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交易成本(购前):如果没有点评网站,我会吃什么?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商业进化史,就是一部商人们不断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提高交易效率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不断战胜恶龙的历史。

但是,只要是战争,就有代价。

下面我们分三讲,来与大家聊一聊,商人们为了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这两条恶龙,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交易成本。

什么是“交易成本”?

最早提出交易成本概念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科斯。他是这么定义交易成本的:

交易成本,是指为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之后的学者,又进一步根据“买家”的决策流程,把交易成本分为下面的三类七项:

  • 第一类“购前”,包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三项交易成本;
  • 第二类“购中”:包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 第三类“购后”:包括“运输成本、售后成本”,两项交易成本。

在每一笔真实的交易中,至少会有一种交易成本出现,更多的时候是三、四种交易成本一起出现。

交易成本,是为克服交易阻力而付出的代价。

但是,优秀的商人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还在不断减小胜利的代价。

这一讲,我们讲“购前”的三种交易成本: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以及优秀的商人们如何不断减小这些代价。

假设你家有一台10年前买的电视机,一直舍不得扔。突然有一天,遥控器坏了。你到楼下电器修理铺去配遥控器。

修理铺老板说,这款电视机也太老了吧。我们这里没得卖,你去街尾的那家店看看。

你只好去街尾。

街尾的老板说,我们家也没有啊。我们只卖最新款电视机的遥控器。这家电视机厂商的官方维修点离这里不远,开车20分钟,你要不去看看吧。

最后,你在官方维修点买到了遥控器。其实很便宜,50元钱。虽然遥控器不贵,但你隐隐约约觉得跑那么远买个遥控器不值得。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你实际付出的成本,远远不止50元。

你下了楼,从街头走到结尾,然后回去取车开去官方维修点,开车来回共40分钟。全程大约花费2小时。

科斯说:交易成本,是为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时间,也是你的成本。

你在遥控器50元的“货币成本”之外,多花了2小时的“时间成本”,用于“搜寻”。假设你1小时的时间成本是100元,这2小时的“搜寻成本”,价值200元。

原来,我花了200元的“搜寻成本”来克服交易阻力啊。这太贵了。那怎么办?

上“万能的淘宝”啊。

在淘宝上一搜,你可能只花了几分钟,相当于10元钱的“搜寻成本”就发现,在安徽安庆的一个小店,居然有500个这种遥控器的库存,而且也卖50元一个。

你楼下的电器修理铺和20分钟外的官方维修点是英雄。它们促成了交易。而淘宝,降低了促成交易的代价。

我在微软的十几年,经常去美国。

在美国,我最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吃饭。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胃,特别不爱吃西餐。我最爱吃的东西,是火锅、烧烤、小龙虾。

周末出去觅食,看到五家餐厅,有四家是做牛排、海鲜的。美国的海鲜做法跟中国的很不一样。一根蟹腿放冰块上,浇上酸汁,很难接受。中国人更喜欢蒸熟了,趁热吃。

那怎么办?吃哪家?怎么比较?每家都要个前菜试吃一下,然后再决定是不是坐下来?老板会把你打出来的。

我的“比较成本”很高。

这时候,我看到了第五家餐厅,麦当劳。你知道我当时的感觉吗?跟见到亲人一样。

很多人觉得你有毛病啊,跑到美国还吃什么麦当劳?你在中国没吃过吗?其实,恰恰是因为我在中国吃过,我才会进麦当劳。

麦当劳采用连锁加盟的方式,用标准化的菜单、流程、装修、服务,给全球用户几乎完全一致的体验。假设全球有十万家麦当劳,你只要在其中任何一家吃过,就知道其他99999家麦当劳,有什么品种、是什么口味、好不好吃、习不习惯。

麦当劳用“连锁加盟”的商业模式,在我还没有进西雅图的这家店之前,就让它的信息和我对称了,降低了我的“比较成本”。麦当劳,是一个挑战恶龙的英雄。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App,叫“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的创意,源自一个美国的App,叫Yelp。不过今天的大众点评,也可以在美国使用了。

我打开大众点评,发现其余的4家店中,有一家5颗星的牛排店,下面有很多中国人评论,说特别好吃。其中还有人留言说:你要是在牛排上抹上一层老干妈,会更好吃。

你猜这时候,我会进哪家店?我很可能会进这家牛排店。

为什么?因为大众点评通过以前吃过的人的评价,给我提供了这5家店更加充分的信息,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阻力,降低了我的“比较成本”。

一份来自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显示,Yelp渗透率越高的地方,连锁餐厅的市场份额越低;同时,一家餐厅在Yelp上每提高一个星级,会导致收入增加5%~9%。

这说明,用户越来越依靠点评网站来比较餐厅,点评网站提供的比较建议,正在(至少部分)取代连锁品牌的声誉价值。

连锁加盟是英雄,它们促成了交易。而点评网站,进一步降低了促成交易的代价。

我有个朋友,为了给新生孩子提供最好的家庭空气环境,买了30多万元的空气净化器、新风机,亲自测试。最后选了一款安装。

这30多万元,就是她购前的“测试成本”。

她显然比较有钱,付得起这个成本。那普通消费者呢?

第三方评测机构,这时候就扮演了重要的价值。

每家空调厂商都说自己省电,怎么办?看一下“中国能效标识”吧。根据能耗等级购买空调,而不是拿着电表测试,会大大节省消费者的“测试成本”。

每家手机厂商都说自家的手机拍照特别美,怎么办?去看一下DxOMark的相机评分吧。根据评分购买手机,而不是横向比较几百张照片,会大大节省消费者的“测试成本”。

帮助消费者节省“测试成本”,可以是一门大生意。

瑞士有家上市公司叫SGS,成立于1878年,它的主营业务就是:代替消费者做测试。

比如当一辆汽车说自己安全时,它是不是真的安全;当一家建筑材料公司说自己环保时,它是不是真的环保;当一家企业说自己没有排污时,它是不是真的没有排污;当一款食品说自己含有某种营养成分时,它是不是真的含有。

SGS的口号就是:在你需要确信的时候(When You Need To Be Sure)。

如果我能帮消费者节省100元的测试成本,那我向企业你收10元检测费用,就是提升商业效率的优秀商业模式。

现在,SGS的年收入约为69亿美元,市值210亿美元,相当于21家独角兽公司的体量。

刘润

商业进化史,就是一部商人们不断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提高交易效率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不断战胜恶龙的历史。

只要是战争,就有代价。战胜“信息不对称、信用不传递”的代价,是付出“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为达成一笔交易所需要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交易成本按照买家的决策流程分,有七项,可归入三类:购前、购中、购后。

这一讲,我们讲了购前的三项:

  1. 搜寻成本,也就是交易双方为了找到彼此而付出的成本;
  2. 比较成本,也就是交易双方获得选项、排除选项、排序选项、作出选择的成本;
  3. 测试成本,就是验证对方提供的信息是否属实的成本。

交易成本是必须付出的。但是优秀的商人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取得了胜利,还在不断减小胜利的代价。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那么购中呢?下一讲,我们继续聊。我之所以把成本分成这么多类,讲给你,就是想告诉你,赚钱不是偶然。请记住“解决问题就要不断地描述问题,直到解决方案显而易见。

今天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你觉得,交易成本的存在,是让消费者多花钱了,还是少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