仓库,再搬运到总代理仓库,再搬运到城市代理仓库,再搬运到批发市场,再搬运到夫妻老婆店。

每一次搬运,都会产生新的成本负担。而这些成本,是因为对交易流程的低效管理导致的。

那能不能减少搬运的次数?比如降到4次、3次,甚至降到2次?

有可能。

名创优品的棉签,从工厂出来后,会被直接运送到它在全国的7个大仓库,然后根据终端的销售数据,从7个大仓库,直接运送到需要补货的门店。这样,一盒棉签,在名创优品只需要搬运2次。

算上自建仓库的成本后,减少搬运次数这一件事,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能够降低运输成本。

再举个例子。

你是一家品牌商,打算在京东、小米有品上卖东西,你甚至可以不建立自己的仓库,而是选择它们的“一件代发”服务。

什么意思?

货品从工厂出来,直接存入京东统一的仓库里。你是品牌商,或者经销商,你卖出一件商品,并不需要把货品搬到自己家,再从家里发货。京东帮你直接从统一的仓库发货。

这种“物权流转货不动”的模式,又减少了一次运输成本。

商人们在想尽一切办法,通过降低“运输成本”的方式,提升交易效率。

中国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很高。但是,主干物流效率太低。

2013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菜鸟网络。马云说,他的目标是让中国任何城市之间的电商快递,实现24小时内必达,全球范围内实现72小时必达。

怎么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在用户还没有下单之前,就作出更准确的销售预测,调动多种方式联动的物流资源,实现提前配送,从而改善主干物流效率。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降低运输成本,哪怕只是一点点。管它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梁宁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育婴箱”的故事。

19世纪70年代,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受小鸡孵化器的启发,发明了人类使用的“育婴箱”。这个伟大的发明,让美国婴儿的死亡率下降了75%。

育婴箱是一个非常天才而伟大的发明。但是,这么伟大的东西,并没有在非洲带来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为什么?

因为斯蒂芬的育婴箱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现故障。出现故障后,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配件才能维修。而这些在基础条件落后的地方很难获得。所以,育婴箱很难大面积推广。

也就是说,斯蒂芬的育婴箱“售后成本”太高。你能捐10000个育婴箱,但你很难捐一整套昂贵而复杂的售后服务体系。

怎么办?

一位美国大学生,天才式地改进了斯蒂芬的育婴箱。这款育婴箱用旧汽车的前灯来供暖,用汽车仪表盘的风扇来保持空气循环,用车门的蜂鸣器和信号灯当报警系统,并且用摩托车电池供电。

这款育婴箱,就被称作NeoNurture育婴箱。

我说这是一个“天才的改进”。可是,这个发明到底“天才”在什么地方?

这个发明的“天才”之处,不是因为这些配件便宜,而是因为它利用成熟的汽车配件制造育婴箱,因此完全不用搭建一套独立的售后体系。育婴箱如果坏了,一个汽车修理工,就能修好它。

NeoNurture育婴箱的天才之处,是它创造性地降低了“售后成本”。

有一次,华为前轮值CEO费敏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他们家空调坏了,于是请人上门来修。修理工人满头大汗,弄了一个上午,还是没修好,最后说先回去一趟再来。

费敏老师在华为时,负责整个华为的研发体系。他说,华为是不会这么设计产品的。华为如果做空调,一定会把空调“模块化”。

空调坏了,有人上门来修。最重要的“售后成本”是那块电路板,还是修理工人上门的时间?

大概率是上门修理的时间。

所以,如果从最开始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进行模块化设计,维修工人上门后,就可以直接拔走坏掉的模块,换上新的,走人。这样的售后成本,是最低的。

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售后成本,最终都会加到商品价格里,导致不必要的高价带来的交易阻力。

创造性地降低售后成本,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商业效率。

刘润

这一讲,我们讲了购后的两种交易成本:

  • 运输成本,也就是为了物理上完成商品的交付,所必须付出的运输、保管、管理成本;
  • 售后成本,也就是为了保障承诺的正常使用,所必须付出的服务成本。

好了。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三类七项的交易成本:

  • 购前: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
  • 购中:协商成本、付款成本;
  • 购后:运输成本、售后成本。

有人说,要想教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只需要教它学会一个词:供需关系。

套用这个句式,要想教这只鹦鹉同时成为商业大咖,你只需要再教它学会第二个词:交易成本。并且记住: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 0”前进的方向。

告诉这只鹦鹉,要想取得商业的成功,知道存在这七项交易成本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找到降低它们的方法。

下一讲,是这一模块的小结。我会给你举三个例子,看看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获得商业成功的。我们下一讲,接着聊。希望你把这三讲内容转发给你做生意的朋友们,帮他们认清成本,缩减成本。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你的公司,有没有降低了这七项交易成本中的哪一项,或者哪几项?还是并没有?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能对自己的公司是正在一路高歌猛进,还是始终不温不火的原因,有个大概的判断了。

用户留言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X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刘润

2020-03-11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商人们为了促成交易,克服“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这两大交易阻力,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交易成本”。

这些代价必然存在,但也必须降低。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0”前进的方向。

前面两讲,我们讲了三类七项交易成本中的两类:

  • 第一类“购前”,包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三项交易成本;
  • 第二类“购中”:包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这一讲,我们接着讲第三类交易成本:购后。购后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售后成本。

提问,你觉得现在是中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还是美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

很多人会觉得,当然是中国高啊!

2020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和施展老师一起吃早饭,用手机在京东买了一本施展老师的新书《溢出》,然后立刻奔赴机场,飞回上海。下午回到上海的家时,这本《溢出》已经比我先进门,躺在我家的桌上了。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物流业的效率太高了。

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国物流效率,仅相当于美国80年代”

啊?为什么?

要看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一个关键指标是“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这个占比意味着,每创造10000元的社会财富,需要1000元钱还是100元钱,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那么,各个国家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到底是多少呢?

美国“社会物流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大约是8%。日本是11%,要高一些。东南亚更高,平均是27%。

那中国呢?大约15%,将近是美国的2倍。

当然,这个数字,也和一个国家GDP的结构有关系。比如制造业大国,几乎一定比服务业大国的物流负担重。但是,这个占比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水平。

那么,为什么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比美国高这么多呢?

社会物流,大概包括三种成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在运输费用方面,中国目前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高成本的公路运输,成本更低的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占比很小。

中国多种方式(水路、铁路、公路、航路)的联合运输,只占4%~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20%。我们的成本当然高。

那保管成本呢?保管成本,和商品的库存周期关系非常大。中国传统商业的生产计划性总体较差,一件商品在仓库里放1年才卖出去,和放1个月就卖出去,保管成本能差到12倍。

第三是管理费用。

你猜猜看,在中国,一盒棉签从工厂里生产出来,一直运到你家门口的夫妻老婆店,最后被你买走,一共被“搬运”了多少次?

大概5~8次。

从工厂搬运到品牌商仓库,再搬运到总代理仓库,再搬运到城市代理仓库,再搬运到批发市场,再搬运到夫妻老婆店。

每一次搬运,都会产生新的成本负担。而这些成本,是因为对交易流程的低效管理导致的。

那能不能减少搬运的次数?比如降到4次、3次,甚至降到2次?

有可能。

名创优品的棉签,从工厂出来后,会被直接运送到它在全国的7个大仓库,然后根据终端的销售数据,从7个大仓库,直接运送到需要补货的门店。这样,一盒棉签,在名创优品只需要搬运2次。

算上自建仓库的成本后,减少搬运次数这一件事,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能够降低运输成本。

再举个例子。

你是一家品牌商,打算在京东、小米有品上卖东西,你甚至可以不建立自己的仓库,而是选择它们的“一件代发”服务。

什么意思?

货品从工厂出来,直接存入京东统一的仓库里。你是品牌商,或者经销商,你卖出一件商品,并不需要把货品搬到自己家,再从家里发货。京东帮你直接从统一的仓库发货。

这种“物权流转货不动”的模式,又减少了一次运输成本。

商人们在想尽一切办法,通过降低“运输成本”的方式,提升交易效率。

中国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很高。但是,主干物流效率太低。

2013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菜鸟网络。马云说,他的目标是让中国任何城市之间的电商快递,实现24小时内必达,全球范围内实现72小时必达。

怎么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在用户还没有下单之前,就作出更准确的销售预测,调动多种方式联动的物流资源,实现提前配送,从而改善主干物流效率。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降低运输成本,哪怕只是一点点。管它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梁宁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育婴箱”的故事。

19世纪70年代,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受小鸡孵化器的启发,发明了人类使用的“育婴箱”。这个伟大的发明,让美国婴儿的死亡率下降了75%。

育婴箱是一个非常天才而伟大的发明。但是,这么伟大的东西,并没有在非洲带来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为什么?

因为斯蒂芬的育婴箱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现故障。出现故障后,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配件才能维修。而这些在基础条件落后的地方很难获得。所以,育婴箱很难大面积推广。

也就是说,斯蒂芬的育婴箱“售后成本”太高。你能捐10000个育婴箱,但你很难捐一整套昂贵而复杂的售后服务体系。

怎么办?

一位美国大学生,天才式地改进了斯蒂芬的育婴箱。这款育婴箱用旧汽车的前灯来供暖,用汽车仪表盘的风扇来保持空气循环,用车门的蜂鸣器和信号灯当报警系统,并且用摩托车电池供电。

这款育婴箱,就被称作NeoNurture育婴箱。

我说这是一个“天才的改进”。可是,这个发明到底“天才”在什么地方?

这个发明的“天才”之处,不是因为这些配件便宜,而是因为它利用成熟的汽车配件制造育婴箱,因此完全不用搭建一套独立的售后体系。育婴箱如果坏了,一个汽车修理工,就能修好它。

NeoNurture育婴箱的天才之处,是它创造性地降低了“售后成本”。

有一次,华为前轮值CEO费敏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他们家空调坏了,于是请人上门来修。修理工人满头大汗,弄了一个上午,还是没修好,最后说先回去一趟再来。

费敏老师在华为时,负责整个华为的研发体系。他说,华为是不会这么设计产品的。华为如果做空调,一定会把空调“模块化”。

空调坏了,有人上门来修。最重要的“售后成本”是那块电路板,还是修理工人上门的时间?

大概率是上门修理的时间。

所以,如果从最开始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进行模块化设计,维修工人上门后,就可以直接拔走坏掉的模块,换上新的,走人。这样的售后成本,是最低的。

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售后成本,最终都会加到商品价格里,导致不必要的高价带来的交易阻力。

创造性地降低售后成本,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商业效率。

刘润

这一讲,我们讲了购后的两种交易成本:

  • 运输成本,也就是为了物理上完成商品的交付,所必须付出的运输、保管、管理成本;
  • 售后成本,也就是为了保障承诺的正常使用,所必须付出的服务成本。

好了。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三类七项的交易成本:

  • 购前: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
  • 购中:协商成本、付款成本;
  • 购后:运输成本、售后成本。

有人说,要想教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只需要教它学会一个词:供需关系。

套用这个句式,要想教这只鹦鹉同时成为商业大咖,你只需要再教它学会第二个词:交易成本。并且记住: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 0”前进的方向。

告诉这只鹦鹉,要想取得商业的成功,知道存在这七项交易成本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找到降低它们的方法。

下一讲,是这一模块的小结。我会给你举三个例子,看看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获得商业成功的。我们下一讲,接着聊。希望你把这三讲内容转发给你做生意的朋友们,帮他们认清成本,缩减成本。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你的公司,有没有降低了这七项交易成本中的哪一项,或者哪几项?还是并没有?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能对自己的公司是正在一路高歌猛进,还是始终不温不火的原因,有个大概的判断了。

用户留言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X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刘润

2020-03-11
05|交易成本(购后):中国的物流真的比美国更快吗?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商人们为了促成交易,克服“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这两大交易阻力,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交易成本”。

这些代价必然存在,但也必须降低。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0”前进的方向。

前面两讲,我们讲了三类七项交易成本中的两类:

  • 第一类“购前”,包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三项交易成本;
  • 第二类“购中”:包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这一讲,我们接着讲第三类交易成本:购后。购后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售后成本。

提问,你觉得现在是中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还是美国物流行业的效率高?

很多人会觉得,当然是中国高啊!

2020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和施展老师一起吃早饭,用手机在京东买了一本施展老师的新书《溢出》,然后立刻奔赴机场,飞回上海。下午回到上海的家时,这本《溢出》已经比我先进门,躺在我家的桌上了。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物流业的效率太高了。

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国物流效率,仅相当于美国80年代”

啊?为什么?

要看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一个关键指标是“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这个占比意味着,每创造10000元的社会财富,需要1000元钱还是100元钱,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那么,各个国家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到底是多少呢?

美国“社会物流成本”在GDP里的占比,大约是8%。日本是11%,要高一些。东南亚更高,平均是27%。

那中国呢?大约15%,将近是美国的2倍。

当然,这个数字,也和一个国家GDP的结构有关系。比如制造业大国,几乎一定比服务业大国的物流负担重。但是,这个占比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物流行业的效率水平。

那么,为什么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比美国高这么多呢?

社会物流,大概包括三种成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在运输费用方面,中国目前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高成本的公路运输,成本更低的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占比很小。

中国多种方式(水路、铁路、公路、航路)的联合运输,只占4%~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20%。我们的成本当然高。

那保管成本呢?保管成本,和商品的库存周期关系非常大。中国传统商业的生产计划性总体较差,一件商品在仓库里放1年才卖出去,和放1个月就卖出去,保管成本能差到12倍。

第三是管理费用。

你猜猜看,在中国,一盒棉签从工厂里生产出来,一直运到你家门口的夫妻老婆店,最后被你买走,一共被“搬运”了多少次?

大概5~8次。

从工厂搬运到品牌商仓库,再搬运到总代理仓库,再搬运到城市代理仓库,再搬运到批发市场,再搬运到夫妻老婆店。

每一次搬运,都会产生新的成本负担。而这些成本,是因为对交易流程的低效管理导致的。

那能不能减少搬运的次数?比如降到4次、3次,甚至降到2次?

有可能。

名创优品的棉签,从工厂出来后,会被直接运送到它在全国的7个大仓库,然后根据终端的销售数据,从7个大仓库,直接运送到需要补货的门店。这样,一盒棉签,在名创优品只需要搬运2次。

算上自建仓库的成本后,减少搬运次数这一件事,在大多数情况下,依然能够降低运输成本。

再举个例子。

你是一家品牌商,打算在京东、小米有品上卖东西,你甚至可以不建立自己的仓库,而是选择它们的“一件代发”服务。

什么意思?

货品从工厂出来,直接存入京东统一的仓库里。你是品牌商,或者经销商,你卖出一件商品,并不需要把货品搬到自己家,再从家里发货。京东帮你直接从统一的仓库发货。

这种“物权流转货不动”的模式,又减少了一次运输成本。

商人们在想尽一切办法,通过降低“运输成本”的方式,提升交易效率。

中国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很高。但是,主干物流效率太低。

2013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菜鸟网络。马云说,他的目标是让中国任何城市之间的电商快递,实现24小时内必达,全球范围内实现72小时必达。

怎么做?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在用户还没有下单之前,就作出更准确的销售预测,调动多种方式联动的物流资源,实现提前配送,从而改善主干物流效率。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降低运输成本,哪怕只是一点点。管它呢。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梁宁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育婴箱”的故事。

19世纪70年代,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受小鸡孵化器的启发,发明了人类使用的“育婴箱”。这个伟大的发明,让美国婴儿的死亡率下降了75%。

育婴箱是一个非常天才而伟大的发明。但是,这么伟大的东西,并没有在非洲带来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为什么?

因为斯蒂芬的育婴箱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现故障。出现故障后,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配件才能维修。而这些在基础条件落后的地方很难获得。所以,育婴箱很难大面积推广。

也就是说,斯蒂芬的育婴箱“售后成本”太高。你能捐10000个育婴箱,但你很难捐一整套昂贵而复杂的售后服务体系。

怎么办?

一位美国大学生,天才式地改进了斯蒂芬的育婴箱。这款育婴箱用旧汽车的前灯来供暖,用汽车仪表盘的风扇来保持空气循环,用车门的蜂鸣器和信号灯当报警系统,并且用摩托车电池供电。

这款育婴箱,就被称作NeoNurture育婴箱。

我说这是一个“天才的改进”。可是,这个发明到底“天才”在什么地方?

这个发明的“天才”之处,不是因为这些配件便宜,而是因为它利用成熟的汽车配件制造育婴箱,因此完全不用搭建一套独立的售后体系。育婴箱如果坏了,一个汽车修理工,就能修好它。

NeoNurture育婴箱的天才之处,是它创造性地降低了“售后成本”。

有一次,华为前轮值CEO费敏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他们家空调坏了,于是请人上门来修。修理工人满头大汗,弄了一个上午,还是没修好,最后说先回去一趟再来。

费敏老师在华为时,负责整个华为的研发体系。他说,华为是不会这么设计产品的。华为如果做空调,一定会把空调“模块化”。

空调坏了,有人上门来修。最重要的“售后成本”是那块电路板,还是修理工人上门的时间?

大概率是上门修理的时间。

所以,如果从最开始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进行模块化设计,维修工人上门后,就可以直接拔走坏掉的模块,换上新的,走人。这样的售后成本,是最低的。

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售后成本,最终都会加到商品价格里,导致不必要的高价带来的交易阻力。

创造性地降低售后成本,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商业效率。

刘润

这一讲,我们讲了购后的两种交易成本:

  • 运输成本,也就是为了物理上完成商品的交付,所必须付出的运输、保管、管理成本;
  • 售后成本,也就是为了保障承诺的正常使用,所必须付出的服务成本。

好了。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三类七项的交易成本:

  • 购前: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
  • 购中:协商成本、付款成本;
  • 购后:运输成本、售后成本。

有人说,要想教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只需要教它学会一个词:供需关系。

套用这个句式,要想教这只鹦鹉同时成为商业大咖,你只需要再教它学会第二个词:交易成本。并且记住:

商业进化的方向,就是从“交易成本=∞”,向“交易成本= 0”前进的方向。

告诉这只鹦鹉,要想取得商业的成功,知道存在这七项交易成本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找到降低它们的方法。

下一讲,是这一模块的小结。我会给你举三个例子,看看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获得商业成功的。我们下一讲,接着聊。希望你把这三讲内容转发给你做生意的朋友们,帮他们认清成本,缩减成本。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你的公司,有没有降低了这七项交易成本中的哪一项,或者哪几项?还是并没有?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能对自己的公司是正在一路高歌猛进,还是始终不温不火的原因,有个大概的判断了。

用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