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这一讲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老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理论,那就是与“历史终结论”针锋相对的“文明冲突论”究竟说了什么。
总是“上热搜”的亨廷顿
亨廷顿出生在1927年,他天资聪慧,16岁就考入了耶鲁大学,18岁提前毕业。在美国陆军短期服役之后,他到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继续求学,不到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从1950年开始,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政治学系任教,直到2007年退休。第二年,亨廷顿就去世了。
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亨廷顿一共发表了17部著作,在学术界声誉最高的是1968年出版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而在公共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了。
在2001年的9月11日上午,亨廷顿登上了从波士顿飞往华盛顿的飞机。而就在同一天,另一架从波士顿起飞的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了。
亨廷顿安全着陆后,才知道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他惊魂未定,就有记者到处找他。为什么呢?在8年之前,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当时受到了许多严厉的抨击。而911事件发生之后,亨廷顿一下子被当做是有先见之明的预言家,受到众人瞩目。
当时《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问他,“现在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得到了证明?” 亨廷顿断然回答,“不,我感到愤怒和惊恐!恐怖分子并不代表伊斯兰文明,这不是一场真正的文明的冲突”。但他补充了一句,说这有可能导致一场真正的文明冲突。
从此以后,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争端和冲突,只要和文化差异有关,亨廷顿的名字就会“上热搜”。无论是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反移民浪潮,甚至是中美贸易摩擦,都会有人引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他的理论好像成了万能膏药,随时可以拿来涂抹。
那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究竟说了什么呢?说得对不对呢?这就是下面要回答的问题。
一张地图和一个警告
文明冲突论,最简单的概括就是,一张地图和一个警告。
地图,是一张世界“文明圈”的地图。
警告,就是亨廷顿说,西方世界要注意防守,不要扩张,不要去推广所谓“普世价值”。
先来看这张地图。现实中七大洲五大洋的世界地图,你很熟悉了,但是如果要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就还需要另一种认知地图。
在冷战年代,这张认知地图很清楚,就是按照意识形态,划分为美苏两大阵营。在这张地图中,你会看到谁和谁是朋友,谁和谁是对手。但冷战结束之后,旧地图不管用了,新地图该怎么画呢?
亨廷顿说,最好的画法,就是用“文明”作为分界单位。
他划分出了七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还有非洲,有可能成为第八个文明。
在每个文明圈中,可能会有一个核心国家,比如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国,西方文明的核心是美国。但有的文明圈还没有核心国家,比如伊斯兰文明和非洲文明都没有。而日本文明呢,只有日本一个国家。所以这张地图其实有点模糊。
而且,你想一想文明这个概念,主要是依据宗教、语言、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界定,本身也有很多弹性和含混之处。
但亨廷顿认为,文化价值和宗教,就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最重要的持久不变的因素。
文明冲突中的世界秩序会是怎样?
那么,有了这张文明地图,怎么来看待世界秩序呢?
首先,亨廷顿不认为西方文明更优越,也不相信存在什么普世价值。在他看来,所有的文明都是重视自己的价值,我觉得我的文明好,你觉得你的文明好,我们俩之间也没有什么高低优劣。
第二,亨廷顿认为,文明是很难改变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方式都可以推广,但一个文明的核心价值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
比如他认为,像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这些价值,都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并不是普遍的价值。你要是认为这些东西人人都喜欢,要推广到其他文明,这就是妄想,会激起别人的反感和抵抗。
而且当今世界,西方文明已经相对衰落了,其他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西方再也不可能让其他文明“西方化”了,所以要放弃这种幻想。
亨廷顿强调,要承认文明之间的差别是确实存在的,他把这个叫做“文明的断层线”。冲突的危险就蕴藏在断层线之间,文明的差异不可能消除,所以冲突的危险也持久存在。
那么世界怎么来建立秩序呢?亨廷顿认为,要重建世界秩序,就是让每个文明圈内部的核心国家,来主持圈内秩序。然后文明圈之间,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彼此妥协让步等等方式来控制冲突,防止冲突激化走向战争。也就是说,冲突不可避免,但我们不要把事情闹大了。
总的来说,亨廷顿认为文明差异是不可消除的,冲突也不可根除,只能管控,世界秩序只能建立在多种文明共存的基础之上。
对文明冲突论的批评
听完了这些主张,你觉得文明冲突论的解释力怎么样呢?你先不用回答我,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人有什么批评。
第一个批评就是,亨廷顿说文明是国际秩序和冲突事件的最重要因素,这合理吗?这首先就解释不了冷战。冷战的对抗就和文明差异没关系,是按意识形态来划分两大阵营的。
另外,文明圈内部也会发生冲突,而且常常比文明之间的冲突还要激烈。比如历史上西方文明内部有宗教战争,伊斯兰文明内部也发生过两伊战争,有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长期冲突。如果说文化和宗教是最重要的因素,那怎么解释同属一种文化的人们之间会发生那么强的冲突,甚至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还要激烈呢?
还有,亨廷顿说,文明的核心价值基本上不可改变。对这一点的反驳有很多,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最大的颠覆者就是亨廷顿自己。
2004年,亨廷顿出了一本新书,叫做《我们是谁?》。这本书里,亨廷顿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美国文化核心,主要就是英国新教徒的价值观念,包括英国的语言、法律制度、个人主义、社会习俗等等。但他在书中表示担忧,说移民的大量涌入和文化多元主义的盛行,会导致美国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
那问题来了,美国可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国家啊,如果连美国都有丧失文化传统的危险,那么文明怎么可能是牢固不变的呢?
文化可以改变吗?
在我看来,因为文化会相互接触,所以也会互相影响和改变。
这里可以给你讲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
以前印度的一些地区,有一个“殉夫陪葬”的传统风俗,叫“萨蒂”(Sati),就是丈夫去世了,寡妇要自焚,一起被烧死陪葬。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想废除这个风俗,遭到印度当地首领的反对,说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
当时,担任英国驻印度总司令官的是纳皮尔爵士,他说:那好吧,烧死寡妇是你们的风俗。但我们英国人也有一个风俗,就是如果有男人把女人活活烧死,我们就会把他挂到绞刑架上绞死。你们就先遵循你们的风俗吧,然后我们再来遵循我们的风俗。
显然,纳皮尔爵士的说辞是一种表面上的“文化多元主义”,实际上,他是借助暴力,让英国的“风俗”凌驾于印度的“风俗”之上。
但我们还可以多想一想,问一问:“殉夫陪葬”所体现的价值是对的吗?因为是“当地传统”,就不可以问是非对错吗?当首领说“这是我们的风俗”的时候,这里的“我们”究竟是谁?那些寡妇是“我们”吗,她们是不是“被代表”了呢?
后来的故事你也知道,印度最终获得了独立。但“殉夫陪葬”的风俗恢复了吗?当然没有,它早就被废除了,在今天印度的法律中,有专门的条款明确禁止“殉夫陪葬”。
所以,文化真的不可改变吗?
“人同此心”还是“其心必异”
让我们回到亨廷顿,对比一下他和福山的理论。他们的分歧,其实中国有两句老话可以表达,福山是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亨廷顿则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两位理论家,到底谁更正确呢?
如果回到真实世界,我们就会看到,文化在改变,但也有些文化价值,在特定时间内很难改变。在我看来,他们两人分别揭示了世界变化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你倾向谁的理论,就会选择一种特定的视野。比如,对于911这样的事件,你如果相信福山,会认为这是通向历史终点的一段弯路;但如果认同亨廷顿,就会觉得,这种悲剧才揭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但很可能,世界的真相,是在两者之间。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思考:你觉得文化传统是可以改变的吗?你能想出哪些文化改变或不能改变的现象呢?想听听你的看法。"
编辑按:课程更新期间(2020年2月24日至2020年4月1日),刘擎老师在知识城邦陪你每天打卡学习。点击关注刘擎老师的知识城邦账号,收看老师每天的“小加餐”。
